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水走笔
45881300000002

第2章 序二

陈忠禄

大凡作品集结出版,序言都得请大家撰写。或仰其名望,或慕其文笔。可赵瑜兄却不受这些俗套的羁縻,要小弟我来写。

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勉为其难了。

就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也从未消解过——手抄书便是一个例证。可今天,走进各类书市,图书倒是琳琅满目,而购书之人却少了。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小县城,一年能够认认真真读完一本——只要求一本——书的人,都是不多的。相当一部分人,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的是“54号文件”(扑克牌),奋力攀爬的是“万里长城”(麻将牌)。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是为了防止过早得老年痴呆,是在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这是一种悲哀!

就在这个大背景下,赵瑜兄却要出版他的游记作品集了。这是他多年伏案走笔的丰厚回报。

曾听朋友不屑一顾地说,这个年代,出本书还不容易?是的,就出书的审批程序而言,的确不难。但就一个写作者,尤其是一个副县级领导而言,绝非易事。这是意志、毅力的考量,是写作的阶段总结,是踏上更高一节写作平台的力量集聚。出书前的文稿整理过程,就是这个赛段的冲刺过程;出版的整个过程,就是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打扫战场的过程。那些小瞧出书人、小瞧出书事的朋友,我不能说他是妒忌,我更多的愿意将其理解为是为他自己开脱。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是,心灵的秘密是被眼睛泄露出去的。而作者、作家又有所不同,泄露他心灵秘密的,眼睛还是次要的,笔头才是“罪魁祸首”。读一部作品,你可读出作家的艺术水平;读一个作家一个时期的作品,你可读出这个作家的价值取向;读一个作家一生的主要作品,你可读出这个作家的思想观点、人生态度、襟怀情感、艺术造诣。作家的品质、信念、情商、成就……这些深藏在纪律、权谋、利益之下的真实,就会原形毕露。因而,要认识一个人的魂灵,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艺术作品。从这个层面来说,有幸拜读赵瑜兄的《山水走笔》,更深层次的结识赵瑜兄,不失为一件快事。当我一口气把《山水走笔》读完,我更加的庆幸我是最先读这本书的几个读者之一了。你看——

在衡山,赵瑜兄在反思旅游:

就旅游谈旅游,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必备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高度发达、方便快捷的交通作为支撑;其次才是我们的配套服务,如餐饮、宾馆、购物等。有了这些要素,我们才有底气大胆的推介我们的旅游,否则都是徒劳的。

在太湖边,赵瑜兄在思考项目:

认清省情、市情、县情的同时,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观念和理念是否落后。举一例来说:在公路建设方面,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差,重复建设多。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浪费吗?我在想,像这样一些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什么不一次性规划设计到位呢?如果暂时的资金短缺,为何不分年度实施,非要把有限的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到处撒,导致许多“豆腐渣”工程呢?

在岳阳楼,赵瑜兄想着环境治理:

登上岳阳楼,虽然没有把酒临风的雅兴,但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思考。虽然不处江湖之远,不居庙堂之高,但忧其民,作为为官一方的当权者来说,还是责无旁贷的。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关注民生,时下也为我们的高层领导乃至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所认同,我们相信,未来的洞庭湖一定能够呈现“一碧万倾”“沙鸥翔集”的景象,我们期待着……

在大昭寺,赵瑜兄这样反观宗教:

大昭寺,从远古走来,时至今日,寺内外磕长头的人群,仍然日夜不断,有不少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青海、甘肃,一步一步的磕过来的。这些扶老携幼,接踵而来的虔诚信徒,为的就是能在佛像前添油烧香,祈祷佛祖保佑。

雪域高原,佛教影响无孔不入、根深蒂固。刚到西藏的我,对佛教在藏胞心里占有如此高的地位,实在感到万分诧异,难以理解,难以释怀。

在深圳党校,赵瑜兄在反思国家民族的命运。他写道: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推行改革两条腿走路——经济市场化、服务管理型——的同时,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政府应该改变现有的体制,放弃管制,还权于民,否则难以发展。

赵瑜兄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想。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思想却始终没有离开余庆这片热士,离开他的本职工作。一个富于思想的人,一个对工作克尽职守的人,一个胸怀天下苍生的人,便跃然纸上,让我们肃然起敬。

《山水走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身影——于我来说,每次出游,还是有收获的,虽然时间短,来不及细细品味过眼的景致,好读书的习惯使我善于吸收各方面的信息,逛景点、买书、听介绍,这样,你自然会了解许多当地的人文资源及厚重的历史文化……

这个身影,或流连名山大川,或徜徉工厂街市,或荡舟江河湖海……他始终不忘记一件事,那就是买书搜集史料。因而,当人们回到旅游车上,细细比对欣赏所购得的商品时,他却坐在一角,翻阅他的宝贝资料,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旅游。为此,在《漫游飞云洞》中,赵瑜兄还颇为认真地记录了一件憾事:

在与飞云洞管理所所长聊天时,我请他帮我找点飞云洞的历史资料。他满口答应说这没问题。于是我就在原地等候。好长时间过去了,却没见人影。该县文广局的朋友用电话联系,也未联系上,我只好悻悻地离开博物馆。今天,事太多,多半是忘了此事,但愿下次见到他时,能如愿以偿。

赵瑜兄走过的景点,无不留下他的思考。他是带着问题,带着心在观察,在求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他的思考,诉诸文字,晓喻世人。这是思想的升华,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他意识大海里的定海神针,他能力天空的蓝天一柱,就是他的这些体会、这些观点。是他的这些体会,这些观点,带来了他各个时期工作上的正确决策,带来了他各个时期工作上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可以说,这些观点,构成了赵瑜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灵魂精髓。这些精髓决定了赵瑜兄在平凡岗位上为余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瑜兄曾私下对文友们说起过:“那些著名景点,作家们都写烂喽,还用得着我去翻版?”赵瑜兄说是不用翻版,其实他是换了种写法。白描似的、粗线条的,就那么几笔一勾勒,一个景点的概貌就出来了。乍一读来,似有记流水账之嫌,可当你细细的往下读,你就会发现,关键处意味深长的一二句话,完全可抵大段大段的描述。言简意赅、简略豪放的笔法,反更透出一种阳刚气来。《山水走笔》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这种手法。

然而在那些让赵瑜兄怦然心动并碰撞出大团大团思想火花的景点,他可就不客气了,一改惜墨如金的笔法,浓墨重彩,把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细细描来;把一个个金子般闪烁的感悟,娓娓道来。奔放的激情,博大的心胸,深邃的思辨跃然纸上,让读者置身于阴柔之美的氤氲之中,常常不能自拔。《神奇的布达拉宫》《庐山随想》是这样的笔法,《宝岛日记》,更是这样的笔法。尤其是在《宝岛日记》中,赵瑜兄细腻的笔法让我们亦步亦趋地陪他免费游了一趟宝岛不说,还听到了他旗帜鲜明地对宝岛之美的由衷赞美,也和他一样生出了渴望宝岛早日回归的真挚情感。

最后,如果非要给这本集子找点不足出来的话,那么,语言的凝炼,叙述的流畅,以及艺术性的稍逊,当是白璧微瑕。愿与之互勉。

忝为序。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