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和大地一起跳动的鼓声
45981100000018

第18章 物种的野性

朋友的小院里栽种有颗粒很小的葡萄。葡萄的味道甜中有一丝苦涩和酸味,口感不算很好倒也不很差。

朋友说那是本地原生的葡萄品种,可谓是原汁原味。

然而对于原汁原味的东西,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大脑里是否存在原汁原味的印象,如果有的话,还有多少印象?我们从母亲体内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尝到的无一例外应该就是甜味,亲人往往将有关糖的食物喂给婴儿,他(她)的味觉器官首先感知到的是甜。后来当婴儿在尝到其他味道(比如苦味)就会感到不适。这就是一个人最早留在大脑中关于糖的味道,可对于甜,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原始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的并不多。当我们某一天见到或是吃到在所有人的大脑中都没有留下印象,而且书本也没有记载的某种东西时,也许才是其原本的味道,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不可思议而又不合时宜的问题。前几天读到的一篇有关苹果的文章,人们为了适应自己的味觉和感官的需要,将苹果的驯化定位在好看、好吃、个大这样的范围之中,凡是不符合人们需要的选项,就要遭淘汰。所以苹果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反复试验和改良,我们今天吃到的苹果完全没有了酸、甜、苦的混合味道,并且我们习惯上以为只要是苹果就应该是圆的这样一个主观的认识,殊不知苹果还有长的,扁的。于是,苹果两万多年的生命历史人们只用两千多年的驯化就被篡改了。如今,我们知道的苹果其主要特征不外乎就是形状是圆的和味道是甜的这样一些印象,其他特征已经微不足道,甚至被遗忘也不算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迈克尔·波伦在《植物的欲望》一书中强调原始物种的野性,所有的东西都是依靠野性而存在,没有了野性就不会有文明。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基因在人类的直接干预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征,他(它)们不得不按照人们的意愿去选择生存方式和繁衍后代,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特征,在锲而不舍的试验和改良中,事物的遗传基因被改变了,生物链也遭到了破坏,人类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然而这种事物却永远地消失了。

而最让人矛盾不解的是,当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的时候,却又开始返璞归真。在食物方面,人们不再迷信家养的动物和种植的植物,而是在野地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所谓的原汁原味的野生植物;在住的方面,人们开始崇尚自然,不再追求仅仅是表面的奢华,而喜欢将原生态的东西移植到自己的居所;在行的方面,人们似乎一分钟也离不开汽车,从有污染的液体燃油向没有污染的气体燃料转变,直至放弃燃料而采用电力驱动,可谓用心良苦;在穿着方面,反反复复的流行色,纯天然还是成了主流。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在简捷自然中力求找到新的生活平衡,原汁原味的追求成了人们追赶潮流的目标。

当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地发展,生物界同样也在经历着进化和适者生存的选择。我要说的是,在进化和创新的同时,只有兼顾到事物本身的特征,将那些本应属于它们的遗传基因保持下来,只有这样,人们在适应了那种原生态的体味后,才不会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