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对联
45860900000004

第4章 政治家与对联(4)

“酌酒花问”,用李白“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诗意:“磨针石上”,出自李白少年时见老妪石上磨杵成针的传说。上联指李白才思敏捷并非在于嗜酒,而是由于他从小立下“铁杵磨成针”的志向。下联语出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联语用来刻画诗人周游飘泊的生活和他诗作的浪漫主义的气质和风格。

四川广元县城西嘉陵江西岸的乌尤山麓,有座南北朝时兴建的寺庙,原名乌奴寺,又称川主庙。唐贞观年间,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县,后寺因而易名为皇泽寺。1962年秋,郭沫若游览胜地之后,为皇泽寺题撰一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开元”,唐玄宗年号,史有“开元盛世”说,武则天执政期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故称“政启开元”“贞观”,唐太宗年号,史有“贞观之治”说:“剑阁”,蜀地的统称:“利州”,广元县在唐时的旧称。下联说武则天治国有方,政绩显赫,名满四川,光泽广元。此联内容虽有对武则天溢美之嫌,但从艺术手法上看,写得不凡,符合当句对的要求,词性相当,音韵和谐,句中自对精巧,上下互对工整,堪称妙对佳联。

郭沫若的嵌名联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同年10月周恩来曾主持纪念邹韬奋筹备会,决定在重庆建立韬奋图书馆,郭沫若得悉消息,特撰作一联: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得读良书。

后来韬奋图书馆改名为韬奋纪念馆,于1958年建在上海重庆南路韬奋故居,郭沫若的这副嵌名联悬挂在馆内。此联巧嵌韬奋之名,又对他的才略作了称颂,同时勉励人们“读良书”,求真知,“建新国”。

郭沫若题赠着名书画家李可染一联:

可否古今尽人事;染点翰墨侔天工。

这副嵌名联作于抗战时期,既赞扬了李可染绘画的高超技艺,又含蓄地启发他扩大选题范围。

着名剧作家田汉四十岁诞辰时,郭沫若题联祝贺:

具田家浑怒气概;扬汉族刚毅精神。

贺联嵌入“田汉”二字,既写出了他那农家出身憨厚朴实的性格,又高度赞扬了他高尚的民族精神。

刘少奇的题赠联

刘少奇同志的对联多为赠联。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受命于危难之中,任新四军政委、中共华南局书记,与陈毅一起担任领导、恢复和壮大华中地区的革命力量的工作。期间,刘少奇曾在安徽来安县民间医生盛多贤家中住过。离别时,特撰写一副对联赠送给盛多贤,联云:

深山隐高士;盛世期新民。

这副题赠联用语简洁,寓意深刻。作者借联言志,语重心长,壮志豪情,跃然纸上。联语饱含着刘少奇对盛多贤正直善良的品格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赞扬,表达了他对革命前程充满必胜的信心。

1951年5月,全国妇联、全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山公园联合举办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亲自题赠对联,联云:

唇亡齿寒,辅车相依;被发缨冠,众志成城。

全联由四个成语组成。上联语出《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辅,颊骨:车,齿床。

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上联用两个成语说明中朝相互依存,必须抗美援朝。下联“被发缨冠”语出自《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被”同“披”。被发缨冠,形容急于救人,来不及束发,而只结帽带。“众志成城”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后用为“众志成城”,形容万众一心,坚如城墙,不可摧毁。联语气魄雄浑,极具鼓舞性,引来广大艺术家和群众观摩,纷纷热情购买书画支持抗美援朝。

周恩来对联拾缀

周恩来从小酷爱古典文学,他善于撰联,卓荦不凡。十二岁那年,一日到同学何履祯家玩,何的爷爷是位富有正义感的私塾先生,他见周恩来思维敏捷,谈吐得体,便出了一个上句让他对:

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提笔对出下旬:

誓做中华之主人。

何老先生夸奖道:“周生年少而有大志,奇才,奇才!”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期间,与同学王朴山并肩战斗,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中,后来王朴山去日本留学,临别时周恩来书联相赠: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沧海”是东海的别称:“昆仑”为传说中的神山,意喻广大无垠。对联寄语志同道合的好友:今日“浮舟”东渡“沧海”,来年学有所成归来,驰骋疆场,抗御外敌,振兴中华。此联气势恢弘开阔,格调沉雄慷慨,感染力极强。

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还撰写过一副自勉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有肝胆人”即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讲的是处世之道:“无字句处”即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的是读书之法。此联将怎样交友、如何学习的道理讲得精辟透彻,颇富哲理性。

1939年7月,冼星海在延安首次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周恩来为此题书一副对联: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语言直白,笔力千钧,直抒胸臆,意气豪迈。

1940年10月,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着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次年在马寅初先生六十大寿时,为使马老能早日出狱,周恩来与董必武、邓颖超联名送上贺联一副: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坐帐无鹤”典出《神仙传》,指开祝寿会,寿翁竟不在现场之意;“支床有龟”源于《史记·龟策传》,取祝愿马老健康长寿之意。以“龟”喻归,期待马老早日归来。此联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爱国民主人士的深切关怀。

周恩来联挽友人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国共合作的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长期在武汉、重庆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结识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结下了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的深厚友谊。这个时期,周恩来为去世的党外友人致挽志哀,撰写了多副挽联。

郭朝沛先生是郭沫若的父亲,1937年7月5日病逝,周恩来撰送挽联:

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代文人称哲嗣;我游外邦。公归上界,遥瞻祖国吊英灵。

上联称颂其子郭沫若是位名满天下的当代文人,“功在社稷”

暗寓郭沫若投笔从戎,在北伐与“八一”南昌起义中创建的功勋。下联说“我”在莫斯科养伤,不能身往,只能遥“吊英灵”了。以称颂逝者之子为国作的贡献来吊慰逝者,可谓别出心裁,构思奇巧。

蔡元培是着名教育家,“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并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延安各界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周恩来撰送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张冲为国民党中央委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周恩来与张冲接触与合作时间长达五年之久,结下了深厚情谊。1941年8月11日张冲病逝,周恩来咏联痛挽,深切表达悼念之情:

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宋哲元曾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1933年率部在长城抗击日寇,后奉蒋介石命停止抵抗。1940年4月5日病故于四川绵阳。周恩来送了一副挽联:

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芦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张季鸾,学名炽章,自民国初年始,先后主编过《民立报》、《大共和国》、《民信报》、《中华新报》、《大公报》等,被誉为进步报界的先驱者。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重庆新闻界为张季鸾举行追悼会,周恩来和邓颖超联名送去了一副挽联:

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了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挽周恩来联辑录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当时太原市人民群众在大街悬挂这样一副挽联:

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

当年清明节,首都人民群众自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悼念周总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群众所献花圈、挽联无以计数。其中有这样一副挽联,写作笔法和撰联立意与上面那副挽联相近:

无私无畏。无瑕无疵,无墓无碑无子女;有才有智,有勇有谋,有功有德有后人。

敬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另一副挽联: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总理骨灰虽已撒向江海,人民心中自有丰碑永存。

还有这样一副挽联,寥寥十六字,写尽亿万人民心愿。嵌入总理名字,抒发了难报总理恩德之情:

青史千秋,何堪魂去:

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因迫于当时形势,诸多挽联未署作者姓名。但也有署名者,比如画家范曾撰书挽联:

灰撒江河,看不尽波涛。涓滴都是人民泪;志华日月,信无际光焰,浩气长贯神州天。

还有着名书法家、词人张伯驹敬献挽联:

奠山河于磐石。登人民于衽席。反殖反霸反帝反修,劳瘁一身当大任;建社会以繁荣,措政治以休明,不怠不骄不卑不亢,勋名千古仰先知。

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厂门口贴出一副四米长的挽联,悼念周总理和毛泽东夫人杨开慧:

恩来同志献身革命,鞠躬尽瘁,日月同辉;开慧烈士血洒中华,泪飞化雨,山河痛悼。

此联将周总理和杨开慧同挽,非仅哀思,亦张挞伐。

1976年4月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群众运动,波及南京、太原、西安、郑州、杭州等地。如郑州二七广场有副挽联:

七十八年,巨手挽长缨,笑看江河横空苍龙舞,何须问工农世界谁开辟。非同志横眉,不壮神州江山风云气;二十世纪,荡胸装天下,跨走寰球欧亚经纬国,不用算齐天功业付谁名,是战士溅血,扶创中华马列春秋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后,有人又为周总理逝世二周年撰一挽联:

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裒,光耀二十世纪;八一起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十亿神州。

此联概括周总理生平业绩,又以“五四”、“八一”互倒,甚为奇巧。

朱德的名胜楹联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不仅是统帅三军的总司令,而且长于诗文联语,撰作了不少对联。其中,战争年代以挽联居多,和平年代撰作的名胜楹联也很有特色。

1957年,朱德参观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撰写了一副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

“诗圣”即造诣极高的诗人。宋人杨万里推崇杜甫为诗圣。明、清文人则称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叶燮《原诗》还有“诗圣推杜甫”诗句。此联上比称草堂,下比崇诗圣,寥寥十个字,概括得精当。

1962年,湖南岳阳楼建造一座“怀甫亭”,朱德为该亭题联一副: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杜甫曾作《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时吐蕃入侵,人民流离,杜甫登岳阳楼,看到“世上疮痍”的萧条景象,有心治世,无力回天,不禁潸然泪下。上联悼念生前,下联感其逝后。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位于洛水之滨,故联云“魂归洛水”。人间已经改天换地,只是诗圣作古,已再无诗咏此大好河山了。

伏虎寺始建于唐,宋时名神龙堂,因常有恶虎出没为患,后建寺镇虎,故名伏虎寺。朱德为其题联:

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

这副楹联作景物描写,寓静于动,极言山峡河谷之秀美,诱人游赏,引人入胜。

朱德为云南彝族自治县的石林风景区题写的一副楹联,也勾勒出一幅奇妙的画卷:

群峰壁立;千山叠翠。

“壁立”,写出了石林的形状,虽层层叠叠,无边无际,但都是陡峭壁立,直插云端:“叠翠”,写出了石林并非光秃秃没有植被,而是山石横断,层林尽染,锦缎相叠。

在四川泸定县城西,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铁索桥上游1公里处,解放后又新建一座宽大的铁索桥,朱德撰写了桥西石壁联一副: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戎,严防帝国侵。

上联言史寄怀,下联抚今述志。联语古朴,而又明白如话,无不可解之处。

叶剑英妙笔佳联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讨伐军阀陈炯明,叶剑英随军东征。留守在香洲(今珠海市)的第三师独立营,在右派势力策动下举行兵变,残杀二十五名将士,其中大部分为中共党员。叶剑英闻讯立即率部赶回香洲,平息叛乱,将十余个叛乱者就地正法,并在出事地点狮山为烈士营建陵园。叶剑英为陵园书题门联:

热血染香洲,流芳万载;悲泪沾狮山,景仰千秋。

上联追怀烈士“血染香洲”的悲壮事件,巧用香洲的“香”

称颂烈士的牺牲将“流芳万载”下联表达对烈士的祭悼,一个“沾”字尽述了对烈士殉难的悲痛。

香洲烈士陵园还建有“赍志亭”。赍志,怀抱大志未能实现。叶剑英除作《赍志亭碑记》外,还书题了一副亭联:

浩气贯苍穹,英雄有恨填香海;伤心悲世道。吊客何堪问佛山。

“香海”,香洲的别称;“填香海”,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颂扬烈士精神不死。上联陈述烈士的遗恨填满香海,浩然正气长存。佛山,狮山的别称。下联感叹军阀横行下世道沉沦,前来凭吊烈士又怎能把天下太平的希望寄托给神山的保佑?愤世嫉俗,哀而不伤,给人启迪,激人奋发。

张冲是国民党内真心主张抗战的人士之一,做了许多有利于团结抗战的事情,1941年病逝于重庆,年仅三十九岁。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都送了挽联,叶剑英送的挽联:

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

巴渝多雳瘴,忠魂何忍早游离。

豺虎指日寇,巴渝即四川重庆,雳瘴喻国民党右派干扰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制造的事端。联语表述了作者对曾与共产党人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的张冲先生的悼念之情。

1942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六十寿辰时,叶剑英撰赠一副对联表示祝寿:

其体内充,返虚入浑;生气达出,与古为新。

联从《诗品》集句,颂扬冯将军有一种雄浑自然的气概,并祝他精力充沛,永葆青春。

邓小平对联情结

邓小平的胞弟邓先修有这样一段回忆:“我们家乡有个姓刘的地主,我家与他家有过来往。由于他有文化能写能画,一年春节,我们买了几张红纸求他给写几副春联。万没想到他心眼很坏,竟写出了挖苦我们的词儿。小平看了很生气,就把春联撕掉了,又买来红纸自己学着写。”不久,小平同志就怀着“佳节乞联曾受辱,自强习对不求人”的奇志,踏上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

1923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和邓小平曾合作过一副对联。那是在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筹措活动经费时,大家决定开设一家“中华豆腐店”。设计店的门面时,他们忽然想到需要有一副中国对联,以展现中国特色。李维汉请周恩来先出个上联,周恩来眼盯着豆腐磨,略微思索一下就脱口吟出上联来。大家认为这上联恰到好处,正在考虑由谁对出下联,邓小平已脱口而出。大家一齐鼓掌,认为下联对得妙。联曰:

旋轮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