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双脚左右基本对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脚趾。脚趾位于脚部的最前端,当人将脚部自然悬垂时,脚趾部位会自然向上弯曲,并与脚底部形成大约15度的角度。由于脚趾的这一特点,所以制鞋和修鞋时需将鞋的前尖向上有一定的跷度,以此来适合脚趾部位的生理需要。
由于人体在行走时,每个脚趾尖都用力蹬地,使人体不断前进。所以,在鞋头的造型上应尽量舒适,使脚趾在里面不受挤压,活动自如。并且鞋的前尖与脚趾之间应留出一段距离,以此适应人体在走路时脚部的变化。如果鞋头过于狭窄,没有空隙,就会使脚趾因受到压迫而变形,影响身体健康。
(2)跖趾关节。人体脚趾的后端便是跖趾关节,它是由跖骨和脚趾骨形成的。其中脚大拇趾一边的炎节非常突出,被称为第一跖趾关节,以此类推,到达小趾一侧的关节便被称为第五跖趾关节。由于跖趾关节是人体脚底部最宽的位置,所以脚部常以跖趾关节来测定跖围长度。并根据这一长度来判断脚部的肥瘦。
人体脚部的跖趾关节是走、跑、跳等活动最频繁的部位,也是最主要的受力点。所以,制造各种鞋类时,常常将跖趾部位的内体安排得宽松些,以适应脚部活动的需要,使鞋子穿起来舒服、合脚。如果鞋的这个部位设计或维修得过于狭窄,就会对跖趾关节造成严重的损伤,如生出厚厚的老茧或磨出水泡,影响脚部的健康。
(3)脚背部位。脚背呈凸起形的弓状结构,位于趾关节后的上表面。由于脚部从跖趾关节逐渐增高并在第一跖趾关节的后面有一个名为前跗骨突点的突起部位。所以,在鞋的制作上,如果没有按照这一特点标准进行设计和制作,就会出现穿鞋时伸不进去脚或鞋面过低压迫脚背的现象。因此,在制作鞋或修鞋时,要充分考虑到鞋的大小和鞋腔的高度,以免出现上述现象。
(4)腰窝。腰窝位于脚背的两侧,脚长的1/2处,较为瘦窄的部位。分为里腰窝和外腰窝两个部分。里腰窝位于脚部里怀一侧,呈凹陷的形状。外腰窝位于脚部外怀一侧,它与前跗骨突点共同形成的围长,被称为脚跗围。腰窝部位被常用于设计鞋子按帮位置的地方。
(5)脚后跟。脚后跟位于脚的后端,它是支撑人体体重的主要受力位置。由于脚后跟的底面呈突起的形状,并且受力时脚后跟的肌肉向四周涨出。因此,制鞋时鞋楦后跟的底部呈略有突起的曲面,使制作出来的鞋穿着合适。
(6)前脚掌。前脚掌由上脚趾底面与跖趾关节部位构成,其表面弯曲不平。由于跖趾关节所构成的前横弓在受力时会消失,使脚底板上脂肪和肌肉受到挤压,所以,在制鞋时鞋楦的前脚掌部位是凸起的形状,使其能容纳下脚底部的脂肪和肌肉,鞋穿起来更合脚。但鞋腔内凹度不要过大,那样会使前横弓下塌,使脚的正常机能受到影响。
(7)脚心。脚心位于脚底的中间位置,呈向内凹进的弓形结构。制鞋时鞋楦的底心部位的设计应具有适当的凹度,使脚部的内脚底能托住脚心,走路时更加舒适。
(8)脚踝骨。脚踝骨分里踝骨和外踝骨两个部分,是脚部的距骨和小腿骨形成的两个关节。脚踝骨都比较突出,所以在鞋帮的设计上应避免磨到脚踝骨。
(9)脚腕。脚腕是小腿上最细的部位,它是设计筒靴和高腰鞋的分界线。
(10)脚弯。脚弯位于小腿和脚背之间的位置。在制鞋时,为防止前帮硌磨脚弯,其前帮的总长度常保特在脚弯部位的前面。
(11)腿肚。腿肚的肌肉丰满,位于小腿的最粗位置。
(12)膝下。膝下是小腿外侧腓骨上粗隆下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