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体育
458590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体育(1)

“体育”的由来

“体育”一词最早是以身体的教育出现于卢梭《爱弥尔》一书中,以后又有德国、丹麦、瑞典等国的体育先驱者着书立说,形成体操炼身体系。日本在1868年从欧洲引进“体操”这一词语。1878年近藤镇三正式起用了“体育”这一词语。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我国有大批留学生渡海去日本求学,其中学体育的为数不少,他们回国后带来了“体育”这个词。

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文字是1902年《杭州白话报》连载日本人西川政宪着《国民体育学》译文。1903年上海《政艺通报》上曾刊登《无锡体育会简章》,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

1907年,我国着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用开了。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正式使用了,“体育”这个词。

古代竞赛的奖品

竞赛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特点,在竞赛后给予运动员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自古就有之。我国在3000年前,体育竞赛中就开始有了物质奖励,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变迁,各个时期的奖品都有所不同。

十家奴隶的奖赏在3000年前,西周成王的马夫和他手下的一个小官令,举行了一次人与马车的比赛,设立的奖品是十家奴隶。结果,小官令的飞毛腿赶过了马车,赢得了十家奴隶。小官令得到了这么多的物质奖励并不满足,他拿这部分钱铸了一个《令鼎》,把这件事记叙在上面,让别人知道他获奖的经过。

千金之奖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流行赛车活动,每次比赛都有千两黄金之奖。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车,每次奖金都是齐威王获得。孙膑从魏国逃到了齐国就住在田忌的家里,他根据双方马力的情况,以最差的马车对齐威王最好的马车,以最好的马车对齐威王的次马车,以次马车对齐威王的最差马车,结果以2∶1获胜,获得了千金的奖品。

银杯在南北朝时,有一个叫元顺的人,是个英勇善射的大将。有一次,魏孝武帝元修在洛阳华林园欢宴群臣。酒酣之际,元修叫群臣举行射箭比赛,把一个大银酒杯放在百步之外,作为奖品。谁射中酒杯,谁就把这个银杯拿走。元顺拈弓搭箭,轻舒猿臂,一箭射中,得了这个银杯。但是这个银杯已被元顺射破了一个孔,回家之后,元顺请了高手匠人在破孔处铸了一个足踏金莲的童子,化腐朽为神奇。

旗帐·银杯·彩缎唐宋之际,在陕西、四川一带流行摔跤比赛。每年正月十五到五月初一的农闲时间,一些小市镇上都有摔跤的擂台,获胜的人,可以得到彩缎等奖品。到了南宋,这种摔跤比赛已成了全国性的。在临安城(今杭州市)的护国寺南高峰设有擂台,获得头奖的人可以得到旗帐、银杯、彩缎、马匹等奖品。

锦标在唐代的龙船竞渡中已有了锦标。锦标就是在终点的地方插了竹竿,竿头挂上锦彩,先到的龙船拿到锦彩,称为夺标。到了宋代,龙舟夺标成为各地的风俗活动,在北宋的汴梁城(今开封市),每年五月端午,皇帝都要到金明池看龙舟夺标竞赛:《东京梦华录》上有详细的记载,“所谓小龙船,皆列于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杆竿’,插在近殿水中。以旗招之,则龙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后来,锦标便成为运动竞赛中夺冠的专用语,而专以夺冠为目标的运动员便被称为锦标主义。

赏银元代重视长跑比赛,每年在大都(今北京市)或上都(今氵奕河)举行,跑程有180里,终点设在皇帝的宫中,跑到的人要“俯伏呼万岁”,第一个到的人“赐银一饼”(50两一锭的银子),其余的人则得到缎匹等物。

清代很重视溜冰运动,每年在北京的北海举行八旗兵丁的溜冰比赛,奖品也是赏银,1000多名运动员,头等取3名,赏银10两;2等也取3,名赏银8两;3等也取3名,赏银6两。

奖杯1906年近代体育已经传入中国。一次,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协和分院队与英国水兵队举行足球比赛,一位清朝的官吏从此经过,他因为作为外交使臣到过西洋,懂得一点体育竞赛的知识,认为这两队竞赛应该有点奖品,便派人买了一只精致的白磁九龙杯送来。结果,协和分院队以2∶0赢了英国水兵队,获得了这只九龙杯。

奖杯与锦标

我国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让10多名武将进行射箭比赛,目标为悬在百步之外的一银质杯,射中者获酒杯为奖,结果,一个叫王顺的军官获杯。9世纪唐宣宗时为围棋比赛还曾颁发过奖杯——盖金花碗。宋朝时,赛龙舟以银碗为奖品,其法先将银碗悬在终点的杆竿上,先到者即获此碗,名为“夺标”。当然中国现代体育竞赛中的奖杯可能既源于我国古代奖杯,也可能同时受到外国奖杯的影响。

锦标在我国出现得更早。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随着我国射箭运动的盛行,锦标也应运而生。据《周礼》载,当时有名叫“习常”的官员,给优胜者授奖,奖品是一面挂在竹竿头上用旄牛尾巴和彩色羽毛制成的旌旗,可以说是比较正规的锦旗了。隋唐,产生了锦缎做的旗帜,成为奖励优胜的名贵纪念品,并且正式出现了“锦标”一词。唐朝不少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都提到了“锦标”。白居易诗云:“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灯光球场的由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灯光球场的国家,早在唐朝就用烛光照明在夜里比赛马球。马球古称“击球”、“击鞠”,在东汉时已出现,到了唐朝最为盛行。

《封氏闻见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春,为送金城公主入西藏和亲而举行的盛典上,从昏达旦,进行马球比赛。

唐朝全盛时期,手工业发达,用石油加工成烛,夜里赛马球,就在球场四周点燃各种烛具。

《通鉴记事本末》载,唐哀帝时,宣州司徒杨渥酷爱马球,经常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击球,一烛费钱数万。

古代的足球

蹴鞠,是我国古代皮制的足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足球运动。蹴即踢也,蹴鞠即意为用脚踢的球,开始出现于战国时期,当时有名的说客苏秦到齐国游说连横抗秦之事,看到齐都临淄十分繁荣,市民无不奏乐下棋,踢足球。汉刘邦称帝。怕其父过不惯宫中生活,在长安东边仿家乡丰邑建新平,并将家乡的老邻居,以及父亲的球友迁于此,其父十分高兴,可见当时踢球之风大盛。这时的球还是以毛发充塞。到唐代,则改为充气皮球,里面以动物的尿泡作球胆,吹满气闭口,外面再用八片厚皮子缝起即可踢。东汉时举行对抗赛,于球场东西两边各设六个球门,以进球多少为胜负。唐代球门已近于现代足球的球门,用两根大竹竿竖起一网,以踢进多者为胜。宋代专有宫廷球队,球门架在三丈多的高空中,称为“风流眼”。比赛之外,官员、仕女也常一人踢球。

我国汉代到唐代的足球赛,每队上场6人。到宋代用单门比赛,双方各为12至16人。

古代的女子足球

中国女子足球队曾在意大利参赛,获得了托尔托纳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的冠军。此外,在威尼斯国际邀请赛中,她们还取得了亚军。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女子足球运动,早在1000年前就有了。

唐代大历诗人王建的《宫词》中说:“寒食内人长白打”,所谓“白打”,据考证,是一种不设球门的单人或数人的“蹴鞠”运动。蹴即足踢,“鞠”

是内填毛发的皮革圆球。这是距今1200多年女子踢足球纪述。

宋代,女子足球已由深宫大内扩散至民间。人们从宋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陶枕,得到了物证。枕上绘有女子踢球的图样,是民间百姓的装束,形象生动逼真,在宋人朱胜非编的《绀珠集》里,更具体写道:“两人对踢,三人角踢,胜者有彩。”所指就是女子足球规则。

元末明初之际,有个走江湖卖艺的女子彭云秀,她有16套踢球绝招,还可以使球“绕身不堕”。诗人詹同(明初的国子监博士)着有《天衢吟啸集》,其中有诗《滚弄行》,就是专门为她而写的。

明代的崇祯皇帝,他尽管上朝时一本正经,但退朝后却是“足球迷”。

他的爱妃田贵妃,就是技巧娴熟的足球好手。她经常在宫内开展赛事,用以慰解皇上。观者认为田妃的球技“风度安雅,众莫能及”。那时宫里有个“齐云社”,这可以在《水浒》里得到印证。宋朝徽宗皇帝对高俅说过:“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闻,但踢何伤?”可见这个足球团体之名,自宋迄明,均有相沿。

古人的马球之戏

击鞠,为骑在马或驴上打球,最初主要用于军队的训练,后来成为民间与官方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东汉末曹植《名都赋》中,写京洛少年“连翻击鞠壤。巧捷唯万端”,当是马球的最早记录。唐代打马球蔚然成风,选质地坚硬而又有弹性的木料,先作成拳头大小的木球,把中间掏空,外涂朱红漆,就成了光滑坚硬的马球了,球杖则长数尺,杖头形如弯月,与今天冰球竿近似。打球骑的马,往往也都是些西北名马;打球者骑在马上,握球杖击球,要求人的骑技高,人马配合要好。球门分为单门与双门,比赛时要在广阔的场地进行,双方各树红旗若于面,进球者增一面红旗,失一球者拔一面红旗,得一分称得一筹,裁判员称唱筹。古人诗曰:“初月飞来画杖头”,“筑场千步平如削,击鼓腾腾树赤旗”,即指打球的情景。

马球状元唐宣宗

唐代诸帝素有玩马球的嗜好。其中,堪称球技第一的大概是唐宣宗。他击球时,“每持鞠杖趁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者手咸服其能。”如此妙不可言的球技,自然使军中的击球健儿钦服。即使在今日,能够骑在奔驰的马上连续击球数百下,也足令人叹为观止了吧。如不是从小喜爱马球戏,功力断不至深厚到这般地步。

宣宗亦自知球技超人,曾洋洋自得地对戏子石野猪说:要是我去考击球进士,一定可以获得状元头衔。石野猪幽默地回答:若是先帝尧舜作礼部侍郎的话,会指出您的过错,把您贬职流放的。宣宗昕了一笑置之。

高尔夫球的祖籍

高尔夫这项活动少对抗,多技术,高雅、文明,深得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人的喜爱。对这样一种相当普及的体育活动,不免会引起西方史学界的关注,于是纷纷研究它的起源。最后的争执集中在荷兰、比利时、英国,而苏格兰人于1457年就有了证明高尔夫球存在的史实。1963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这样解释高尔夫发源:众所周知,高尔夫我们英国起源最早,至于起源的地方和时间还没搞清楚。1982年版本上又说,要把高尔夫的历史搞清楚,必须得请一位小伙子,去把我们国会档案、基督教会文献,还有其他各种东西查一下,要查到这位小伙子头发白了才行。

现在终于查到了,它的发源地不在英国而是在中国。但是这是一位中国教授近50年的心血!这位中国人叫凌洪龄,是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

凌教授的发现引起世界体育科学界的注目。着名的英国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在给凌教授的两次来信中都对他的发现加以肯定。

这得从公元1282年出版的《丸经》一书说起。据《丸经》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这说明在公元12世纪初期,宫廷中就已经开展了“捶丸”活动。这描写的情形与高尔夫何其相似乃尔。

还有宋代魏泰《东轩笔录》中的一段记载说:“余为儿童时,尝闻祖母集庆郡太守陈夫人言,江南有国日,有县令钟离君与县令许君结姻。钟离女将出适,买一婢以从嫁。一日,其婢执箕帚治地。至堂前,熟视地之穴处,恻然泣下。钟离君适见,怪间之。婢泣曰:幼时,我父于此穴地为球窝,道我戏剧……”陈夫人所说的“江南有国日”,是指南唐李、李煜二李在位的年代,即公元943-975年。这就是说民间“捶丸”活动早在943年前就已有了,比苏格兰人的1457年整整早了514年!

为了证明“捶丸”就是高尔夫的雏形,凌洪龄找来许多图。如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神殿“捶丸”壁画,陶枕画中儿童作“捶丸”游戏图、《明宣宗行乐图》和《仕女捶丸图》等,和高尔夫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球窝均设在地下,球、球棒、比赛组织都大同小异。特别是作为高尔夫的主要工具球棒种类,都和中国古代“捶丸”图的球棒一模一样,而且在叫法上高尔夫至今沿用了“捶丸”的叫法。高尔夫的扑拉西就是“捶丸”的“扑棒”,卓伊勿尔就是“撺棒”,而司碰则就是“杓棒”,翻译后的名字与中国叫法绝对吻合。

经过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捶丸”就是高尔夫最早的雏形已毫无疑问。这一点凌洪龄拿出了大量证据,心里很踏实。但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种在我国古代就已十分普及的体育活动,流传到国外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我国在明代以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了。

汉代的角羝戏

杂技是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汉代盛行的角百戏。

角戏的内容,大致有人与兽斗、象人与兽斗、象人与象人斗等。所谓象人,即戴假面具的演员。山东、河南、四川出土的画像石砖中多有精彩的象人表演画面。汉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角戏当首推东海黄公制蛇御虎的故事。山东临沂汉画像石即有象人表演黄公御虎的精彩描绘。

除角戏以外,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艺术也非常精湛。据《稗史汇编》

引《汉元帝纂要》:“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后乃有高垣、吞刀、履火、寻撞等,一云都卢弄。”高垣即今走钢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画像砖、石刻有伎人走索的图案,走索的下面还耸立着数把刀剑,更增加一种紧张、惊险感。都卢寻,《汉书·西域传》注谓乃国名,《文选》

李善注则称其为体轻善缘者。其表演方法,是立木长二丈。槽头安木,两伎各坐木一头,或鸟飞,或倒挂,又作猕猴之形。河南新野出土的汉浮雕画像砖中,有壮观的走索、戴竿表演场面。《西京赋》中还有冲狭、跳丸弄剑、乌获扛鼎的描写。所谓冲狭,即以蕈席或者茅草卷成一个圆圈,插刀四周,为了增加惊险感,有的还将圆圈点燃,表演者从刀丛火海中跃出。跳剑飞丸,即手中同时向空中抛掷剑、丸,其数量之多少,视伎者的表演水平高低而定。有多至十二丸者。乌获扛鼎,就是一种举重技艺。徐州出土的画像石中,刻一力士把鼎举在头顶,可能就是乌获扛鼎的表演场面。叠案、旋盘,汉文献中不见记载,仅《汉元帝纂要》说百戏中有“安息五案”,但从出土文物中仍然可以窥见叠案、旋盘的概貌。从画面来看,与今迭椅倒立无大别,叠案的层数也无定规,主要取决于表演者的水平高低。旋盘,如今飞碟表演相似,表演者腰间束带盘腿而坐,头顶一竿,竿顶一盘在旋转。《隋书·音乐志》中载梁三朝没有舞盘伎乐,可能即袭汉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