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音乐
45859800000012

第12章 中国民歌民乐(2)

属民歌类。人们在山野中劳动时,为减轻疲劳,抒发对生活的感受等而编唱的歌曲。一般语言上都朴实无华,曲调上热情奔放,节奏也特别自由。山歌一词,唐代即已出现,明代冯梦龙编有《山歌》一书,收录了多种民歌,中国山歌的种类十分丰富,南方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柳州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爬山调”、“花儿”等,各个少数民族也大都有自己的山歌。各地的山歌风格各异,一般而言,南方的柔婉,北方的豪放。结构上多为双乐句乐段和四乐句乐段。

鼓吹乐

一种以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有人认为它来源于秦汉之际之“北狄乐”。据说秦末班壹避内地兵乱,定居西北少数民族中,他的游猎队伍中就已出现“鸣笳(一种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以和箫声”的鼓吹乐。但也有人认为秦汉以前中原早有“鼓乐”、“吹乐”及军中“恺乐”等音乐形式,它们是鼓吹乐产生的基础。汉武帝时,乐府组织各地土乐之“鼓员”、“吹鼓员”、“倡(唱)员”而成的庞大乐队,就是最早的鼓吹乐。随汉代疆域的开拓,少数民族和国外音乐输入,经李延年等加工改造,鼓吹乐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鼓吹乐使用鼓、铙等击乐器和箫、角、笳、横笛等吹管乐器。演奏形式比钟磬乐轻便灵巧。它的乐曲、歌曲与相和歌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如用作军乐的鼓吹曲中仍有《上邪》、《紫骝马》等爱情歌曲和反战歌曲。若按用途分,鼓吹乐有以下几类:

(一)黄门鼓吹。用作天子饮膳宴会的“食举乐”及天子出行仪仗的“卤簿乐”。

(二)骑吹。王公贵族车驾出行时,随行的仪仗音乐。用鼓、鼗,箫、笳、角等于马上演奏而得名。

(三)短箫铙歌。军乐,主要用于社、庙祭祀及“恺乐”(凯旋乐)、校猎等盛大活动。

(四)横吹。随军演奏,朝廷常以之赏赐边将。有文献指出横吹原先也叫鼓吹,后来“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而“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据说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即是横吹的代表作品。

风俗歌

属民歌类。各民族各地区均有流传着各自不同的风俗歌。在传统的风俗活动中演唱。风俗歌分季节性与非季节性两大类。季节性风俗歌在节日,时令等特定的时间里演唱。如春节的“拜年调”,端午节的“端午歌”、“龙船歌”,中秋的“摸秋歌”等。非季节性的风俗歌一般没有时间限制,均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民俗活动中演唱,如婚嫁时的“婚礼歌”、“喜曲”、葬礼中的“丧歌”、“挽歌”,祭祀中的“祭祖歌”,以及一些礼俗活动中的“酒歌”、“宴席曲”等。风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儿歌

属民歌类,亦称童谣,小儿歌等。流行于中国各地。比较着名的如河北的《小白菜》、《儿童团》,湖北的《萤火虫夜夜红》、《丢草把》,广东的《落水天》、《三元里抗英》,北京的《对鲜花》,云南的《猜调》等等。有的反映了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有的是对儿童传授生活知识,还有的儿歌专门表现儿童的游戏活动。儿歌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通俗易学。大多为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结构。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

渔歌

属民歌类。是渔民在打鱼,编、晒鱼网等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内容主要与渔民的生产劳动相关,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流行于沿海及江河湖泊渔村。曲目很丰富,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三省便有200多首。渔民歌唱时,常在词中加上“咏哎哎”、“啊央”

等衬词。有些渔歌的歌名便是用这种衬词来确定的,如《啊啊央调》、《里格调》等,渔歌的曲式结构有两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几种。有的渔歌还唱中带说,由于渔民来往于各地水域,渔歌所采用的曲调也异常多样。

猎歌

属民歌类。猎歌表现的是猎人的狩猎生活,歌唱山林风光,抒发爱情。流行的地域非常广大,包括生活在高原和山林地区的许多民族,如蒙古,哈萨克,锡伯,达斡尔,鄂伦春。高山等民族。猎歌的曲调都较明快,结构大多简短紧凑。也有叙述故事的长篇猎歌,如哈萨克的《猎人的心愿》竟有227个小节。还有带表演的猎歌,歌舞结合,如蒙古族的《海青拿天鹅》等,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牧歌

属民歌类。流行于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产生于放牧劳动中,多为抒发对劳动,对家乡,对爱情的感受,最单纯的牧歌是那些放牧牲畜时近似于吆喝的歌唱,如山东的《吆牛号》、广东的《江门牛歌》等。抒发情怀的牧歌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

一般具有节奏舒缓,曲调悠长等特点。首尾多为长腔,并附有装饰音。这类牧歌大多为独唱,没有伴奏,或用一件乐器自弹自唱。如一些哈萨克牧歌、蒙古族牧歌有长,短调之分,前者历史较久远,与游牧生活关系紧密;后者则流行于农业牧区,所表现的内容亦多是近、现代生活。

歌田

属民歌类。流行于中国南方。形式多种多样,以地域分,有江苏的格冬代,安徽的喊秧歌,江西的打鼓歌,湖南的踩田歌,湖北的薅草歌,广东广西的插田歌,开山歌,四川等地的蓐秧号子等等。田歌的唱和方式与劳动号子相似,但它并不完全与劳动节奏保持同步,速度十分自由,多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曲凋与方言语音紧密相联,结构亦长短不一,少则几曲,多则几十曲。唱法采用假声、真假声结合等。有的田歌还以锣鼓为伴奏乐器。

号子

属民歌类,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关联。《淮南子》云:“今夫举大术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号子可以大致分成搬运号子,如推车号子;工程号子,如打夯、采石等号子;船渔号子,有拉纤、船夫号子等;作坊号子,如竹蔑、打篮等号子,号子的内容有的只是劳动时的呼号,有的是抒发劳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有的则是以号子的形式讲唱故事。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方式。歌词纯朴,音调粗犷有力。

信天游

属民歌类,山歌的一种。流行于陕北以及宁夏,甘肃的部分地区。另外与这些地区相邻的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也都流行着各自的信天游。信天游的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短的信天游只有一段,而长的则可达十段,数十段,并用同一个曲调反复演唱。信天游的曲调总的说来高亢,奔放,富于激情。大多旋律婉转起仪、悠长、宽广,如《脚夫调》,也有的信天游曲调比较舒缓,节奏均衡,结构齐整。如《走西口》,近似于小调风格。

花灯

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南等地区,又称小唱灯、耍灯、贺灯、元宵灯等。花灯的表演形式分为灯舞,小歌舞和大歇舞几类。以扇舞为主,边歇边舞。花灯的音乐吸收了小调,山歌等民间音乐素材,旋律欢快流畅,节奏热烈活泼。花灯的音乐曲调各地均有不同的风格,各自常用的曲目都很有特点。如云南的《绣荷苞》、《十大姐》、《采花》,贵州的《贺调》、《看灯》、《闹花灯》,四川的《黄杨扁担》、《正月看灯》,湖南的《元宵调》、《四季花儿开》等等。

花儿

属民歌类,山歌的一种。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花儿大多在山野间漫唱。故又称为“野曲”,青海称花儿为“少年”,称演唱花儿为“漫少年”。花儿所表现的内容分别有抒情与叙事两类,一般称抒情的为“草花儿”或“散花儿”;称讲述故事的为“本子花儿”

或“整花儿”。花儿的曲调高亢,悠长,粗犷,奔放。曲名常在地名后面加,令字,如《门源令》、《河州令》,也有在族名和花名后加令的,如《土族令》、《白牡丹令》等。演唱时,词与曲都可以即兴发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花鼓

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花鼓的表演一般是男,女一对各持锣鼓伴奏,边歌边舞花鼓的曲调吸收了山歌和小调的音乐素材,旋律欢畅动听,各地的花鼓调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安徽以《凤阳花鼓》最着名。情调哀婉感人。另外“双条鼓”,《王三姐赶集》也很有代表性。山东花鼓富于幽默性,多演唱一些风趣的民问故事。湖南和湖北较有名的花鼓有《十绣》、《卖花调》等,山西和陕西的花鼓有名的是《开门调》,《九连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