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温州人
45812200000036

第36章 质量——企业生存的法宝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温州货基本上是假货的代名词,我从来不买温州货,我也不喜欢温州人。

温州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个地方没有出现过假货、劣质货,这只是商业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温州人敢于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曾有一段时间,“温州”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给了温商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要想生存、发展就得狠抓质量,重建信誉。

在吉尔达鞋业公司,亲眼目睹了温州鞋业的发展过程之后,继承父业的余进华对“诚信”二字有着更深的理解,他深知商业精神对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他也清楚地记得,温州曾出现过早晨穿晚上坏的“晨昏鞋”和7天就坏的“星期鞋”,这是温州人对鞋业生产一哄而起的恶果。一时,这些都成了温州皮鞋的代名词,使得早在明朝时期就成了贡品的温州皮鞋,变得臭名远扬。为此,1987年8月8日,愤怒的消费者在杭州武林门广场放起了一把火,烧掉了堆积如山的温州伪劣皮鞋。也不仅是在浙江省会,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拒绝温州货的登场。

正缘于对“诚信”二字的再认识,温州人开始痛定思痛特地做出了一尊火烧皮鞋的雕塑。正是这个雕塑使温州人知耻而后勇,进而图强发奋,崛起了一个“中国鞋都”。市场经济初期信用缺失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温州商人检讨痛悔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这一忏悔使温州走向觉醒,找回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二字,同时也找回了应有的商业精神。从这一点来说,温州企业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觉醒,比其他地区要早,他们清楚了凭什么从市场中得到真正的回报和长远的财富的道理。

在吉尔达鞋业,正值华年的余进华清楚地记得,正是在全行业蒙受耻辱之后,温州大多数企业老板才充分意识到“质量佳企业兴,质量差企业亡”的事理。尤其在温州政府的引导下,争创名牌,名牌兴业,蔚然成风,品牌、质量、信用的意识不断增强。也正缘于此,1994到1995年,余进华在中央台做广告,率先打出了“温州制造”的牌子。余氏父子开创的温州“吉尔达”鞋业如今已是响当当的名牌,在全国拥有1000多家专卖店。回忆起当年的创业路,两代掌门人余阿寿、余进华父子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两个字:诚信。

余进华的父亲余阿寿是个老鞋工,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中国鞋业的时代变化。12岁就开始做鞋的余阿寿,1973年凭着租赁鞋摊起家,为人处世厚道诚实,由于从事鞋业资格最老,在温州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人尊称为“皮鞋寿”。

回顾往事,一些温州鞋商感觉到“往事不堪回首”,而更多的鞋商则时时谈论,警钟在耳。作为一位主张警钟长鸣的资深鞋商,“皮鞋寿”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初赁鞋摊时温州皮鞋畅销,许多温州老板一哄而上都做起了皮鞋生意,就连一些从来不懂皮鞋生产工艺的人也操起了锤子剪刀。个别人带头,大家一哄而上,为了追求利润不惜以次充好,使得温州皮鞋质量急剧下降,声誉日毁,消费者对温州鞋无不深恶痛绝。一些本来信誉很好的鞋商也跟着背上了黑锅,奥康鞋业的王振滔是如此,吉尔达的余氏父子更是如此。当时对温州鞋的声讨之声四起,就连温州皮鞋真品当时销售情况最好的武汉商场,也不得不将温州皮鞋一股脑儿清除下柜。余氏父子无辜受累,虽经反复央求,武汉商场负责人同意让没有注明“产地温州”的皮鞋上柜,但余氏父子内心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当年温州鞋业的四面楚歌,令“皮鞋寿”痛定思痛。在温州市有关部门的联络下,余阿寿铁肩担道义,毅然筹建起鞋业协会,历任四届会长。其间,他与370多家鞋厂厂长联合发出倡议:确保温州皮鞋质量,不赚一分昧心钱,重拾市场信用。任职8年间,余阿寿半天时间在自家厂里上班,半天时间则开车到各个厂家、商场监督指导。经历了失信之痛的温州鞋业,终于依靠诚信重新赢回了市场。从失信到立信,温州人整整用了14年。

1991年,尚未到而立之年的余进华接替父亲执掌“吉尔达”,他率先在中央电视台打出“温州制造”的吉尔达鞋业广告,成功创出令人信服的品牌。如今,“吉尔达”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

“信用温州”带来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订单,而且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就“吉尔达”而论,从创办企业的那天起,他们始终坚持“公正、厚道、公平、诚信”的传统理念。在余进华看来,这一理念的形成,正是父辈留给自己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正是这一商业精神,使吉尔达鞋业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并得以迅速发展。

在父辈敬业守信精神的教诲下,余进华认识到: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根本保证,那么产品信用的管理则会使企业的信用价值和品牌价格得到更大的提升。为此他身体力行,重在落实,在企业产品的信用管理上狠下工夫,毫不松劲,终于有了显著的实效。现在温州的银行给“吉尔达”的资信品级很高,用余进华自己的话说:“很多银行是排队要和‘吉尔达’做业务,在温州我们要贷款,不用担保,不要抵押,只有信用就可以了。”

温州人如今已经认识到“诚信是商业精神的精髓”这一至理。正缘于此,“质量温州”、“品牌温州”这两个口号如今已能在温州开花结果。尤其是“信用温州”的提出能在温州“一呼百应”,说明了温州人对商业中诚信精神的崇尚。操守商德,使温州人重新受到了世人的尊重——由于体会到诚信与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著名鞋商王振滔也到杭州武林门广场去放了一把火,烧掉了2000多双别人假冒温州品牌的皮鞋。

从温州的事例,中国企业终于认识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商贸舞台上,一旦戴上“不讲诚信”帽子的严重性。作为社会资源的组织者、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家可能是诚信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不讲诚信的最大受害者。

在当今的温州,许多企业家都有一种共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它不是严格制度规范下的一种简单的观念。虽然建立监督及风险管理机制对保证质量也有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观念深入到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认识使许多温商都自觉地将“质量”二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2002年,温州成立了“信用温州”建设领导小组,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诚信日”。此后,通过了《温州市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方案》,斥资80余万元,建设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系统,力争用十年时间建设信用体系。

目前,信用之树的种子已经在温州入土、发芽、生根、开花。温州已经拥有16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产品,另外还建成了20多个国字号基地。温州因此成为全国拥有品牌最多的地级市之一,还被中国诚信建设组委列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

2006年8月8日,在“诚信日”当天,温州78家企业受到了表彰。

当许多人眼中的温州货还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时,务实的温州人却早已从诚信危机中走了出来,努力打造信用温州,不断提高温州产品的质量,使温州产品不但成为名牌产品,而且走向国际市场,成为真正国际驰名商品。正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所说:

“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很穷,温州人谋生,当时被叫做‘可怜的温州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州假冒产品泛滥,背负骂名的温州人被称为‘可恨的温州人’;20世纪90年代,温州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迈出了大步伐,全国都有温州人在闯市场,全国市场都有温州产品,大家都说是‘可怕的温州人’;如今的温州,产品阔步走向国际市场,行业打赢国际反倾销官司,人人称温州人为‘可敬的温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