书城文学紫葡萄绿葡萄
45985800000056

第56章 “六根棍”马车

如今在这座边城,的交通工具已是现代化了,那些古老的“六根棍”马车,只有在城市的边缘偶尔才可以一见。然而,我总以为,坐着“六根棍”这样的马车观赏一座城市,更具有风情和惬意。这种马车的车架是用比铁铣把略粗一些六根木棍组成,所以人们称之为“六根棍”马车。这种马车通常以一匹马为脚力,也有用两匹马拉的,有4个轮子,前轮小,后轮大,车身低,重量轻,行走起来快速灵活,在道路相对简陋的那些年代,“六根棍”马车比同时期的槽子车、二饼车、毛驴车、既快又舒坦,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种马车是由苏联传入新疆的,主要在乌鲁木齐、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北疆几个城市盛行。从事客运的“六根棍”马车的装饰比较考究和华丽,车架上铺有草垫和地毯,坐上去舒适美,车后还有挡泥的木板,使后轮卷起的泥土不至溅到客人身上,车顶罩有锯齿形图案的彩色篷布,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可以遮阳防雨。马身上的套具为牛皮制作,上面镶嵌均匀的金属铆钉,闪闪发光。车辕和拥脖处有一个弓形的木架,马头正好在木架之中,在马的脖子上系有20多个核桃大的铜铃,车跑起来之后,一公里以外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

“六根棍”一次可以载客10左右,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每小时可以跑20公里左右。这种马车如今也用来作为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一种道具,一字“六根棍”的马车排成长蛇阵,马蹄得得,驼铃叮挡,那种浪漫是现代交通工具无法达到这种返璞归真的效果。

住在乡下的时候,有过坐着马车赶“巴扎(维吾尔语:市场)”的经历。乡村的巴扎日的早晨,人们套上各自的马车,马车上装着各种农产品,装着羊、鸡、鸡蛋等,从四面八方涌向巴扎。公路上,马车的驼铃声沸沸扬扬,马车旁还有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的人飞奔而过。农村人的生活好了,乡村人的打扮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那种民族特色仍然十分明显,男人大抵都穿着洁白的衬衣和雪白的小花帽,车架上甚至装上了音响,而且将音量放大到极至,那热烈的音乐让那些思想保守的老人直摇头。他们见了本大队的熟人,有时也会而停下挥手打着招呼,马车也放缓了脚,那吵闹不停的钢铃声转成低沉而柔和的叮铃叮铃声,寒喧几句后互相你追我赶,发出一阵欢呼和吆喝,情绪十分热烈而狂欢,我坐着的马车是一个有着大胳腮胡的马车夫在驾车,他啪啪的挥鞭声在空中清脆而响亮,同时手中缰绳一拽,口中“得、得”两声,那匹骏马便一跃而飞腾起来,公路上所有的大车小车都全部行动了起来,精力旺盛的小叫驴,地飞快地脚点着地,还有略显愚笨的牛车,黄牛躬着它那庞大的身躯,笨拙地向前疾行,此时此刻,人们的喊叫声,欢呼声、笑声、哨声,赶牲口的吆喝声,歌唱声……响成一片,在腾起的尘烟中形成一团混乱而模糊的喧嚣。在进入巴扎的大土公路旁,有的人便把自己的牲口车御下,停放在两旁林带的空地上,或留人看管,或托附近旁熟人照应,等到赶完了巴扎,再从这里坐车返回。

在边城的卡赞其旅游点,有限量的十几架“六根棍”马车,他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称——马的。从胜利路和新华东路交汇的路口进入卡赞其,首先看到的就是路边排列整齐的马的,它们是卡赞其的流动的“眼睛”,只要你踏进卡赞其的大门,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注视下,坐上这种城市古老而又具有现代色彩的马的行走在卡赞其,就像你在游历打开的一本久远的文化之书,感受着古老文明带给你的教诲和启示。

此时此刻,大地的宁静和幸福,都时光中显影和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