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四运动
45899400000007

第7章 段祺瑞从戎得意

早在几年前,袁世凯篡夺中国民国大总统职位后,自称皇帝,引起了全国性反袁风暴,不久就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与皖系,两系之间一直是“同室操戈”,1914年,段祺瑞的皖系已占上风。皖系的主要总领段祺瑞的发迹可谓平步青云。

公元1885年,即武备学堂建立的当年,段祺瑞便从山东驻地考进了该学堂的炮科,成为第一批学员。在武备学习期间,他刻苦用功,加之生性要强,很快崭露头角,开始小有名气。

有一次,北洋大臣李鸿章前来武备学堂视察,学堂里为此专门进行了一次马、步、炮、工程兵综合演练。上午,马科、步兵科的演练进行得很顺利,李鸿章十分高兴。

然而,下午炮科实弹演练时,天气突然变得恶劣起来。演练还未开始,已经是乌云低垂,天光黯然,不一会儿又飘起了小雨。海面上的风逐渐达到四级左右,蓝色的海水翻起了波浪。炮兵演练打的是海上活动靶,难度本来就大,浊浪中浮靶忽隐忽现,在波峰浪谷中剧烈地闪烁、跳动,加上能见度降低,演练的难度更是陡然增强了几倍。要在平时,遇到这样的情形,演练常常就得取消,但这时候,李鸿章等大员已经驾到,事情就有些不大好办了。

学员们纷纷嘀咕,要求延期。

炮科教习也感到在这种天气射击的确没有把握,于是教练处一位姓陈的管带只好硬着头皮跪见李鸿章,婉转地请求演练是否改期进行。

李鸿章这时候已在山顶上临时搭起的观操棚内就座。尽管风雨逐渐增大,旗帜和棚布被风吹得呼啦啦直响,但李鸿章兴致却挺高。他从随从手里接过单筒望远镜,一边往靶场上看,一边说:“不必了。区区小雨嘛,何足挂齿?”

陈管带有苦难言,还想再说什么,李鸿章这时候又开口道:“时候不早了,尔等这就开始吧!”

陈管带见事已至此,也不敢再多言语,垂头丧气地退了下去。李鸿章发话了,演练只好按期进行。

轰!轰!轰!

第一门炮打得很糟糕,连靶边都没着。坐在山顶上观操的李鸿章顿时不悦。接下去几门炮打得也不妙。李鸿章垂下眼皮,满脸怒色,扔掉手中的望远镜,从座椅上站起来,转身要走。在场的官员们也都惶惶然起来。

这时候,段祺瑞指挥的那门炮开始射击了——轰!

炮声刚落,就有人喊道:“打中啦!”

轰!第二炮又引起一片喝彩声。

李鸿章站住不走了,随从们赶紧递上望远镜。

接下去,又是三发三中。李鸿章脸上浮起了笑容……

演练结束后,李鸿章把段祺瑞叫到跟前。他拉长了声音,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段祺瑞回答:“学生段祺瑞。”

李鸿章垂着眼皮,哼了一声又问:“哪里人呀?”段祺瑞回答:“学生是合肥人。”李鸿章的眼皮往上抬了起来。他仔细打量了一下段祺瑞。“你是合肥人?”他又问了一句。“是的。”段祺瑞回答。

“嗯。”李鸿章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在当时的洋务活动中,尤其是军事方面,各个派系互相倾轧,争夺势力范围闹得很厉害,其中势力较大的有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广集团。李鸿章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自然是到处网罗人马,对安徽籍的同乡更是格外重视。前不久,北洋舰队成立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委派一个安徽人丁汝昌做提督。由于北洋海军的官兵大多是福建人,对派一个安徽人做指挥颇有抵触情绪。有人劝李鸿章重新考虑,但李鸿章却以“命脉相关,诚不敢轻以付托”为由,根本不予理睬。现在,听说段祺瑞不仅是安徽大同乡,而且又是合肥人,这自然引起了他的兴趣。

接下去,又询问了一下段祺瑞的家世和出身,听说他的祖父和族叔均为淮军将领,而且祖父就是剿捻的有功之臣,李鸿章更高兴了。又问了一些有关军事的问题,段祺瑞也都对答如流,李鸿章便大大地把段祺瑞褒奖了一通,说他“熟知军宵,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并让手下人记下了这个名字。

坐在李鸿章身边的旗籍道员兼武备学堂总办荫昌这时候也很高兴。武备能培养出如此人才,身为总办的他自然是功不可没,尽管他挂名并不管事。于是,荫昌也把段祺瑞夸了一通,并对他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以后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要荫昌推荐人才时,段祺瑞便首先上了他的推荐名单。这是后话。

甲午战争失败后,所有中兴名将的神话以及人们对旧式军队所抱有的一点幻想统统打破了,于是改练新军之说大盛,朝野上下一片“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呼声,一时间“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在这内忧外患和朝野上下的压力之下,为了巩固和延续统治,清政府不得不改革军事制度,决定建立新型陆军,这支被袁世凯督练的新军,就是世人所说的北洋军。

对于段祺瑞来说,北洋军的创建又一次给他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段祺瑞的发迹是和北洋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是北洋新军中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为北洋军以及北洋六镇的创建立下了“汗马之功”。随着北洋军势力的日益扩大,他也由此逐步登上了全国的军事和政治舞台。

在段祺瑞的一生中,袁世凯是一个对他发生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始于小站练兵的时期。

1903年6月,袁世凯建立了北洋第一镇,而后又建立了第二镇、第三镇,到1905年,第四镇、第五镇、第六镇也征兵建立。北洋六镇的建立,使北洋军成了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武装”。从此,北洋军的锋芒开始逐渐显露。

在北洋六镇的建立中,段祺瑞同样起了重要作用。他先后担任过第三镇、第四镇和第六镇的统制。而这三镇都是北洋军的主力之主力、精锐之精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段祺瑞已升任北洋军第二军军统,之后又兼任第一军军统,获得了北洋军的最高指挥权。

段祺瑞真正成了北洋军第一号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