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对联
45860900000006

第6章 政治家与对联(6)

1944年8月,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李丹先生八十寿辰,吴玉章撰联祝寿。联跋云:“陕甘宁边区首届‘三三制’(即边区抗日政权由共产党人、各党派进步人士、无党派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参议员李丹先生八旬上寿,适值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苏、美、英四国联合,今年打倒希特勒,明年打倒日本,胜利在握之际。‘七七’造端之世界大战,可望由1944年凯旋。特献祝辞,以申贺悃。”这副祝寿联是: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创制趣“三三”,上寿八旬逢八月;四国联盟,四国联合,惩凶重“七七”,凯歌四十有四年。

上联颂寿星高寿与贡献,下联寄抗日胜利的殷期,将祝寿与救亡融为联,给李丹先生寿辰平添了时代生活的气息。

1927年3月31日,重庆各界三十余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军舰炮击南京。军阀刘湘血腥镇压,打死打伤数千群众。1950年,吴玉章参观重庆革命纪念地,忆及往事引起无限感慨,撰一追悼烈士联:

想当初小丑跳梁,未竞事先预防,深为遗恨;看今日群魔歼灭,已能功毕一役,大快人心。

徐特立对联故事

徐特立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曾当过毛泽东的老师。

他也是延安时期备受尊重的“五老”之一。

“五四”时期,徐特立在长沙师范任教,他经常向学生进行革命教育。一次,他向学生演说,联系起因知县江召棠拒绝扩大传教特权被刺杀,激起民众公愤,击毙英国传教士夫妇,烧毁一处英教堂,但清政府媚外投降,处死六位民众领袖,赔偿传教士“恤银”五万两这一事件时,徐特立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他随即操刀当场斩断自己右手一节手指,并用鲜血书写一副对联: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这一血书的对联,不仅表达了徐特立的爱国壮志,也激励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1926年春,徐特立去韶山,路过用义乡,见许多农民在议论桥湾成家的戏台楹联,大家非常愤怒。楹联是:

能得几回荣,红岸绿杨,莺歌笙笛蝶歌舞;长留千古恨,忠臣孝子,人自伤心水自流。

这成家祖先本是清代赃官,侵吞了西德州赈济粮数十万,使州民饿殍遍野。案发后,他竟然斩下助手亲妹夫的头颅向皇帝求饶,保了狗命。之后将赃款在家乡购置产业,在乡里骄奢淫逸,欺压乡民。后来遭雷劈,葬后又被盗坟剥皮弃尸。这样肮脏的家史,成家竟然还在借超度祖先阴魂之名,搭台唱戏,炫耀乡里。徐特立得知详情,便顺应民意,把戏台楹联改为:

父性秉豺狼吞西德州数十万赈济民粮。忍其涂炭,杀亲塞固法实天地之不容。想当年。身被雷诛,皮遭鬼剥。吁嗟!人心犹未歇也如此贪污真乃长留千古恨!

儿辈诚豚犬,管南楚地千百石冤枉租谷,用等泥沙,孽子出斧神与禽兽又何异?趁今日,藉祝先考。位列蚂蝗。呜呼!戏云虽胜美矣,这种报应,果然能得几回荣?

又把原来的横批“民皆仰之”改为“民皆恶之”。乡民见了,无不拍手称快,争相传诵。成家人只好偃旗息鼓了。

1938年秋,徐特立因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路过湘潭,住宿在长丰公油盐店里。一个叫王汉秋的店员听了徐特立宣传的抗日救国道理后,恳求徐老给他题词留念。徐老欣然题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赵朴初名胜楹联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对佛学、书法、诗词甚为精通,造诣颇高,他也时常撰联题对。四川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峨眉天下秀”之誉。赵朴初先生为峨眉山清音阁前牛心亭题作一联: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上联用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句:“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言琴声表现流水时,可使听者精神为之涤净。下联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音。”是说游人至此不必弹琴,便可听到悦耳的“清音”。全联暗用伯牙与钟子期典,借指此间景致优雅,可陶冶游人。

金顶为峨眉山顶峰,睹光台是观日出的绝妙之处。赵朴初先生题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丹浮。

先生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逼真地描绘出“日出”、“云海”的奇丽,写景如画,令人想一睹为快。

峨眉山伏虎寺始建于唐,因此处常有恶虎为患,建寺镇之。赵朴初先生题联:

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

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赵县城东南,距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约3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原名观音院,南宋时改为永安院,金元时因寺内多柏易名柏林禅院,明朝改称柏林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唐玄奘“西游”之前曾参学于此,是中国着名的禅宗古刹。赵朴初先生题柏林寺普光明殿外柱楹联:

本分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平常心是道。撤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

上联中“洗钵吃茶”是一个典故。传说唐代高僧从谂禅师长住寺院,嗜茶成癖,“吃茶去”成为其口头禅,又称“赵州法语”。元朝天历三年(1330年),为纪念从谂禅师在寺院建柏林寺塔,原名真际禅师塔。

玉佛寺在上海安远路,原址在江湾,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因寺毁,1918年重建于今址。寺内玉佛楼供玉佛一尊,卧佛堂供卧式玉佛一尊,这两尊佛是从缅甸迎来的。赵朴初先生为玉佛寺般若丈室题联:

勤掌五明弘范三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此联以佛语劝化众生。“明”,是学术的意思,佛教将古印度学术分为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五种科目,合称“五明”。

“弘范三界”语出《大佛顶首楞严经》,“三界”即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人因山名,山因人重。近代曾有佛教三大法师弘一、太虚、芝峰会聚在福建南安湘山寺谈禅释义,书诗写悟,留下墨宝镇寺。为此,1984年广净法师倡建“晚晴亭”于寺左竹林边,并由赵朴初先生题写楹联:

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

赵朴初题名居联

陈毅故居在四川乐至,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川中民居特色的三重堂四合院木质结构瓦房。1980年8月,乐至人民政府为纪念陈毅元帅,将其故居修葺一新,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并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朴初先生为陈毅故居题联:

其一:

直声满天下;殊功炳世间。

其二: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龠。

陈毅同志一生刚正不阿,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联语高度概括了陈毅誉满天下的正直品格,以及他光照人间的丰功伟绩。

鹳山双烈亭,在浙江富阳县富春江畔的鹳山上,为纪念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郁华所建。赵朴初先生题鹳山双烈亭联:

莫忘祖逖中流楫;同领山亭一钵茶。

“祖逖中流楫”,即祖逖在江中击楫发誓收复失地的故事(见《晋书·祖逖传》),后常以中流击楫比喻立誓收复河山的壮志雄心。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衍是赵朴初生前挚友。1997年3月30日即浙江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为纪念已故校友夏衍,在玉泉校区落成夏公亭。赵朴初为其题写了亭名,并题写楹联:

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是乃立身之道长为砭世之箴。

赵朴初先生题闻一多纪念亭联:

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巨千秋不息向人间。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在《忆赵朴老二三事》文中写道:朴老为写这副对联很下了一番功夫,硬是细心阅读,反复琢磨了父亲许多诗作之后才写出来的。上联中的“春之末章”是父亲的一首诗名,“粉碎琉璃”

一句则是从该诗中“坍碎了一座琉璃宝塔一般”演化而来。原句意在描写春回大地之际儿童们在室外玩耍时发出的欢笑声。朴老将之与“一生奋斗为民主”联系起来,表现父亲笑迎斗争,笑对死亡的伟大精神。下联中“泪流蜡炬”等词则是从父亲的名诗《红烛》中引申出来的。父亲在这首诗中热烈赞扬红烛为了给世界带来光明,将自己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献身精神。

林散之是当代着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曾负笈沪上,师从黄宾虹,后只身远游,跋涉万里,既师古人,更师自造化,辛苦寒灯八十余霜,素有书、诗、画“三绝”之称,书法一艺,更是蜚声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赞誉“散翁当代称三绝”。林散之纪念馆位于南京江浦县城西求雨山。林散之先生早年供职江浦,公职之暇常常登临。赵朴初先生题林散之纪念馆联:

雄笔映千古;巨咱非一源。

李叔同,号息霜,浙江平湖人。曾留学日本,擅长油画、音乐、戏剧、书法,任教于两浙师范学堂,丰子恺、刘质平等均为他的学生。李叔同纪念馆辟建于虎跑梦泉山林公园内,赵朴初先生题李叔同纪念馆联: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此联辑录作者原七绝,《弘一大师赞》最后二句,略有改动,全诗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张爱萍题名胜联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不单是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将军,还精通诗词、擅长书法、爱好摄影,素以“军中才子”、“马上诗人”闻名于世。他为名胜古迹题联墨宝遍布祖国各地,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恰到好处,足见功底深厚。

1965年夏天,张爱萍集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句,题书成都杜甫草堂大廨联:

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

杜甫的诗句是对韦评事的勉励之语,愿他当国运艰危时挺身而出,存强暴的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将军在这里摘引此句,用来赞颂杜甫为国分忧,生动而恰切。

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是纪念北宋着名的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三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故宅扩建为祠,后清代多次重建增修。张爱萍集苏轼诗句题联:

长江绕廓知鱼美;小轩临水为花开。

浙江是张爱萍战斗过的地方,他曾成功地在此指挥过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立体战役——解放一江山岛。在当年的战地椒江市,有一座戚继光纪念馆,大门两侧抱柱上有将军书写的楹联:

拨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英雄赞英雄,古今两将军的功绩和英明将与江河日月共存。

杭州西泠印社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研究金石书画的着名学术团体。在庆祝建社八十周年之际,张爱萍致贺题联:

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

江苏盐城便仓乡枯枝牡丹园已有七百多年的建园历史,素以奇、特、怪、灵的枯枝牡丹而名噪乡里,张爱萍应邀欣然命笔题联:

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

1982年元旦,自辛亥革命后一直关闭着的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开放了。张爱萍为“谐趣园瞩新楼”嵌名叠字联,工巧浑成,妙语双关,言近旨远,谐中见新。联云:

谐趣园中相谐趣;瞩新楼上更瞩新。

安徽宿县的大泽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

1985年,大泽乡陈胜吴广雕像落成,张爱萍题联:

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

值得一提的是,将军书法英气勃发,酣畅淋漓,结体茂密,态势飞动,如山呼海啸而连绵不断,似缠绕游丝而收放自如,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他的作品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鲁迅集句续句联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有一副鲁迅先生题书的集句联:

望崦嵫而勿追;恐赶鹅之先鸣。

联语出自屈原诗《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落山之处。

上联原句大意为:勿使太阳过早落山。“赶鹅”,杜鹃鸟,暮春即啼叫,夏至时叫得最盛,时值落花时节。下联原句大意为:唯恐听到鹈鹅早鸣。鲁迅集句成联,借此自勉勿虚度光阴。

鲁迅先生还有一副赠友人集句联:

一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摘录清人阿瓦琴的句子集成的这副对联,是书赠给瞿秋白的。上联把瞿秋白称为“知己”,并表示在自己的一生中,突瞿秋白为知己,是人生的欣慰和满足。下联的“同怀”,原为同胞兄弟的意思,这里用以作志同道合的挚友的代称。鲁迅先生发出人生的感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彼此当以朋友相待。

瞿秋白和鲁迅,在译述和杂文写作方面有广泛的文字之交,在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中,在相互支持并肩战斗中结成了生死之交。鲁迅先生赠瞿秋白联,诚如其三弟周建人先生所说,代表了两个人的共同心愿。

1935年春,瞿秋白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鲁迅先生心急如焚,上下奔走,多方营救,同年6月瞿秋白被蒋介石密令杀害,鲁迅极为悲痛,为难得的人生知己撰送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鲁迅先生还抱病为瞿秋白编校遗着《海上述林》,为亡友留下永久的纪念。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集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镇压。鲁迅先生极为愤慨,除连续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杂文外,还连续撰作了两副挽联。其一是为参加中共北京地下党组织的追悼会挽“三·一八烈士”联:

死的就算罢了?

活着又该怎样?

上联直指反动当局,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血债须用血来偿还:

下联启发活着的人们绝不能善罢甘休,坐以待毙,要团结起来,为救国救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

同年3月23日,鲁迅先生参加北大等三所院校组织的追悼会,又撰送一副挽联;死的就算罢了,何须萦怀留念,慈母依闾幼儿在抱:

活着又该怎样,无非多经几次,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第二副挽联是第一副挽联的续句联,融入了第一副挽联的联句和联意,着重强调环境虽然恶劣,但革命志士要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卓绝地斗争。

孙中山对联辑录

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小时候一家七口挤在一问茅屋里,靠租种二亩半田度日。后来他大哥孙眉飘洋过海挣了点钱,家里盖起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1892年孙中山为小楼题写门联:

一椽所得;五桂安居。

“一椽”,指旧居,言极小,大概语出朱熹的诗句“无处堪投迹,空山寄一椽”。“五桂”,指新居所依傍的五桂山。上联言老屋的窄小,家境的贫困:下联言改建楼房,“安居”乐业的欣喜。

孙中山从十二岁开始,相继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读书,他曾撰联励志读书救国: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不仅面壁读书,尤注重社会实践。一次考察途经武昌总督署,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湖广总督张之洞让门官递出纸条,上写: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

孙中山看了付之一笑,随手添了对句: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佩服这位年轻人的才气和傲骨,即命打开中门迎客。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成立中华民国,他当选临时大总统。不久,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辞职后,革命意志毫不动摇,撰写了一副极有影响的名联: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联语还用“天下为公”作横批,立意更深。

1912年孙中山到太原视察,游览文瀛湖时,化用北宋韩琦诗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撰写一副对联:

莫嫌老圃秋容淡;最爱黄花晚节香。

1918年春,孙中山到广东梅县淞口视察,为老同盟会员谢逸樵的“爱春楼”题联:

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弟子;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