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宝宝,一切都要考虑周全,虽然宝宝在一天天长大,但是3岁以下的宝宝仍然不懂事,在日常生活和饮食等活动中,极易发生意外。面对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年轻的父母应当学会必要的急救措施,以保证宝宝的安全,让宝宝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小儿跌伤
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从会爬到会走,从会走到会跑,这期间跌倒、摔伤是很常见的。那么,小儿发生跌伤后怎么办呢?首先应弄清孩子跌伤的部位和局部跌破及肿包情况,然后再做相应处理。
小儿摔伤二三事
孩子受伤后,伤口周围要消毒。有条件时先用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消毒脱碘。或者用红药水消毒伤口周围。红汞和碘酒不能同时用。无消毒液时,可用1%的盐水清洗伤口周围。清洗或消毒新鲜伤口,要由内向外擦,即由伤口的边缘向周围擦洗,消毒面积一般要超过所用纱布块的面积。消毒液不要误入伤口,以免增加伤员痛苦和影响伤口愈合。
病症观察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皮肤破裂或出血,首先考虑伤筋或软组织挫伤。如四肢局部肿胀、畸形、疼痛明显或拒绝活动,应考虑关节脱臼或骨折。
专家方案
孩子一旦受伤出血,应采取紧急止血的措施
如伤口有泥土、灰尘、木刺等脏的东西污染,应及时用冷开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一定要去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由于伤口的种类很多,不同的伤口需作不同的处理。
[擦伤、挫伤、细刺刺伤]轻者涂些红药水即可消毒,压迫后就能止血;重者还需用干净纱布或手帕包扎,绝对不能在忙乱中糊乱将一些粉末撒在伤口上,也不能用脏的布块包扎伤口,这样容易使伤口感染。
[切割伤]伤口浅表,边缘整齐,出血不多,如刀或玻璃划破,经局部清洁后压迫包扎即能止血,不需缝合;伤口较大、较深、出血较多,一般需缝合。在送医院前用干净的布局部包扎压迫止血,并将出血部位抬高。
[伴骨折或脏器损伤]车祸时多见,应立即用干净的布块包扎伤口,达到止血和防止污染的目的。注意不能包扎过敏,以免影响局部的血液供应。送医院途中应尽量减少体位和肢体的移动。
知识导读
不要往伤口内乱撒止血物。日常生活中处理伤口时,往往有人把烟灰、烟丝、头发灰、药膏、甚至细土撒在新鲜伤口上来止血,这是人为的污染伤口,使能缝合的伤口不好缝合,甚至引起感染化脓或更严重的后果。包扎时,接触伤口的纱布要消毒。没有条件时,也要拣最干净的布、手绢等临时包扎,再到医院消毒处理。
TIPS:预防小儿跌伤
做好准备以防孩子意外跌伤
[出行安全]让孩子走在自己的右边,发生突发事件时反应稍快,但要避免大动作牵拉孩子,造成肘关节脱位。
[家庭防范]家庭锐器如刀、剪、玻璃、斧头应放在隐蔽处,同时给各种家具的锐角上套上软垫。
[保护教育]比如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吃东西或含糖果棒时避免奔跑,摔跤学会抱头,用手支撑。
[合理锻炼]运动前先做热身运动,以打开四肢关节和肌肉,激烈活动后再做一些放松运动。
[防滑用具]可以让宝宝穿防滑鞋,常保持地面干洁,或安置软垫。孩子学步时不可单手牵拉他上楼梯。
小儿扭伤
所谓扭伤,是由于关节部位的猛烈扭转而撕裂拉伤了包裹在关节外边的韧带或肌腱所致,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踝部扭伤,俗称崴脚。扭伤局部可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不能活动。
小儿扭伤二三事
由于扭伤常常伴有骨折和关节脱位,尤其幼儿容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所以当患儿疼痛日渐加重,应去医院就诊。
病症观察
小儿扭伤的表现
(1)疼痛与触痛,随着患部的活动而增强。
(2)受损的关节肿胀,限制活动。
(3)肌肉痉挛(肌肉发紧,由非主观性收缩引起)。
(4)如果波及到腿,就会出现跛行。
(5)几天后伤处还会出现青肿。
专家方案
小儿扭伤或拉伤后的处理:
冷敷。早期将扭伤处垫高,采用冷敷、施压,标准急救用品:冰袋,弹性绷带和弹性筒型压力绷带。可以选用的替代材料:将冰镇豆子包在一块干净的毛巾或布内代替冰袋。避免患处活动。在伤后48小时内,不可对患部做热敷。冷敷可减轻肿胀,同时用绷带包扎压迫扭伤部位,不仅保护和固定受伤关节,也可帮助减轻肿胀。
按摩。一般在1~2天后父母可在患处进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有条件的还可进行理疗。
活动。一般12天后,肿胀与疼痛开始减轻,患肢可做些轻微活动。经过以上治疗及相应的肢体锻炼,一般扭伤的肌肉和韧带都能痊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知识导读
遇到严重的急性扭伤,关节活动受限制,应该立即送医院拍X线片排除是否有骨折。扭伤后24小时内应使扭伤部位固定不动,局部可用冷毛巾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24小时以后可轻轻地按摩,局部用热毛巾敷,这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恢复。
TIPS:预防小儿扭伤
父母要提醒孩子在体育运动前或是激烈活动前先做热身运动,一般包括活动关节和肌肉,然后做些牵拉活动;外出活动时,一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活动中要注意适度。三是过于危险的活动要尽量少做。
小儿骨折
婴幼儿因为天性活泼好动,却又缺乏生活经验,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如跌伤、高空坠落、车祸等,常可发生骨折。
小儿骨折二三事
如果宝宝容易反复发生骨折,家长应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存在,如内分泌障碍、骨骼异常等。并应及时向医生提供相应病史,及早诊治,及早治疗。
病症观察
婴幼儿活泼好动,在游戏玩耍时,很容易发生意外情况,导致骨折。婴幼儿骨折的表现:剧烈疼痛,孩子患肢运动受限;患区压痛极为明显;患部出现肿胀,皮肤变色;在关节脱位和严重骨折时,发生肢体变形。反常活动,即不该活动的地方产生活动;移动受伤部位可听到骨断端有摩擦的声音。
[开放性骨折]断骨刺穿了皮肤,伤口血流不止时。首先用干净的布压迫伤口止血,可以用消毒纱布固定患处。注意不要试图把变形或弯曲的肢体弄直,也不要将突出伤口外的断骨塞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闭合性骨折]折骨没有伸出皮肤,可在受损部的两侧固定肢体,以防进一步损伤,然后急往医院骨科就诊。
专家方案
孩子骨折后,父母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拨打120急救电话,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宝宝去医院处理,在等待急救人员赶来的时候,密切观察宝宝是否因疼痛、出血过多而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甚至昏迷等休克的症状,这时候家长应把宝宝的头置于低位,并注意肢体的保暖。
(2)有出血应立即止血处理,对于骨折处出血,在送宝宝去医院前,可以先用干净的毛巾压住伤口。如果出血较严重,可用橡皮筋管、橡皮带缠绕骨折的肢体,以压迫止血,但要注意每隔30分钟左右放松一次,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导致骨折的肢体缺血。
(3)家长不要在创面上撒消炎粉、止血粉之类药物,也不要在创面上覆盖不干净的棉布。止血后应在创面上盖上无菌纱布或未用过的毛巾,防止在运送的过程中创面受到污染。如果有骨的断端暴露在皮肤外,家长不要挪动它。
(4)手臂受伤或骨折后,应用标准急救用品:三角形绷带。在接受医生治疗之前,它可以起到支撑受伤手臂的作用,以免伤势加重。也可以选用的替代材料:可以用干净枕巾制作临时绷带。在肘关节可以弯曲的情况下,应将受伤的手臂用绷带或枕巾悬在身体前面。将臂置于绷带中央,抬平于胸前,然后将绷带的两端拉至颈后打结。
知识导读
在送宝宝去医院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轻、稳,以免加重损伤。宝宝如果是四肢骨折,应找一块木板或书本将骨折两端固定;如果是腰部或胸背、肋骨骨折,应找一副担架,在担架上放一块木板,或直接用木板将宝宝送到医院,争取尽快诊治。切忌背着或抱着宝宝移动,否则可能会因骨折部位活动错位而损伤神经、血管,加重病情甚至危及宝宝的生命。
TIPS:预防小儿骨折
玩是小儿的天性,家长应该给小儿充分的自由玩耍时间,但要注意,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不要在有坡、有沟的地方玩,在这些地方摔倒容易发生骨折。小儿骨质柔韧,不小心摔倒容易发生上肢骨折。一旦发生骨折,也不必担心,骨的再生能力很强,从理论上讲只要对上1/3即可完全愈合,当然,对位越到完全,恢复越好。小儿骨折后,应做好护理:
[休息和观察]如果宝宝发生骨折,即使是上肢骨折,也应卧床休息3~7天,这样有利于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康复。如果医生给宝宝使用石膏固定,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四肢和身体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肤色是否红润,四肢能否伸屈活动。如果发现宝宝的肢体有肿胀、发凉或麻木,皮肤有苍白、青紫或不能够活动等情况,都应马上带宝宝去医院复查。
[加强营养]宝宝骨折时,应补充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骨折初期,宝宝的胃口会比较差,应安排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如给宝宝喝一些鱼汤、肉汤和蛋汤等。随着宝宝病情的恢复,食欲也会逐渐好起来,应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以及大豆制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对骨折的恢复也很重要,应鼓励宝宝多吃一些含钙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大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小儿烧烫伤
烧烫伤是小儿经常遇到的意外事故。因年龄的特点及活动范围与成人不同,日常生活中以热水烫伤多见,少数为火烧伤或其他高温物质及化学物质所致。小儿烧伤多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特别是1~4岁小儿。
小儿烧伤二三事
如果小儿被烫伤、烧伤时,创面不要乱涂红汞、紫药水及未经消毒的药膏,可用干净的冷水冲洗局部,如果未破,可用稀碱水湿敷,然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容易渗透吸收,皮肤破损时吸收量就更多。小儿烫伤后皮肤血管扩张,局部有酸性渗出,如果乱涂红汞或未经消毒的药膏,药物可以通过烫伤的创面入血,而引起汞中毒或者创面受到污染而造成感染乃至死亡。
病症观察
烫伤后,先要区分伤害程度。伤害程度共分为三度。Ⅰ度烫伤时,幼儿皮肤有红、肿、痛现象;Ⅱ度烫伤分浅 Ⅱ度和深 Ⅱ度两种,浅 Ⅱ度表现为皮肤红、肿、痛、有水泡。深 Ⅱ度局部出现坏死,皮肤苍白、干燥。Ⅲ度烫伤表现局部发黑、发硬,皮肤失去弹性,愈合后有疤痕。严重烧伤患儿可有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小儿烧伤休克的特征:同等面积烧伤,小儿休克较成人发生率高,而且更加严重;小儿的临床表现为口渴、躁动不安,甚至谵妄或惊厥,少尿或无尿,面色苍白,四肢冷、紫绀、肤色腊黄或青紫,脉搏细速,血压低或侧不出。
专家方案
严重烧、烫伤的现场急救大致可分为五步
[第一步]如果孩子身上着的火还未熄灭时,应采取紧急灭火措施,以免继续烧伤;冬天还要注意,有时着火的棉衣,明火虽已熄灭,暗火仍在燃烧,都要及时灭掉。如身上还沾有热粥、热菜等,要尽快地轻轻揩去。
[第二步]要赶紧检查烧、烫伤的部位、面积、深度等,同时要察看孩子总的情况,有无休克、昏迷,有无严重的合并症如脑外伤、内脏破裂、骨折等。
[第三步]在烧、烫伤刚刚发生后,要预防出现危及生命的休克和窒息。如有条件,可让病儿服用止痛剂,以免病儿由于剧痛引起休克;对于烦躁口渴要喝水者,可少量分次给一些淡盐水饮用。头、面部及呼吸道烧伤的病儿,容易发生窒息,迅速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时清理痰液、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要作口对口吹气的人工呼吸。在烧、烫伤发生后,还要及时预防创面感染,注意保护创面。
[第四步]就是选用干净的毛巾、单子或其他软织物包裹、覆盖创面。
[第五步]上述初步处理后,要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途中万一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采取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等抢救措施。
知识导读
烫伤后应立即把烫伤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烫伤后愈早用冷水浸泡,效果愈佳;水温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低于零下6℃。用冷水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经及时散热可减轻疼痛或烫伤程度。
TIPS:预防小儿烧伤
小儿烧、烫伤的预防
(1)教育婴幼儿不玩火、家长上班时不要在家里留下任何火种。
(2)暖水瓶、火柴、打火机、热水瓶、微波炉、电熨斗、炸食物的热油锅等应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小儿进食时饭菜温度要适宜;吃饭时不要将刚从热锅里盛出来的稀饭或汤放在孩子能摸到的地方。
(3)不让婴幼儿去厨房;孩子的床不要靠近暖气,同时暖气应加防护栏。
(4)大人不在时。不要在锅台放开水和热汤。
(5)婴幼儿洗澡时把水调好再让婴幼儿进去,不要让孩子进去再兑冷水,以防孩子烫伤。
(6)家庭使用电炉、电取暖器时,要安装防护罩;使用电热毯取暖时热后要关掉开关,以防家里失火。
被虫类刺伤蛰伤
婴幼儿很容易被蚊虫,毛毛虫,毒蛾,蜂类,蝎子等刺伤蛰伤,做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处理这些“小事”,以免让孩子受罪,有时处理不当也有危险。
被虫类刺伤蛰伤二三事
夏天,孩子多喜欢在树下乘凉,玩耍,这时正值刺毛虫繁殖之际,刺毛虫的幼虫从树上掉下来,如果接触了小儿皮肤就可引起皮肤炎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虫毛刺入皮肤所致,可因皮肤直接接触刺毛虫,亦可接触毒毛污染的衣服、被褥、尿布等引起。毒毛犹如细针,中间有细微导管,内含碱性毒汁,毒汁随毒毛刺伤皮肤而引起皮炎。
病症观察
常见毒虫有蜈蚣、蝎子、毒蜘蛛和蜂类。可根据下述两点来判断虫咬伤:一是可发现微小刺眼或肿块,二是伤口多位于皮肤袒露部位。被毒虫咬蜇伤后,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和头晕、恶心、呕吐、出血、发热、昏迷和过敏等全身表现。
毒蜂刺伤时则比较严重,其毒液中含有蚁酸及异性蛋白类,除可引起局部反应外,还可以导致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尤其被毒蜂和黄蜂蛰伤后,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晕厥,昏迷,痉挛,甚至可出现休克,肺水肿,呼吸心跳骤停,突然死亡或数日内死亡。千万要告诉幼儿“不要捅马蜂窝”!
蝎蛰伤婴幼儿也较常见。蝎毒为毒蛋白,有麻痹呼吸中枢作用,并兴奋心血管作用。蝎蛰伤一般可出现头痛,头晕,出汗,尿少,心率减慢,嗜睡,惊厥,呼吸麻痹,肺水肿及休克等,蝎蛰伤的抢救与处理与黄蜂蛰伤相同。
专家方案
婴幼儿被蚊虫叮咬后,可在局部涂花露水等止痒,如局部出现过敏性水肿,应用3~4%硼酸水湿敷水肿处或涂抹抗组织胺药膏。尽量不要让孩子搔抓局部,尤其有水肿是很容易感染。
毛毛虫蛰伤要先用清水冲洗局部,尽可能冲掉毒毛,也可以用肥皂水轻轻洗后冲洗更好,如有流动水,当然要选择流动水。冲净后局部在涂抹抗组织胺药膏或一些常用脱敏药膏。
对待蜂蛰伤同样要重视,因可出现肺门水肿,胸闷,过敏性休克等剧烈的过敏反应,同样会造成死亡,要防止发生意外。
被蜂蛰伤,应立即让孩子平卧,消除紧张,迅速取出断刺,但勿挤压毒囊而应吸出毒液。然后用3%氨水或5~10%硫酸氢钠溶液清洗伤口,可外敷蛇药。如为黄蜂蛰伤则必须呼叫120急救,因黄蜂蛰伤可引发猝死!现场先注射肾上腺素。
知识导读
被跳蚤、蚊子、毛虫、蚂蚁叮咬后,涂点牙膏、食醋、柠檬汁、捣碎的大葱叶、大蒜、卫生球、洋葱等均可止痒。
皮肤被蚊子叮后,可用肥皂(或香皂)蘸水在被汀处涂擦,稍等片刻,即可止痒。
被蚊咬后,迅速取一热水瓶塞子放在叮咬处2~3分钟,连续几次,剧痒即可消失,而且不会出现红斑和丘疹。瓶塞的温度以高热又不烫伤皮肤为宜。
被蚊了叮咬奇痒难妨时,可将1~2片阿斯匹林研碎,用小量凉开未调成糊状,涂于蚊叮处,即可消肿止痒。
民间验方中有用新鲜乳反复滴涂于螫伤部位,或用新鲜仙人掌洗净去刺、捣烂如泥于伤处(每日换2~3次),均有杀菌止痒,解毒止痛,消肿的作用。
TIPS:预防被虫类刺伤蛰伤
防止蚊虫对宝宝的滋扰的方法
(1)挂蚊帐;
(2)防止宝宝出汗。防蚊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宝宝出汗,因为汗是酸性的,而蚊子对水和酸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汗味容易吸引蚊虫,因此防止宝宝出汗也可以防蚊;洗澡的时候可以加几滴宝宝金水,或在洗澡后涂抹在宝宝裸露的皮肤上,都可有一定的防蚊作用。(宝宝金水涂在被蚊子咬后的包上,有的妈妈反应效果很不错,但也有不少妈妈反应没有用,可能是和宝宝个人的肤质有关。)
另外,强生的防蚊水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用,涂抹后能管6个小时,很多妈妈都感觉还是比较有用的。宝宝被蚊子咬了后,在包包上涂些芦荟胶可以有止痒、消肿的作用,但对于毒蚊子咬的那种又红又大的包,作用不大。
被猫、狗咬伤或抓伤
家里养有犬、猫等宠物,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以致会被宠物咬伤。物别是孩子,常因嬉戏逗弄过度而造成宠物伤人事故。
被猫、狗咬伤或抓伤二三事
被猫狗咬伤一般的处理原则不外乎是清洁伤口、止血、包扎、预防感染。但最要紧的是弄清咬人的猫狗是否患狂犬病。患病的猫狗多惊恐不安,见人就咬,一般在10天内死亡。被这些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不必缝合,急送医院处理并根据医生建议注射狂犬病疫苗。未注射疫苗发病者,目前治愈的希望几乎没有。
病症观察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
患儿被狂犬咬后至发病的时间长短相差极大,短者8天,长者3年以上,甚至更久,一般为4~8周。根据发病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期:
[前驱期]即发病的初期,可见低热,头痛、全身乏力,轻咳,咽痛,腹痛,易发怒,焦虑,抑郁等。已愈合的伤口再次出现放射状疼痛,感觉过敏,有灼热感,发凉感,麻木感,发痒,蚂蚁爬行感等。患儿出现流口水,流眼泪,多汗,对光和高声敏感,是有价值的早期表现。
[兴奋期]患儿烦躁,焦虑不安,恐怖状,四肢肌力增高,阵阵腹痛,阵发性抽搐,流口水多,出现高热。上述表现在饮水、看到水、闻到水声、说到水、甚至风、光、声的刺激时症状加重。所以,本病也称恐水病。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因饮水时刺激咽喉肌而发生痉挛,缺氧,呼吸困难。因而患儿不敢饮水,看到水,听到水声也发生喉痉挛。由于不敢将口水吞咽下去,因而口水大量外流。另外,唾液分泌也增多,更增加口水的量,患儿急躁,甚至抓人、咬人。
[麻痹期]患儿由兴奋期转入抑制期,上述表现消失,变得安静、神志淡漠,继而全身肌力低下,出现无力、麻痹。最终神志不清,昏迷不醒,呼吸、心跳停止。上述三期总的时间一周左右,部分病例可由前驱期直接进入麻痹期。
专家方案
孩子被宠物咬伤后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能行之有效地预防发病。使用狂犬疫苗要注意以下几点:
[正确处理伤口]伤口的正确处理是防止发病的关键,越早越好。最好能取得医生的帮助,当然亦可自行处理,其方法是先将伤口挤压出血,并用浓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擦干后用5%碘酒烧灼伤口,以清除或杀灭污染伤口的狂犬病毒。只要未伤及大血管,一般无需包扎或缝合。若条件许可,可在伤口周围注射狂犬病血清和破伤风抗霉素。
[尽快注射狂犬疫苗]被动物咬伤后应尽早注射狂犬疫苗,越早越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具体注射时间是:分别于第0、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支(2ml)疫苗,“0”是指注射第一支的当天(其余以此类推)。如果因诸多因素而未能及时注射疫苗,应本着“早注射比迟注射好,迟注射比不注射好”的原则使用狂犬疫苗。
[被可疑狂犬病毒感染的动物咬伤亦应注射疫苗]动物之间由于互相打斗嬉咬,可相互传染狂犬病病毒,故人被咬后同样可以感染狂犬病。因此,为保险起见,凡被犬咬伤或其他动物咬伤者,都要按狂犬咬伤处理,及时注射狂犬疫苗。
知识导读
在注射疫苗期间,应注意不要饮酒、喝浓茶、咖啡;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诸如辣椒、葱、大蒜等;同时要避免受凉、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防止感冒。
TIPS:预防被猫、狗咬伤或抓伤
婴儿常易被小猫抓伤,而幼儿则多被狗咬伤。在农村被野狗咬的机会多,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养狗热,城市成人或婴幼儿被狗咬的病例也在不断增多。告知孩子如何提防被猫、狗咬伤,做到既能跟小宠物亲近,又不会伤到小儿。
(1)不要随便让孩子接近不认识的狗,尤其是没有犬主看护的时候,狗在篱笆后面、车里、或者有铁链栓着的情况下不要接近它。
(2)不要打扰狗的睡眠、进食或看护小狗的母狗。
(3)不要随便突然拍打家里的小狗,要先让它看见或者闻到你。
(4)告诉孩子当靠近他不认识的狗的时候,不要尖叫或逃跑。原地不动,手放在裤子两侧,不要直视它或对它讲话。
(5)当跌倒的时候,蜷缩成球状用手捂住你的耳朵。安静的躺着直到狗走开。
(6)如果狗向你发动进攻,一定要用衣服、皮包等塞进它的嘴里,用身边一切能挡的东西如自行车等推开它,最好躲到铁网或能把你和狗分开的东西后面。
异物进入耳内
最常嵌入孩子耳内的是豆类等小物品,大多由孩子自己或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将异物塞入;小昆虫也可飞入耳内而不能出来,但极罕见。进入耳内的异物如果难以取出,则属严重问题,可引起外耳道感染甚至损伤鼓膜。
异物进入耳内二三事
不提倡掏耳朵不管用什么器械掏耳朵或多或少会引起外耳道皮肤的破损,破损的皮肤容易被病毒感染从而引发各种耳疾。
病症观察
由于无知和好奇,小孩有时将手里玩的小东西塞到耳朵里去,如圆珠子、小豆子、小石块等,形成外耳道异物。在夏天,孩子在外面散步、乘凉,各种昆虫飞进或爬进耳朵里的事也是常有的。昆虫由钻孔的习惯,它们进入耳道后,一般只向里爬,不会后退。婴幼儿耳道比较狭窄,较大的昆虫要出来也转不开身。昆虫的刺激可损伤外耳道和鼓膜,产生难以忍受的噪音和耳疼,不会说话的小儿可表现出烦躁、哭闹、抓耳等异常现象。
专家方案
耳朵进入异物,切不可用耳勺等尖锐物品伸入耳内掏挖,以免异物越陷越深,刺伤耳膜,引起严重后果。
(1)如小虫进入耳内,可用电灯(或手电筒)靠近耳朵照射外耳道,虫子喜光线,会顺着光线爬出来也可将卫生香的烟徐徐吹入耳内,虫子就会自动爬出。
(2)如果水液进入耳内,可用脱脂棉球把耳内水液吸出。也可让进水一侧的耳道向下,单脚踊跃,水液即或流出。
(3)小豆粒、小弹丸之类的东西进入耳内,可将身体弯向有异物的耳朵一侧,单脚踊跃,直至异物掉出。
(4)上述办法如果不能奏效,或耳朵内因有异物而致疼痛、发炎,应速去医院诊治。
知识导读
发现外耳道异物,最好到医院找医生取出,自己不要乱动。这是因为外耳道狭小而弯曲,没有充分的照明和器械,常常把比较靠外的、容易取出的异物推到外耳道里面,增加了取异物的困难,由于孩子疼痛、恐惧、哭闹而不合作,此时很容易损伤耳道,甚至穿破鼓膜。有的异物很难取出,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才能成功。
TIPS:预防异物进入耳内
预防异物进入耳内,就要时刻注意让孩子保护耳朵:第一,防止异物进入耳内,尤其是洗头水或洗澡水。第二,不要让孩子掏耳垢,以防划破耳道、鼓膜,第三,防止噪音刺激、孩子听音乐或看电视时音量不可过大。放鞭炮、敲锣或雨天打雷时,教孩子捂住耳朵或张开嘴。第四,不要让孩子转圈奔跑,以防止其耳内淋巴液失衡面眩晕跌倒。
小儿意外触电
小儿玩弄电器,误触电源及断裂的电线,或插销漏电,均可导致电击伤。雨季雷击或高压电击,同样也可引起。高压线落地,人只要在其周围10米之内两脚分开,就可能有电流在两足间流过而被电击。
小儿意外触电二三事
当触电时,肌肉可发生强烈收缩,使身体弹离电源,也可反而紧贴电源,造成严重后果,因电流的震荡作用而引起昏厥、呼吸中枢麻痹以致呼吸停止、心室颤动、甚至心脏停跳出现假死等,统称为电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均可造成死亡。
专家方案
触电后进行急救护理
小儿触电后要注意有无呼吸及心跳,在送医院或等待或急救车到来之前,心跳呼吸停止的一定要及时做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人工呼吸除按抢救溺水的方式外,还可采用俯卧压背法,即被救人取俯卧位,胸腹贴地,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展开,以便使胸廓能扩张。救护者面对患儿,两腿屈膝跪于被救人的大腿两旁,把手平放于患儿的背部肩胛下角,同时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缩,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当救护人肩膀与被救人肩膀将成一直线时,不要用力。在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就将肺内空气压出,形成呼气。停止推压,放松后,由于压力解除,胸廓扩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上述动作反复有节律的进行,每分钟15次。婴幼儿胸壁较薄,在背部处施加压力能起较大的作用,所以在小儿尚有心跳,不需要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可用俯卧压背式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对触电或被电击的小儿进行抢救,要争分夺秒。现场抢救,首先是切断电源。切忌用手或潮湿物品直接接触小儿和电源,可用干燥木棍、竹竿或塑料物品将电源拨开或将接触小儿的电线拉断或移开,或立即关闭电源开关或总闸断电。受伤小儿应就地休息,避免走动。轻度灼伤者,可在受伤部位涂龙胆紫,用消毒纱布、棉花包扎。重度灼伤者应由医生扩创处理。
若小儿面色苍白或青紫,意识丧失,要立即触摸心脏、观察呼吸动作,确定是否呼吸、心跳停止。对呼吸、心跳停止者要马上就地进行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针刺人中、十宣、内关、涌泉等穴,并在抢救同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抢救。在抢救中还要注意观察小儿有无因电击伤跌倒后造成的颅脑、骨骼及内脏损伤,如有,应及时处理治疗。
知识导读
人体被电击后,电流通过人体,在电源接触部位、电流流出部位或电击部位一局部引起不同程度的电灼伤,创面可能很小但皮肤碳化发黑,深入到肌肉骨骼。
TIPS:预防小儿意外触电
为防止小儿触电,要注意安全用电。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日常用的电灯开关或灯头损坏,插座插头破损,告诉小孩不要用手触摸。
(2)各种原因造成的电线拉断坠落,小孩接触断端或绝缘层破损部位,或进入跨步电压区域。
(3)家中的各种电器安装要符合安装标准,开关、插座、电线等都要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平时要教育孩子不要玩灯具、电器、插销等物。
(4)工业或农业临时用电,有时未安装保险,或电线接头未缠绝缘胶布,或电闸箱未上锁等原因,小孩不知其危害靠近电源而触电。
小儿中暑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在烈日下直接曝晒时间过长,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失控,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此即为中暑。
小儿中暑二三事
每到冬天,年轻的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冻,在孩子身上裹着大衣、毯子,还要用上热水袋等,加之冬季房间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这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里一样。这样体温逐渐上升,等父母发觉时,孩子已处于高烧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冬季“中暑”。
病症观察
小儿中暑的分型及表现
[超高热型]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出现超高热。一是在高湿闷热环境下突然发生高热;一是在急性感染情况下,对高热的护理不当,采用增加衣被使之发汗以求达到“退热”的目的,结果反使热度急剧升高,体温可达40℃以上,这一类患儿可表现为无汗、皮肤干燥灼热,并有烦躁、寒战、苍白、心跳呼吸加速,甚至出现痉挛或惊厥,进入昏迷状态。
[热衰竭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面色苍白,乏力及肌肉痉挛、意识淡漠、运动失调,可出现晕厥。由于高热、大量出汗,体液中水与氯化钠大量丧失,呈现严重脱水征;尿少、舌干、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迅速发生虚脱或休克。可先后并发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热痉挛型]由于出汗损失大量氯化钠而又未及时补充,引起肌肉疼痛及痉挛。
此外,日射病是由于小儿在烈日下曝晒过久,头部温度可达40~42℃,而腋温正常。患儿可感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或突然晕倒。
专家方案
为患儿降温,是治疗中暑最重要的方法。将患儿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荫凉地方,解开衣扣,使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用扇子、风扇等吹风散热,并给清凉饮料。
轻型病人可服人丹、十滴水,在太阳穴处擦驱风油、清凉油等。也可采用针刺疗法(大椎、委中、合谷或曲池、百会、人中等穴)。
对患儿要进行降温。可以根据现场环境特点,采取冷水、冰水降温或药物降温。用酒精或白酒(冷水亦可)擦身,在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用酒精棉球擦洗,以加快散热。
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类,对能饮水的患儿,给其喝凉盐开水或其他的清凉盐水。
对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应在继续抢救的同时立即送往有条件的医院。不能饮水者,给病人静滴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1000ml(可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用量)。除非病人有周围循环衰竭或大量呕吐、腹泻的情况,不需要输入太多的液体,以免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者,酌用呼吸、心脏兴奋剂,呼吸困难者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抽搐者可给予镇静剂。
知识导读
小儿中暑时,最先表现症状就是发热,体温可达38~39℃,严重者甚至可达41℃,中暑患儿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久,预后就越差。因此,迅速降温是中暑治疗的关键。
TIPS:预防小儿中暑
暑天气温高,空气湿度大,给人体的体温散失造成了困难。小儿新陈代谢旺盛,机体产能量高,要求散失的能量也相对多一些,因此,婴幼儿比成人爱出汗。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更弱,夏季防暑保健十分重要。但是人们往往只注意了防暑,忽略了同样重要的事情——防止小儿受凉。实际上,夏季小儿因受凉致病的确实不少见。小儿受凉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咳嗽、发烧甚至导致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肺炎、和肠炎等病。孩子受凉常见的原因有:
由于降雨等原因,气温骤然下降,给孩子增减衣服不及时;洗澡时水温过低,洗时过长或洗后未及时擦干、包裹;出汗时、洗澡后或睡眠中吹电风扇;穿衣过多造成小儿大汗淋漓又突然脱光而受凉;夜间睡眠不盖被,造成腹部受寒而发生腹泻。
小儿铅中毒
婴儿铅中毒常因舔食母亲面部含有铅质的粉类,吮吸涂拭于母亲乳头的含铅软膏以及患铅中毒母亲的乳汁所致。当小儿乳牙萌出时,常喜啮物,可因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致中毒。
小儿铅中毒二三事
铅入人体后,被吸收到血液循环中,主要以二盐基磷酸铅、铅的甘油磷酸盐、蛋白复合物和铅离子等形态而循环。最初分布于全身,随后约有95%以三盐基磷酸铅的形式贮积在骨组织中,少量存留于肝、肾、脾、肺、心、脑、肌肉、骨髓及血液。血液中的铅约有95%左右分布在红细胞内。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铅浓度过高时,可产生毒性作用。铅储存于骨骼时不发生中毒症状;由于感染、创伤、劳累、饮用含酒类的饮料或服酸性药物等而破坏体内酸碱平衡时,骨内不溶解的三盐基磷酸铅转化为可溶的二盐基磷酸铅移至血液;由于血液中铅浓度大量增加,可发生铅中毒症状。
病症观察
小儿铅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病儿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呈白色奶块状(铅在胃内生成白色氯化铅),腹痛,出汗,烦躁,拒食等。当发生急性铅中毒性脑病时,突然出现顽固性呕吐(可为喷射性),并伴有呼吸、脉搏增快,共济失调,斜视,惊厥,昏迷等;此时可有血压增高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小婴儿前囟饱满,甚至颅骨缝增宽,头围增大。
重症铅中毒常有阵发性腹绞痛,并可发生肝大、黄疸、少尿或无尿、循环衰竭等。少数有消化道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病儿大都不发热或仅微热。病期较长的患者并有贫血,面容呈灰色(铅容),伴心悸、气促、乏力等。牙齿与指甲因铅质沉着而染黑色,牙龈的黑色“铅线”很少见于幼儿。四肢麻木和肢体远端出现腕垂、踝垂征等在婴儿时期较为少见;指、趾麻木则为较大病儿常诉症状。有时可见肢体瘫痪,若发生肋间肌瘫痪,则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慢性铅中毒多见于2~3岁以后的患儿,一般从摄毒至出现症状约3~6月。
专家方案
小儿铅中毒治疗方法
[杜绝铅毒继续进入]在轻症中毒病人,断绝铅的来源,已能遏止危重的症状。对误服大量含铅药物而致中毒的病儿,首先必须导吐(可用吐根糖浆),并用1%硫酸钠或硫酸镁洗胃,继之向胃内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15~20g,使形成不溶性硫化铅,然后再次洗胃,以清除沉淀出的硫化铅。以后服用较大量牛乳或生蛋白,可使剩存铅质成为不易溶解的盐类,并可保护胃黏膜;再用盐类泻药1~2次以导泻。
[促进铅的排泄]目前常用的祛铅疗法是将依地酸二钠钙Na 2 CaEDTAl5—25mg/kg加于5%葡萄糖液内配为0.3~0.5%溶液,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使成无毒的依地酸铅盐由尿排出。
其每日总量一般不超过50mg/kg,在6~12小时内静脉滴注,或分2次静脉缓注,持续2~3天,间歇5~10天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应用3~5疗程,以后根据病情,间隔3~6个月再行驱铅治疗。静脉用药可能引起肾脏损害,故在治疗过程中须经常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如有肾功能异常或无尿,应即停药。小儿进行此项疗法,最好先用小量,即以0.2g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在1小时以上的时间内徐缓地滴入静脉,如4小时内无不良反应,再用上述剂量注射。
知识导读
不合格瓷器的铅、镉等重金属极易从外表美丽的釉面中溶出,给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陶瓷饮食器具一般通过上釉装饰其表层,其中存在铅、镉等重金属,当遇酸性食物时,质量差的产品就会有过量的铅、镉溶出到食物中。人如果长期食用铅、镉含量过高的产品盛装的食物,就会造成铅在血液中沉积,导致大脑中枢神经以及肾脏等器官的损伤。表面平滑如玻璃的釉中、釉下彩陶瓷的铅、镉溶出量极少或几乎没有,可放心选购;而表面有凹凸感的釉上彩产品则应尽量选用表面装饰图案较少的产品,对不放心的产品,可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应弃之不用。
TIPS:预防小儿铅中毒
家长和老师只要掌握以下方法,就能使孩子尽可能少地受到铅毒性的危害
(1)应养成婴幼儿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在进食前洗手。
(2)应帮小儿勤剪指甲,指甲缝是特别容易匿藏铅尘的部位。
(3)经常清洗婴幼儿的玩具和其他一些有可能被小儿放到口中的物品。食品和奶瓶的奶嘴上要加罩。
(4)不要带小孩到汽车流量大的马路和铅作业工厂附近散步、玩耍。
(5)婴幼儿应少食某些含铅较高的食物,如普通皮蛋、爆米花等;一些用来治疗婴幼儿癫痫和牛皮癣的中药中含有铅,长期服用会造成血铅升高的危险。
(6)每日早上用自来水时,应先将水龙头打开约1~5分钟,使前一晚囤积于自来水管道中可能遭到铅污染的部分水放弃,切不可将早上的前一段自来水用以烹食和为小孩调制奶粉。婴幼儿应定时进食,空腹时铅在肠道的吸收率成倍增加。
(7)保证婴幼儿的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饮食中含有足够量的钙、铁和锌。
(8)适当吃些驱铅食物。很多天然食物都具有一定的防铅和驱铅功能。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可与铅结合形成不溶物,所含的钙可阻止铅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铅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尿排出。海带中的碘质和海藻酸能促进铅的排出。大蒜和洋葱头中的硫化物能化解铅的毒性作用。沙棘和猕猴桃中富含维生素C,可阻止铅吸收、降低铅毒性。食物中含有一些无机阴离子或酸根如碘离子、磷酸根离子、钼酸根离子等都能与铅结合,促使其从大便中排出。这些营养素富含在水果和蔬菜中,因此,铅接触人群应多食用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