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体育
45859000000010

第10章 相关体育名词和近现代体育(1)

奥运会的由来

奥运会全称奥林匹克运动会。它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权威性的体育盛会。

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是希腊南部一座风景秀丽的小镇,是人们朝圣和祭典的地方。据记载,希腊人在公元前776年就规定每4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借以“传达诸神的和平旨意”,消弭内争外战。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就在这里举行。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于罗马皇帝狱奥多西信奉基督教,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因而废止了古奥运舍,并烧毁了它的建筑物。以后希腊遭到地震,古奥运会遗址被湮没在地下。

随着近代体育的兴起,希腊人希望恢复古代奥运会。从1859年到1889年希腊人曾举办四届奥运会。1888年法国教育家皮埃尔·顾拜旦建议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于是,在1894年,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4月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后每4年召开一次,其中三届(1916年的第6届,1940年的第12属和1944年的第13届)因世界大战被中断,但国际奥委会仍将其列入计算。到1992年,共举行了25届奥运会。

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的由来

冬季奥运会全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办的世界性冬季运动项目运动会。

冬季奥运会始于20世纪初。在1896年举行的第1届现代奥运会上未设冰雪项目,到了1908年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才增设了花样滑冰比赛。但是将滑冰这类项目同时列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势必使运动会的时间过长,因此到1912年第5届奥运会时,瑞典人建议不要把冰雪项目列入奥运会,可以单独召开冬季奥运会,可是这一建议没有被国际奥委会采纳,而东道主瑞典也没有将冰雪运动列为该届奥运会比赛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6届奥运会被迫中断,直到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不仅恢复了花样滑冰,又增加了冰球比赛,致使比赛前后拖了半年,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前,从1月25日至2月4日在巴黎夏蒙尼举行了庆祝第8届奥林匹亚德(是对奥运会周期的一种称谓)国际体育周,并进行了冰上项目的比赛。

1925年5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国际奥委会会议,决定批准举办独立的冬季奥运会,并正式确认法国夏蒙尼举行的国际体育周为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时间一个在冬季一个在夏季。会址原则上分开在两个国家。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计算次数的方法是不同的,夏季奥运会每4年一届,即使某届因故未能举行(如两次世界大战),不管实际上是否举行,也算一届。而冬季奥运会的计算方法是按实际举行的次数顺序计算届数。

亚洲运动会的由来

亚洲运动会是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地区性大型综合运动会之一。它虽然正式诞生于1951年,但它的起源却应追寻到“远东运动会”和“西亚运动会”。

“远东”指东亚、太平洋地区。1913年到1934年共举行过10届“远东运动会”,前八届只有中国、菲律宾、日本三国参加,最后两届又增加了印度、越南、印尼三国。

“西亚运动会”是印度格·桑迪博士筹措举办的。他是印度田径联合会主席,又是1930年印度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代表团的团长。他带回了远东运动会的经验,因而于1934年举办了历史上惟一的一届“西亚运动会”,其参加国只有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菲两国体育人士酝酿恢复远东运动会,并决定于1948年7月在伦敦举办的第14届奥运会上与亚洲各国协商。桑迪认为恢复远东运动会已不够,希望所有亚洲国家均能参加。印度当时在国际活动中很活跃,桑迪到处游说,因而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召开了有亚洲13国参加的筹备会议,会上决定由中国、韩国、菲律宾、印度4国起草文件和章程。

1949年2月12~13日,在新德里再次开会,正式通过章程,成立“亚洲运动会联台会”(简称“亚运联”,1982年后改称“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简称“亚奥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两届奥运会中间,每4年举办一届亚运会,每次12-16天,比赛设20个项目(东道国可酌情增减),第一届定于1950年(后因故改为1951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迄今举办了11届。

中国运动会的由来

1894年,世界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会议在巴黎举行,并向各国发出了邀请。可是,孤陋寡闻的清政府接到邀请书后,竟不知田径运动为何物,无从答复。直到20世纪初,田径运动才逐渐传入我国。1904年,保定基督教青年会的美国传教士发起组织了华北运动会,参加者全是北京、天津等地的欧美人士。由中国人自己组织的全国性运动会于1908年秋在南京举行。虽然首届全运会是清政府为了粉饰太平、宣传立宪法制而举办的,但不愿当“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民,还是纷纷选派健儿参加这次盛会。南京城里,车水马龙,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热闹场面。在各地的代表队中,以天津运动员的实力最强,但总的来说,当时的比赛内容比较简单,比赛成绩也比较差。

“运动员”一词的由来

“运动员”是指参加体育运动竞赛的人。运动员一词源于古希腊。古代奥运会最初规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穿狮皮衣服,可是在一次比赛中,有一个年轻选手突然狮皮脱落,赤身裸体,但他不顾这些,继续坚持比赛,击败所有对手,夺取了冠军。今天的运动员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裸体的意思。从古希腊的雕刻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运动员都是赤身的。随着古代奥运会的没落,现代奥运会的兴起,“赤身运动”已经成为体育史话。1976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21届奥运会闭幕式上,有个法国运动员裸体跑进会场,被人们视为神经有了毛病。

体育会徽的由来

体育会徽是体育运动会的标志和记号。以徽作为标志,中外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称徽为帜,在古代军事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交战各方将本军的标志以文字、颜色及装饰性的图案绘在旗幡上。再往上溯源,还可以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图腾中得到印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标志的特征运用到体育比赛中来,形成了多种各样的体育会徽。

如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我国第五届全运会的会徽,以国徽五星和田径跑道线为主体,构成一个夺目的汉文“中”字,结合罗马数字“V”(即5)又巧妙地构成了上海的别称“申”字。同时,“V”字又是英文胜利“Vic-tory”的头一个字母,一字多关。“V”字下面标出“1983年”字样。这枚会徽新颖别致含义深广,图案简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以鲜明的图案特征告诉人们,此届运动会是属何种类型,设什么项目,以及比赛时间和地点。

冠军的由来

冠军是竞技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冠军”一词源于战国。据《史记·项羽本记》载:“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宋义为战国时代楚国的大将军,骁勇善战,常常打败秦国的强兵,战功为楚国诸将军之冠,各路将领都受他的节制,所以将士们称他为“卿子(犹言公子)冠军”。到了汉代,年轻有为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攻取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霍去病指挥800名精锐骑兵,横刀跃马,战绩卓着,因功冠三军,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以后,在魏晋至南北朝,专门设置了“冠军将军”这个军衔,唐朝也设有“冠军大将军”,明清时期,护卫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被称为“冠军伎”。由此可见,“冠军”原意是诸君之冠,最早使用于楚军,用于官衔。冠军一词被移植到体育运动上则是19世纪后的事了。

亚军的由来

亚军是竞技比赛第二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对“亚”的解释是“次也”,即低于冠。周代的官制,正卿以下称为亚卿。汉代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被称为“亚相”,史书上还有“亚将”等称谓。

因而后来人们把比赛中第二名称为“亚军”。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称孟子为“亚圣”。因为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仅次于孔子,故称“亚圣(即第二个圣人)。后来将“亚”转义为第二,故称第二名为“亚军”。

季军的由来

季军是竞技比赛中第三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季”原是“末”的意思,旧时指农历一个季度最末一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指三、六、九、十二月,“孟”和“仲”分别指一个季度的第一和第二个月。一个季度是三个月,按“孟”、“仲”、“季”的次序。“季”慢慢便成了“三”的同义语。

古时作战,又常把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后军排列第三,即为季军,沿袭下来,“季军”也就成了第三的同义语。

殿军的由来

殿军是体育游艺比赛第四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殿军本来是殿后之军的意思,古时军队撤军时,走在最后面的是殿军。称第四为殿军,是取“三军之后”的意思,而这样的称法在取前6名的比赛中是不确切的,容易被误认为是最后一个获奖者。但后来“殿军”还是被人们用作了第四的代称。

桂冠的由来

“桂冠”即用月桂树叶所做的花冠。它被作为荣誉的象征,起源于古代希腊。希腊神话中说,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露珠女神达芬,一往情深,但达芬却始终拒绝阿波罗的追求。一天阿波罗又来到众女神居住处,达芬拔脚就跑,阿波罗恳求她不要躲避,当心被树桩绊倒。眼看要追上了,达芬向她的母亲大地女神呼救道:“母亲,如果你不能让我逃脱,就改变我的形象吧!”

当阿波罗接触到心爱的姑娘时,感到她的心仍在突突地跳,但她的身体却已变成一棵月桂树。

阿波罗对达芬的爱情并没有因此而泯灭,他说:“我将永远爱你,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后来,人们为了尊重太阳神的真挚感情,便将桂树枝叶编成“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竞赛的优胜者。

魁首的由来

魁首是旧时称在同辈中才华居首位的人。魁首源于明代。明代科举制度,以《诗经》、《书经》、《礼经》、《易经》和《春秋》五经录取考生,每经之首称为魁,魁首即为第一。后来成了比赛冠军的同义词。

蝉联的由来

在某个体育比赛项目中,如连续名列榜首即被称其蝉联冠军,“蝉联”

意为连续不断,《齐书·王慈传》曰:“帝后之德,绸缪大地;君人之亮,蝉联日月。”指帝后的功德,通达于大地之间;君人的光辉,可与日月相接,连成一片。在这两个例子中,“绸缪”、“蝉联”都是联绵词。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构成它的汉字也只起记音的作用,和每一个字原来的含义没有什么关系。在古代汉语中,“蝉联”还有“蝉连”、“蝉嫣”、“婵联”等不同写法,但基本意思都是连续不断,说明这个词并无绝对的定字,只取其声音相谐而已。在现代汉语中,规定型为“蝉联”。

独占鳌头的由来

独占鳌头在科举时代指考中状元,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唐宋时,皇帝大殿前的石阶正中,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八九点钟,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两旁经过。这块“龙鳌石”是圣上的吉祥物,谁要是擅自站上去,就被认为是藐视皇帝,因此触犯龙颜,轻者剁去双脚,重则斩首示众。

在封建王朝里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60名进士,均需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进士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其他进士向皇帝行礼谢恩。由于只有在科举中名列榜首的状元,才能享受“独占鳌头”的荣誉,因此,后人便把凡是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夺得第一名的人,称为“独占鳌头”。

败北的由来

在体育比赛中,常常把失败称作“败北”。“败北”是古代汉语中的词儿,古代为什么称战败为“败北”呢?原来“败北”的“北”并不是方位同,“北”是“背”的初文。《说文解字》中说:“北,乖也,二人相肯”。由此,“北”引伸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代说的“败北”,意思是打不赢便背向对手而逃。后人沿袭古人的用法,所以通常把失败称作“败北”了。

足球运动的由来

足球是以脚踢球进行竞技的球类运动。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1.源于我国。据考证材料证明,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石球游戏。公元前1500年的殷代,人们在求神祈雨时要跳“足球舞”,即在求神祈雨时一人边跳舞边踢球。当时所用的球,已由石球演变为革制或毛制的球。这便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前身。《战国策·齐策》中曾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民众普遍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当时足球被称为“鞠”。《汉书·艺文志》中说:“鞠以革为之,蹋之为戏。”《太平清话》载“蹋鞠,以革为圆囊,实以毛发。”由此可见,古代的“鞠”是用皮革作外壳,中间塞满毛发之类的东西。以后,此项运动渐有发展。西汉时,刘邦曾在宫廷内修建“鞠城”,专供竞赛时用。东汉时举行对抗赛,于球场东西两边各设六个球门,以进球多少为胜负。到唐代,则才改为充气皮球,里面以动物的尿泡作球胆,吹满气闭口,外面再用八片厚皮子缝起即可踢。唐代球门已近于现代足球的球门,用两根大竹竿竖起一网,以踢进多者为胜。宋代专有宫廷球队,球门架在三丈多的高空中,称为“风流眼”。并出现了称为“香云社”的球会组织。

2.据说足球源于英格兰。公元1041年至1042年,丹麦人入侵英格兰。

有一天,一个英格兰人在挖战壕的时候,偶然挖出一个丹麦人的头骨。他看这个骷髅头,想起了丹麦人入侵的罪恶。为此,他将这头骨扔在地上一脚一脚地往前踢,泄愤之余,又感到很有趣味。于是他就这样一脚脚地往前踢,过路的人都好奇地停下来观望。后来,有不少人加入了这个“踢球”的行列。过了不久,这种踢人头骨的游戏很快传开了。踢的时间长了,人们感到脚趾很痛,就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将牛胆充上气来踢。就这样,英国人就成了现代足球的创始人。

现代足球是鸦片战争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1862年,英国首先成立足球协会。1904年,由法国足球名将里默特发起,创立了国际足球合会,并由国际足联召集会议,共同制定足球比赛的规则。世界上首次国际足球赛是1872年英国足球混合队对苏格兰足球混合队。1900年,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1930年,首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在乌拉圭举行。

足球球门的由来

足球,古称“鞠”。相传始于黄帝,有史5000年。踢球就得有球门。球门经历了从地下、地上,到半空的三个发展阶段。

最早的地下球门,是地穴,古称“鞠域”,或“鞠窠”。因足球内充的是谷物或砂子,只能在地上滚。

唐代有了充气足球,伴之出现了高球门,离地面约有7米半到8米半。

透球的门古称“风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