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潘美等率兵伐南唐时,就在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市)之西的采石长江江面上,用数千艘大船,接连两岸,修建成一座大浮桥。据《宋史·太祖纪》记载:
“初,唐池州人樊若水,举进士不第,因谋归宋,乃渔钓于采石江上,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渡江之广狭。因诣上书,言江南可取状,请造浮粱(即浮桥)以济,帝然之。遣石全振往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垣,议者谓江阔水深,古未有浮梁而济者,帝不听。
擢苦水右赞善大夫,先试于石牌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不差尺寸。曹彬、潘美帅兵渡江,若履平地。败唐师,进围金陵。”977年攻下金陵,灭南唐。
这座浮桥长约五六千米,堪与最长的南京大桥相媲美,比925米的瞿塘口铁索飞桥长得多,历史进步作用也大得多,建造时间比它早395年。这座大浮桥,可能是最早的长江大桥。
黄河第一桥
黄河的第一桥在哪里,它建于什么时代?据记载,黄河第一桥始建于朱元璋统一中国后的洪武年间(1368~1398年)。当时,大将徐达决意要在黄河上建筑一座大桥。根据勘察,桥址选在兰州城北通济门外的黄河之上。设计的是铁链连结浮桥,先在两岸各打下两根大铁柱子,用6根130丈长的粗粗的铁链,连结两岸的铁柱。在河中并列24艘大船,将船的两端牢牢地系在铁链上,船上铺设木板,设立栏杆。这就是历史上破天荒的坐落在奔腾咆哮黄河上的浮桥“镇远桥”。
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甘肃巡抚升允筹集白银36000两,委托德商承建铁索桥,至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竣工。桥长70丈,宽22尺4寸,共5孔,仍名“镇远桥”。两端立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两座大石碑,使黄河上的这座大桥更加壮丽生辉。这浮桥和继它而建的铁索桥便是天下黄河第一桥。
“航海”一词
“航海”两字,今常用。但古代中国囿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故“航海”者罕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仅录“海”字;“航海”连用,最早见于西汉末期扬雄《交州箴》。
古交州,即今两广地区,治所即广州。《交州箴》是扬雄给广州写的一篇铭记,其中一段是:“大汉受命,中国兼该,南海之宇,圣武是恢。稍稍受羁,遂臻黄支,杭海三万,来牵其犀。”它的大意是:大汉王朝按照天命,统治整个中国,在遥远的南边天池,也受到皇帝恩德的洗洙。稍稍受到束缚,黄支国就从3万里外渡过海,向朝廷献上了名贵的犀牛。此处“杭海”
即“航海”。“杭”、“航”相通。《诗·卫风·河广》有“一苇杭之”。“杭”字作“渡”解释。
而“航海”出现,乃见《昭明文选》载刘宋文学家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赋中有“栈山航海,蝓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之句。此后,随着海运的兴起,“航海”即为专用名词,沿袭至今。
我国桥梁之最
桥梁最多的城市——苏州。水港小桥多是苏州城的一大特色。古人有“东南西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之句。在苏州博物馆内的宋代石刻《平江图》上,可以数到的桥梁就达359座。以后各朝都有增建。这些桥梁的结构,在唐以前主要是用木材建造,上面配以朱红梁栏。宋以后易木为石,结构改为拱式环洞。如独具丰姿的吴门桥、杏春桥,以及历代诗人咏赞的枫桥、乌鹊桥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时代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霁虹桥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岩洞与保山县平波之间的澜沧江上。桥西是绝壁,东岸是险峰,整座桥悬空高挂,古代有悬桥之称,系采用墙根铁链作承重索,其中底索16根。净跨60米,铁索两端分别锚固在两岸的桥台中。桥总长为106米。两端的桥台上各建有关楼2座,桥亭1座。桥与阁楼式的建筑相衬相配,表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古代的桥梁匠师的高度技艺。
最长的古代梁式石桥——安平桥。在福建省泉州晋江县安海镇的西南,跨越海湾,通往南安县的水头镇有安平桥。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完成。桥长2070米,面宽3-3舟米,桥墩314座,全用花岗岩筑成。
最早采用“筏形基础”建成的石桥——洛阳桥。建在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的入海尾闾上。据桥碑记载,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建在万安渡上而得名,南宋后才改今名。此桥始造于北宋皇祜五年(1053)四月,嘉祜四年(1059)完成。造桥时,首先在江底沿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基。为使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牡蛎,利用它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把松动、散砌的石块、条石胶聚成一体。突破了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方法。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称之为“筏形基础”。
桥洞最多的石桥——宝带桥。它位于苏州市南,距葑门3公里。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16-819),相传由唐刺史王仲舒捐宝带资助修建,故名“宝带桥”。宝带桥全长31618米,以53个环洞构成一个大连环,是我国桥洞最多的一座桥。
现存最久的木桥遗址
1990年,陕西省咸阳市沙河古道发现两座古代木桥建筑,专家们考证认为,其中一座建于西汉,是国内外迄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木桥遗址。
两座木桥遗址,是咸阳市钓台乡王道村农民掏沙时发现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半年多的发掘清理。现已查明,一号桥址16排112根木桩,每排间距3至6米,已露出的木桩高1.6米左右,直径约40公分,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已不复存在,桥南端发现面积约8平方米大型铁板6块。
二号桥在一号桥东300米处,发现5排41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桩高2至3米,还发现9.54米方形大梁一根。两座木桥均宽16米,皆为榫卯结构。发掘清理中,除发现船桨、铁制工具和大型铁板外,还发掘出一批汉代砖瓦残片,使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中关于汉西渭桥上有建筑物的壁画得到实物佐证。
考古专家认为,两座古桥虽掩埋于早已枯竭的沣河溢水道沙河内,但据沙层分析,上面是沙粒较大的沣河沙,而下层则是渭河含土量大的细沙,说明此处为渭河的古河道。据测定,一号桥桩距今已2100余年,很可能是史书记载的汉武帝建元3年(前138)建造的丝绸之路必经的西渭桥遗址。对于二号桥址,专家们各有所见。有的认为桥桩木质尚好,可能是晚一点的唐宋西渭桥;有的从残瓦等物和两桥风格基本相同分析,认为可能是一号桥烧坍之后的重建桥,也是汉代桥;还有的认为是汉代帝王狩猎游乐的上林苑内的沣河桥。
现存最早的立交桥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就已建有这座梁式石桥,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是绍兴最古老的石桥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名八字桥,位于绍兴城东南部,这里是三条河流的交叉点,南北流向的是主河,东西两侧又各有一条无名小河。东去五云门,北通都泗门,西是进入城市中心的要道口,南与东双桥相接壤,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古代匠师却巧妙地利用这一自然条件,设计匠心独具,将石桥选在三河交点的近处,正桥架在南北流向的主河上,桥高5米,净跨4.5米,桥洞宽3.2米。它的桥坡道与一般桥梁不同,桥东端紧沿主河道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桥西端又向西、南两个方向落坡。沿主河岸向南面落坡的东、西两条坡道又各筑有桥洞,分别跨越两条无名小河。自桥南北方向望去,这两条坡道活像一个“八”字,故名。这座古老的立交桥桥下还筑有纤道,古代供背纤人通行。
桥两侧栏杆均为石制。八字桥,布局巧妙,造型美观,结构简单,架一桥跨三河,通三街,把三河相隔的东西南北完全沟通,不仅从水陆两方面解决城市与乡村复杂的交通问题。而且在桥梁建筑时可以不拆房屋,不改街道。八字桥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世界最长跨度的天然石拱桥
贵州黎平县高屯附近有一座独跨天然石拱桥。此桥平地起拱,拱腹圆滑,拱型规整,桥孔进水面大,出水面小,呈喇叭形。
据实地测量,桥最宽处138米,最窄处98米;桥拱跨度最大11892米,最小88.50米;弓形高进水面38.80米,出水面33.64米;拱上有近40米厚的如斧劈刀削的岩屑。桥上的树林中有一条平直的人行小路,桥下是潺流不息的亮江,河宽20多米,水清流缓,波光粼粼。两侧桥壁上有大大小小的岩洞和姿态奇异的石乳,栖息着多种珍鸟,植被茂密,四季常青。
据介绍,一座被称为“天下第一”的美国犹他州天然石拱桥,桥长88米、高30米、桥面最窄处1.82米,成为“世界之最”;而黎平县高屯天然石拱桥不论其跨度、宽度、高度均超过美国犹他州天然石拱桥。显然,这顶“天下第一的天然石拱桥”桂冠,应戴给谁自是不言而喻的。
泸定桥架设妙法
清康熙四十年在大渡河上架设泸定桥的时候,桥西是笔直的海子山,桥东是高达3000多米的二郎山,两山相隔100多米,中问是湍急的河水。13根粗铁链,每根重达3000斤,是怎样横空飞渡装到对岸的?据当时记载,曾以小船载铁链渡河,由于铁链过重,船没到对岸就翻了。后来问题的解决是“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有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牵拽其筒,筒达铁索亦至”。这样,泸定桥架设成功了。
全木无钉的古桥
四川酉阳县发现一座奇特罕见的全木无钉古桥。这桥坐落在乌江边的龙凼沟,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长32米、宽4米、高28米。桥上有9间青瓦房,桥内装有一根大树木作坐凳。桥的两侧全是木料栏杆装饰。由土家族巧匠建成的这座桥,从桥下25米跨度的木拱,到桥上的柱梁、地板,没有一颗铁钉和螺丝,都是公母榫配合固定而成。它经历100多年还完整无损,是桥梁建筑史上难得的古物。
古老的姊妹桥
四川省安县荼坪乡的茶坪河。流经晓坝乡的五福村李家茶园的山谷。横跨在河上面的两座木结构的古桥,高矮一样,宽窄相同,长短相等,样式无异。该桥居于山谷,游人难于至此,故鲜为人知。此桥建造结构一样,人们称它为姊妹桥,又由于桥离水面高,所以又叫它高桥。它别具风采,矗立在苍松翠竹之间,相映成趣。
姊妹桥始建于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因年久失修,清同治十一年(1885),岁次壬申年秋,由当地增生员杨学涟、承领人陈元德、陈宝山等改建。桥身高3.5米,桥宽4米,桥长18米,全由48厘米粗拘原木并排密集为梁,上面铺设桥板,十分结实,经久耐用。人字房架的桥身,全系穿榫而成,盖上小青瓦,桥的两端建有两叠水的牌楼,向北面的牌楼正面中间雕有双风朝阳的浮雕图案。两边挑坊上刻有卷草花纹。桥的南端牌楼正中刻有二龙抢宝的图案。桥上金瓜柱有云纹雕花。造型优美,十分浑厚古朴。
相传当地有一孪生姊妹,长大后出嫁,舍不得离开乡亲,立誓要为家乡做一件好事,年年上山种树,树木长大后用来修建大桥。速件事感动了山神,姐妹两家上山栽树竟各自发现山中冒出许多木头,她们分别把木头搬运到河边,姊妹两家商量,根据地形,各自修了一座木桥。由于两座桥样式相同,又是姊妹所建,所以老百姓叫它姊妹桥。
姊妹桥的风格独特,造型别致,是名工巧匠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势架桥的智慧结晶,为研究明、清民间艺术和古桥建造,提供了又一重要资料。
姑苏桥
苏州市是一个有名的水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以清末苏州桥梁数310座来计算,当时苏州的面积为210平方公里,就是说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1.5座,而世界着名的水城威尼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面积为567平方公里,有桥40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0.7座,苏州桥梁的密度是大大超过它的。
枫桥在苏州城阊门外,是一座月牙形的单拱石桥,附近有寒山寺。其实,枫桥在唐以前并无名声,自唐代诗人张继写下《枫桥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后才闻名天下,更有趣的是枫桥原名封桥,唐以前桥边也没有枫树,仅有乌桕树。可能是张继误把乌桕认为枫树,《枫桥夜泊》问世后,人们就将错就错,将封桥改名为枫桥,桥畔也种了枫树。
古今吟咏枫桥的诗作众多,明代诗人高启诗曰:“诗里枫桥最有名。”除张继外,晚唐诗人杜牧曾作诗:“长洲茂苑草萧萧,幕烟秋雨过枫桥。”宋朝诗人孙觌诗曰:“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日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也都是很有名的。
引静桥坐落在苏州网狮园小山丛桂轩东侧。这是一座袖珍小桥,全长仅2.4米,宽仅1米。桥形如虹,用花岗石砌成,跨越溪涧,桥头各有石阶,两侧配以石栏,堪称桥中珍品。小桥、流水、庭院、山石等景观布局紧凑,尺度合理,形成一种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古代长江第一桥
万里长江上,已架起重庆、枝城、武汉和南京等数座大桥,九江大桥也即将建成,武汉、黄石、鄂州等地长江公路大桥正在筹建。历史上万里长江第一桥究竟何时何地建起?
东汉建武九年(33),光武帝刘秀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开战,“公孙述遣其将任满、田戎、程讥将数万人乘枋箪下江关,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浮桥、关楼,立赞柱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据”(《后汉书·岑彭传》)。
这座浮桥立江上达2年之久,建武十一年(35)春三月,被东汉将领岑彭、吴汉等率水师纵火烧毁。这座建立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荆门山和宜昌市东南虎牙山之间的浮桥距今1900多年,实乃“万里长江第一桥”。
而后晋泰始八年(272),吴建平太守吴彦就于湖北省西部的西陵、夷道、荆门等地长江江碛要害处,用铁链连系两岸横断江路,抵御晋师东下.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有人说这是“长江第一桥”。
但真正能行军、运物的长江大桥应是宋开宝七年(974),宋太祖伐南唐时,在南唐国都金陵(即南京)之西采石长江江面上,用数千艘大船连接两岸,修建而成的一座大浮桥。据明代李贽所着《藏书》卷八《宋太祖皇帝》
载:此桥为唐池州人樊若水上书建议修建的,宋太祖同意,于是“遣石全振往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湘”。又“擢若水右赞善大夫,先试于石牌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不差尺寸。曹彬、潘美帅兵渡江,若履平地,败唐师”。这座浮桥长约一千四五百米,略短于今日的南京长江大桥正桥。此桥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人都说其为“长江第一桥”。
长江、黄河几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