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发行了鲁迅、马可·波罗、陈嘉庚、鉴真大师、马克思、爱因斯坦、李清照、曹雪芹、宋庆龄、高尔基等着名历史人物的纪念币。并开始分组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但建国以来第一张用历史人物作图案的流通纸币,是1988年发行的新版人民币“壹佰元”。钞票正面中央主景是用多色图案衬托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浮雕侧面头像。
古钱币上的动物
中国历代铸币,很少出现动物图案。现有史可查者仅有两例:一为唐朝肃宗乾元年问铸造的乾元钱,其背面偶有飞鸟图;其二,从明太祖朱元璋1361年始制大中通宝钱,到崇祯1630年后所铸崇祯通宝钱,背穿下作奔马形图案,俗称跑马崇祯,跑马钱当时的铸量并不少,但由于图案特殊,造型美观,颇受集币爱好者的青睐,故后世伪造者甚多。伪品中也有作二马或四马图案者,但钱型较厚。泛真品的钱型均较薄且轮廓规矩,从此钱的文字形制来分析,当铸于南京。崇祯跑马钱非出于一人一时之心血来潮,实为官炉所制。
由钱币产生的政治谣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钱币产生的政治谣言可真不少。而且“三人市虎”,这种钱币谣言能量极大,经常决定着权柄互易、王朝兴替。
最早的钱币谣言,产生于箴言倡行的新莽时期,王莽篡权后,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公元9年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了契刀、错刀和五铼钱。原因是这些钱币字寓“金”“刀”,而刘字繁体字为“到”,有刘姓汉室复兴之意,故加以废除,结果搞得币制紊乱,民怨沸腾。
不久,王莽铸造的另一种钱币“货泉”,更让人们议论纷纷。因为刘秀起于春陵白水,号白水真人,而“货泉”之泉正合此意。这场谣言盛传的结果,是王莽被杀、刘秀上台建立了东汉王朝。
东汉灵帝,好聚钱财,不择手段,以公开卖官而闻名。并将卖官所得五铢钱,在西园建造五金室收藏。中平三年(186),灵帝开铸新钱,钱背铸四道连于边缘,俗称“四出文”又叫角钱。《后汉书》卷108张让传记载:“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识者窃言催虐已甚,形象兆见,此钱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师大乱,钱果流布四海。”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铸太货六铢,钱文“六”字如人以手叉腰,人称“叉腰哭无子”。为不祥之兆,旋陈被隋所灭。
明末崇祯钱中,有一种钱背面铸有马的图案,人称“跑马崇祯”。此钱一出便有“一马乱天下”的民谣。一马乱天下有二讲,一为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为王,闯字中有马,故寓李自成率军灭明之兆。另一说为南明福王在南京建立的小朝廷中,奸臣马士英掌权,国将丧之于马士英,后果如是。
钱币谣言的实质反映了历史上社会动荡时期的政治混乱及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的不满情绪。
帝王嗜“大”钱癖习
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嗜大钱的癖习,越是在国势危殆、政权欲坠、经济凋敝时,越爱夸大,以显示皇权的神秘、威严,愚弄善良的百姓,掩盖灵魂的空虚和国力的衰竭。这些在流通的钱币中呈现了规律。为后人多了些茶余饭后的笑料。
大唐通宝,不是显赫一时的唐帝国的钱币,而是偏安江南的南唐铸币。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虎视眈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精书画、谙音律的后主李煜,面临强兵压境,毫无御敌之勇,只好夸大示强,掩盖危亡之况。无限江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便是李煜的归宿。
大宋元宝,是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南宋钱币。这与南宋王朝的大忠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在南海压山跳海自尽,也只相距50年。同样,灭亡南宋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全盛时期,没有发行大元通宝。大元通宝恰恰是在元朝币制崩溃,民间拒用元钞,不是不以铜钱代钞的武宗时发行的。
经济崩溃,意味着政权摇晃,“大元”已朝不保夕了。
大明通宝,是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天下大乱的时局下,由鲁王在南京铸造发行的,朱家子孙企望“大明”,招揽人心,挽救王朝。结果也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清朝洋务运动后,引进了机器制钱,发行过类似的大清铜币、大清银币等,泱泱乎大欤哉,也是出于同一心理,结局也是一样的。
储蓄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储蓄”一说。据桓宽的《盐铁论·力耕》载:
“丰年岁登,则蓄积以备乏缺。”不过,那时的储蓄是指积存谷物、畜牲之类的实物,有别于今天的储蓄金钱,但都是积贮备用,意义是相同的。
到了西汉,储蓄也逐渐由实物转为金银和钱币。当时,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扑满”的储蓄工具,用粘土烧成的封闭式小瓦罐,储满后则需扑破才能取出存款,“扑满”也由此得名。“扑满”是古代妇女和孩子们喜爱的小银库,另一种储蓄方式叫“窖藏”,就是将金银或钱币放在坛罐内,封好后埋藏在地下或墙壁夹缝等隐蔽之处。这种储蓄方式,直到解放前不久还相当流行。
到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里出现了商人开办的“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办理储蓄的机构。“柜坊”代客保管金钱和财物,收取手续费,客户需要时可凭券或约好的信物支领。宋、元之后“拒坊”渐渐演变为“钱庄”,储蓄业务日益扩大,下逮明、清,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大商人为了筹集资金,纷纷在各大城市设立了“票号”、“钱庄”、“银号”之类的信用机构。它们接受存款,并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之分,同时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上海的“钱庄”直到解放初期还存在,于1952年底才合并为公私合营的银行。
商业性的银行最早出现于欧洲。世界上第一家银行创立于意大利威尼斯,随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英国的伦敦等地也相继设立了银行。光绪年间,我国开设了第一家商业性质的银行,名叫“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它改名为“大清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现代银行兴起以后,储蓄仍为其主要业务之一。
钱庄
“钱庄”是个历史名词,但来历并不古老,它作为一个表示金融机构的名词,首见于官方文献大概是在清代乾隆初年。《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在乾隆十年(1745)正月记载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但铺户奸良不一,应饬各州县查明该处钱庄若干,钱铺若干,造册。”
“钱庄”既以“钱”为名,顾名思义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又称钱业。不过,自清初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官府和百姓对“钱庄”一词的确切内涵并未有定说。上引周学健之奏建议把“钱铺”与“钱庄”分别登记在册,可见两者应是有所不同的,然而区别之处究竟在哪里,他没有明说,我们也无从考查。从字义上说,“铺”有“贾肆”即商店之义.是罗列货物以供出售的地方;“庄”有庄园、田舍之义,是有田园和房舍之处。庄的规模应该比铺来得大。不过,如果因此就说“钱庄”的规模一定比“钱铺”大,却未必正确。事实上,从清代的官私文献上来看,被称为钱庄者种类不少,但它们在资本规模大小、经营业务多少、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方面是颇有区别的。规模最小、档次最低的钱庄店面不大,只经营银钱的零星兑换一种业务,如以银元换铜元,以铜元换角洋之类,因是以现币兑换现币,所以又称现兑钱庄、零兑钱庄。在上海,这类钱庄多开设于热闹街区,与普通门市商店相似,因此又有“门市钱庄”之称。又因它们同时兼卖烟纸之类的杂货,俗称烟纸钱庄。在扬州,这种兑换庄被当地人叫做小钱庄。经营业务较完备、资本较雄厚的钱庄则集存款、放款、异地汇划、货币兑换、发行庄票等业务于一身。这类钱庄在上海被称为汇划钱庄,在扬州被叫做大钱庄。但是,所谓汇划钱庄与零兑钱庄、大钱庄与小钱庄之分都是口头俗称,它们自己的招牌写的都是“××庄”,并无区分的标识。可见若要对周学健奏疏中的“钱铺”和“钱庄”下定义,因无明证,并非易事。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学术界研究钱庄者才试图给“钱庄”一词下定义。例如1931年出版的施伯珩着《钱庄学》一书开篇给“钱庄”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钱庄者,有无限公司之性质,以独资或合伙组织,均依自己之信用,吸收社会一方之资金而贷诸他方,以调剂金融界之需要与供给,及以货币为交易之企业也。”这实际上是以上海汇划钱庄或扬州大钱庄为定义对象的。的确,只有此类钱庄才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对社会的经济和习俗产生的影响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