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干燥法,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植物刈割开冶到水分降到38%~40%为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植物虽已割下,但细胞尚未死亡,呼吸作用继续进行。此时的化学变化是分解作用大于同化作用,只有当水分降到38%~40%以下时,细胞才死亡,呼吸作用停止。为此要减少此阶段的营养损失,则必须设法尽快使水分降至40%,促使细胞及早死亡。这阶段养分的损失量一般为5%~10%。
第二阶段,由植物细胞死亡开始到晒干(水分含量在14%~17%)。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细胞内酶的作用而被分解,同时还要受阳光的破坏和机械、操作的影响,造成养分的损失。损失的主要物质是可消化养分和维生素。损失量与植物种类有关。豆科牧草的损失量往往低于禾本科牧草,其原因是:豆科牧草叶柄细,茎较粗壮,茎叶不能同步干燥,而禾本科牧草茎为中空、干燥,且叶片附着牢固,不易脱落。
自然干燥法调制干草的步骤是:选晴朗的天气,将刈割下的青草铺成薄长条,在日光下暴晒,每隔2~4小时翻动一次,当水分降至40%时,把草堆成松的小堆或在通风良好的荫棚下晾干,收贮备用。
在青干草的调制过程中水分的测定至关重要,生产实践中常用感官法测定。其中,38%~40%水分的测定:取一束晒制草于手中,用力拧扭,此时草束虽能拧成绳,但不形成滴。14%~17%水分的测定:取一束干草贴近脸颊,不觉凉爽,也不觉湿热;或干草在手中轻轻摇动,此时可听到清脆的沙沙声;揉至卷折状态而不脆断,松开手后草不能很快自动松散,此时草的水分含量约为14%~17%。若脸颊有凉感,抖动时听不到清脆的沙沙声,揉团后缺少弹性,松散慢,说明含水量在17%以上,应继续降低水分。青干草的水分过多,不能贮存;水分过少营养物质损失太大,降低了青干草的品质。所以掌握水分的含量是制作青干草的关键。晒制好的青干草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料的色泽和完整,并力求最少地降低其营养物质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