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交通
458625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8)

虽然直到19世纪初,使用螺旋桨推进器的轮船,才在美国哈德逊河试航成功,但“轮船”这个名称,在我国唐代就已提出来了。原来,我国唐代的李皋在船行的动力改革中,发明了一种有桨叶的桨轮,安装在船的舷侧和尾部,靠人力带动桨轮轴,使轮周上的桨轮下半部侵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叫它为“明轮船”或“轮船”。

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成了各种机械的主要动力。1788年,美国的蒸汽机车设计者约翰·菲奇(1743-1798),又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用蒸汽机带动船桨的蒸汽船,能载33名旅客,在逆风中用大约3小时走完10公里的路程。1790年,他造出了一艘更大的,每小时航行12公里的船,并在夏季定期航行。1796年,约翰·菲奇开始试验世界最早的螺旋桨推进器轮船。但由于事业上的失败,不久,他便在失望中自杀了。

19世纪初,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福尔顿来到了英国,这时正值英国进行产业革命,在全国各地开发运河,这使罗伯特对研制轮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7年,他又到了法国,开始了潜水艇的研究。当时,他曾经进行了在船的两侧安装带蹼的轮子的试验,但没有成功。1806年,罗伯特回到了美国,继续从事轮船的研究。第二年,他终于造出了一艘轮船,这条船沿着哈德逊河用32小时航行了240公里。罗伯特·福尔顿的成功,开始了轮船定期航行的新时代。

我国古代造船

我们的祖先何时创制了舟船,很难考证。但是,在原始社会,已有了独木舟,是可以肯定的。独木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只。

用木板造船,大概起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在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公元前648年,晋国发生灾荒,秦国用船装粮,经渭水、黄河,泌水运达晋国。

公元前482年,越国攻吴,水军沿海北上,然后进入淮水与吴军作战。据记载当时的战船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余皇等名目,不同类型有不同性能和用途。有的大船可以载50人和3个月的口粮。由于战船已经广泛的使用,在当时的一些器物上也以战船攻战等内容作为装饰。

我国造船业有三大发展时期——秦汉、宋元和明。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曾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乘船沿海巡视各地。汉代的木船已根据不同用途分为客船、运输船、渔船等若干种类。战船中最有名的楼船,高10余丈,分数层,船上设备已使用纤绳、橹、帆、楫等。

隋代造过高45丈,长20丈的大龙舟。唐代造的大海船长达20丈,载重10000石,可容六七百人。唐海船体型巨大,结构坚固,许多外国商人都喜欢乘坐中国船。

宋元时期,许多地方设有官造船场,明、温、吉、赣等州,年造船都在二三百只以上,吉州造船曾达到年产1300只。宋代还有不少民造船场。就是海船,也有相当数量是民船。宋军用的海战船,有的是依照民船式样打造的,有的是征发的民船,民船之多可以想见。宋代舟船有不少特点,主要是:1船体增大。宋代出使朝鲜的“神舟”,载重在1500吨以上。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载员数百人,装载一年的口粮。船上有市井(商店),还可以养猪、酿酒、织布。船舵长达3-5丈。2船体结构合理。使用铁钉造船。船体两侧下削,有龙骨贯串首尾,船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行驶。船内采用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能。3.行船工具的改进。多樯多帆,以便于驶多面风。大船上附设小船,以各运输、救生、抢险之用。每船有大小二锚。行船时应用探水设备。船舶上开始使用指南针,这是一种全天候的导航工具,较之凭日月星斗来导航,是个重大大的飞跃。

宋代造船、修船已开始使用船坞、还创造了滑道下水的方法。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先列。往来于南洋的海船有不少是中国船。

宋代还多次打造车船。车船始见于南北朝时,宋代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毪。杨幺起义军造的车船,高二三层,载千余人。宋代最大的车船,长36丈,阉4丈余,有22车。古代船舶都是帆船,遇到顶风、逆水,行驶艰难。

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明代主要的造船厂有淮南清江船厂、南京龙江船厂、山东北清河船厂等,规模都很大。清江船厂有总部4所,分部82处,工匠3000多人,分工很细,造船有统一的规格和严格的用料标准。明初造船的年产量达3000多只,船体也很大。郑和的船队由62艘“宝船”和200多艘其他船只组成,船上人员有27000多名。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稍小的也有33丈长。

由于中国船舶设计精密,结构坚牢,适航性好,所以亚、欧一些国家的造船业,多仿效中国船型,例如公元1605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就主持制造过大批的中国船。

机械轮船的制造

19世纪中叶,我国一些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曾先后试制过轮船。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研人,就曾作过尝试,但失败了。

我国第一艘轮船,是由无锡人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人制造的。

1852年,他们到了安庆,一面学习,一面动手制造发动机。3个月后,一台蒸汽机竣工了。试车结果,“甚为得法”。第二年,他们又试制了一艘螺旋桨推进的小轮船,但“苦无法程”,没有成功。1864年,徐寿等人在南京“金陵军械所”继续努力,终于造出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鹊”号。这艘船由华蘅芳负责设计和绘图,徐寿负责发动机和船体的制造,“全用汉人,未雇洋匠”,“皆由手造,不假外人”。当时年仅19岁的徐建寅,也“屡出奇思以佐之”,积极协助父叔辈工作。据上海《字林西报》记载:“黄鹊”号“船重25吨,长55华尺,高压引擎,单汽缸”,“逆水时速16里,顺水时速约28里”。后来,这艘轮船在安徽采石矶江面上触礁沉没(《清朝野史大观》)。

春秋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释说,“舫,并舟也。”也就是把两支单体船并列连接起来。这样行驶起来比单体船平稳,载重量也相应增加,故当时多用作运输兵卒和粮草。

对漕船

对漕船是我国明代运粮的平底船。对漕船在航行中,遇到河面狭窄转弯困难,或过浅滩搁浅时,船体可以从中间断开,将长变短,分别操纵移动。

内河航运一年四季水位变化较大,对漕船就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设计的。当时,运送粮食的官船大多采用对漕船,一船可载粮食20多万斤。

车船

车船是一种古老而闻名的船型。因以轮代桨,故俗称桨轮船。车船两侧装有带木叶片的车辆,一半露在水面,一半在水下。与轮相接的大轴上,有很多踏板,可供多人同时踏动。这种船速度快,前进后退不需要掉头。

在我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5世纪末,祖冲之建造了“千里船”,据说他是车船的鼻祖。从史籍上看,车船作为战舰的历史比它作为游艇要辉煌得多。

南朝梁时徐世谱大将曾用水车船击败叛军。唐德宗时曹王李皋创造的车轮战船,“挟二轮蹈之,翔飞鼓疾若挂风帆,所造省易而久固。”到了两宋.尤其是南宋,车船进人鼎盛时期。有诗为证:“车船新制得前规,鼓踏双轮势似飞。”宋朝末年,西子湖上,豪华的“贾秋壑府车船,船棚上无人撑驾,但用车轮,脚踏如行,其速如飞。”百无聊赖的达官贵人,乘坐其上,乐在其中。两宋车船特别用于军事作战。当时不仅有宋朝水军王彦恢制造的飞虎战舰:“旁设四轮,每轮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南宋,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水战中屡次大败官军,就得力于这种船。杨幺水军中车船长20余丈,高数丈,可载近1000人。由于大轴设在底舱,操纵人员不受敌人直接威胁,比用帆、桨的船来说无疑安全优越得多。

15世纪欧洲开始出现轮船,也是用明轮推进,但比杨幺车船晚了300多年。

独木舟

我国古籍记载,人类发明舟揖。最初是“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木”而成之“舟”俗称“独木舟”。

荷兰曾发现过8000年前的独木舟残骸。我国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独木桨,由此推测至少在5000年前也已有独木舟了。

原始人类制造独木舟,除了用粗笨的石器进行砍、劈、挖、凿之外,还要借助于火烧。他们把大树砍倒,截取其中的一段,将需要刳去的部分留出,周围敷上湿泥,用火烧烤。然后用石器将烧焦的部分挖去,再用火烧,烧了又挖。这样反反复复,在火与石的轮番作用之下,造出浑然一体的独木舟来。1975年在福建连江县出土一条用樟木制成的独木舟,表面留有明显的火烧和斧劈的痕迹,就是火烧石挖的明证。1976年在广东化州县鉴江东岸出土6条汉代独木舟,也可以看到经火烧而炭化叉被利器砍削的痕迹。

在我国,西藏拉萨东面的益贡河上还可以看到直径l3米的大独木舟;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一直在使用独木舟,在云南省博物馆展览着永宁纳西族用独木舟济渡的照片。

广西古代盛行独木舟。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广西江行小舟皆刳木为之。”明代魏清《西事珥》也说:“刳木为舟,(广西)西方多有之”,“村民用以往来乘载”。1964年在广西贵港市郁江河滩挖出一条西汉时代的独木舟;1989年11月在钦州大寺三门滩河床又挖到两条用桐木刳制的古代独木舟。沿红水河的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天峨、南丹、东兰、巴马等县至今仍在使用独木舟,南丹县吾隘还用独木舟进行竞渡比赛呢。

皮筏子

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简易的皮制渡河工具,过去的汉、藏、回、土、保安、东乡、撒拉等族都有使用,尤其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而以兰州附近最为常见。据说,它早在汉代便出现了。当时的汉族将领曾见羌人怀抱羊皮袋泅水渡河,因此受到启发,就命士兵“缝革为船”。其后,类似记载也时见于史书。皮筏子主要分两类,一是牛皮筏,一是羊皮筏。前者大,以远程货运为主;后者小,以近途摆渡为主。两者的样式和制作大致相仿,仅以羊皮筏为例。首先,宰羊时需把羊毛刮净,从脖子到后胯一线割开,把整张羊皮完整地剥下来;其次,将羊皮套晾干,用食盐和麻油轻轻搓揉至柔软为止,刷上熟桐油以防水防腐;再次,用羊肠线把羊皮缝密扎紧,只留一只前腿孔作为吹气孔,羊皮袋就算做好了;最后,用几十根手腕粗细的柳木条,纵横交错扎成3米长、2米宽的木架,将做好的羊皮袋错落有致地绑牢于架底,羊皮筏便制成了。使用时,将其吹足气、扎死口即可。摆渡时,筏子客一手持桨,一手扶筏,帮助乘客上筏;乘客上去后,或蹲或坐,均匀排列,既不许站立,也不许乱动,以免发生危险;在河中,筏子客拼命划桨,以求尽快到达彼岸。由于皮筏摆渡主要依仗顺水漂流,所以上船地点总是位于目的地的上游。到达目的地后要想返回原上船处,则必须扛着皮筏沿岸上行,只有走到比上船处更上游的地方才能再漂流回来。每往返一次都要走一个三角形,非常辛苦,故兰州民谚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皮筏子之所以能流行于黄河上游两岸,是与该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

这里自古盛产牛羊,加之浪急滩险,普通船只很难驾驭,而皮筏子具有弹性.撞上滩石就会反弹回来,即使撞破一两个皮袋也不至沉没。千百年来,黄河上有一支专门以驾驭皮筏为职业的群体——筏子客,撒拉族称之为“乔洼吉”。他们娴熟水性,清楚水道,不畏艰险,机智果断,凭着超群的驾筏技术和过人的勇敢精神,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上开辟出一条运输之道,可谓最早的黄河漂流队。有进,一只牛皮筏上的筏子客达十数人,载货达几十吨,自青海向兰州、包头顺流而下,到后则将所载货物及制筏所用圆木统统卖掉,另雇驼队负牛皮袋而返。有趣的是,俗语所说“吹牛皮”也正缘于此。

起初,筏子客们聚在一起,若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便有人对他道“请你到黄河边上去”。讥其有劲用不完不如去吹牛皮袋,因为牛皮袋容积很大,单靠常人力气不能吹起,而是多借助于鼓风袋。

中国第一艘动力兵船

中国第一艘兵船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恬吉”号(后来改名“惠吉”

号)。“恬吉”号兵船舰体长度为56.39米,船宽8.28米,吃水2.44米,排水量600吨。以蒸汽机为动力装置,以明轮推进器推进,蒸汽机功率为392匹马力,时速36里。

水乡苏州的灯船

水乡苏州历史上有各种类型的游船画舫,最为人称道的是灯船。

据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清代苏州的灯船,宽大舒适,富丽堂皇。船上搭有灯架,每船悬明角灯100多盏,犹如点点明星。船中间有排门.两旁有侧门。舱中有丝绸的帷幕,绣花的窗帘,中舱有卧炕,炕边又有小巷直通船尾。舱顶开有天窗,光线明亮。炕侧有小榻,并设有红木或紫檀的桌椅,上面镶有大理石。门窗之上,刻有黑漆白底的书画。船厅中的陈设,雅致华美,有挂钟、镜屏、瓶花、茶具。船上还备有精美的酒馔。

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有大小灯船30余艘,式样各异,互相争奇斗胜,为水乡苏州增添了光彩。

绍兴的乌篷船

绍兴,古称会稽。东汉时,会稽郡太守马臻兴修水利,总纳会稽山周围36源之水,逐渐形成了方圆179平方公里的鉴湖水系,从此该地变为水乡泽国,湖泊棋布,河道纵横,以至“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绍兴及其附近地区所用船只独具特色:因它多带漆成黑色的船篷,故名“乌篷船”;又因船家好以脚代手,划桨驱船,故又名“脚划船”。乌篷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捕鱼运输用船,最为简陋便捷,大多不配乌篷,即使配也只有一两扇;二是普通交通船;三是高档旅游船。乌篷船主要是指普通交通船,全套船篷通常分6至8道,一半固定,一半可移动。船篷以竹竿为拱,竹篾为体,中间夹有竹箬,全部漆得乌黑发亮,既可蔽雨,又可遮阳,坚固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