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重用法家,民众苦于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刑罚,因此在他统一六国之后仅十五年就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崩溃了。秦代二世而亡,以刘邦为首的汉王朝统治者想长久保持其统治,重视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的统治者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懂得了骑马得天下,而不能骑马治天下的道理,于是抛弃了秦王朝对人民实行残酷统治的办法,而崇尚黄老思想。
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期间是黄老之学的兴盛时期,当时朝廷中很少有儒家学者,而且提倡儒术的官员往往受到贬斥和排挤。
另一方面,汉初儒学面对从战乱到统一的社会剧变,仍抱残守缺,维护儒家旧义,显得不合时宜。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当了丞相,这时才罢黜黄老刑名百家的言论,重用了儒者数百人。自秦代以来就一直遭到排挤打击的儒学,至此终于重见天日,受到官方重视。但直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最终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汉代儒学内容主要是经学。秦“焚书坑儒”,还下令有敢于藏书者要受到族诛,私学一度消失。
到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下令废除民间禁书法律,过去藏匿的书才又纷纷取出来,而传授经书的方法才由口授改为书写在简策上,这就为经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综观两汉的儒学,先是替代黄老之学而为正统,后到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新兴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祥瑞谶纬迷信学说合流,显露出时代特色,即带有浓厚的神学目的。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奉天法古、天人相与学说,这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宣讲“人道”“仁政”已相去甚远。但是,这样的儒学特别适应汉代重视一统社会的现实,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其开端应当定在西汉董仲舒。他对儒学作了适应时局的重要修订,致力于儒家独尊,而儒学才能绵延不绝,昌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