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温州人
45812200000030

第30章 迎合市场需求才能抓住商机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产品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温州人:特色确实很重要,但是不同的市场会有不一样的需求。最简单的商机就是从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出发,寻找他们喜欢的东西,努力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

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经商的一条原则。但是,同样地,产品也要适合市场的需求,这也是经商的一条原则。

在一般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特色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些消费者固有的习惯和偏好,如果商家能够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努力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特殊需求而作出一定的变化,那么,你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好感。

有100个温州人,便会有100个发现和创造商机的故事。刘世明走到了大街上,他的脑子里装的是如何就业、如何拥有自己真正人生等很现实的问题。时值温州服装业鼎盛时期,既然亲戚朋友都在经营服装,这就为自己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优势。但令刘世明着急的是,自己对服装业一窍不通,比如款式、色泽,价格,他都是门外汉。刘世明觉得自己的脑筋在这方面玩不转,因而很发愁。

无事可做的时候,刘世明和朋友一起到北京考察市场。也就在此时,他留意到街头上有人穿着皮夹克,既漂亮又时髦。接下来他也发现,偌大的北京城,人流滚滚,很少有人穿这种皮夹克。他也想去买一件,但在热闹非凡的王府井,仅有两处卖皮夹克,而且总是缺货:他从这里了解到,皮夹克货源很缺,商场里常常进不来货,一旦购进,便会被对皮夹克情有独钟的顾客一购而空。

在王府井,刘世明亲眼见到了那种蜂拥争购的场面。这个场面使刘世明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独创自己最感兴趣的皮夹克生意。

当时市场上的皮夹克只有黑色,款式也很少,生产工艺也不复杂,对于技艺娴熟的温州裁缝而言一看便会做,就这样,刘世明很快就设计出了第一批产品,面世后很快告罄,于是他又组织生产第二批、第三批,很快便卖光了。久而久之,刘世明成了王府井商场的供货商,几个市场都喜欢进他的货。卖皮夹克不仅使刘世明赚了大钱,还使他名声大噪,享誉京城。回顾自己成为皮夹克供货商的历程,刘世明也为自己当年从街头“嗅”到商机而感到欣慰。

精明的温州人深谙这个道理: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市场就会主动来找你,财富自然也会主动落入你的腰包。

同样身为温州人的钟文龙,他的生意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一双眼睛在上海街头抓到商机,进而步入千万富翁行列的。

钟文龙初到上海时,口袋里已经没有了一分钱,万般无奈之下,他到某家工厂打工。工人工作很辛苦,又挣不到什么钱,以至于钟文龙合同期满后连回乡的路费也没有挣到。有天中午,钟文龙在书店里看了半天书,感到饥肠辘辘,便走出书店去买包子充饥。正在此时,他看到一辆三轮车载着一车旧书从书店后院里出来,询问得知这车书是书店仓库里清理出来的废品。在钟文龙看来,这哪里是废品,不过是一些旧书罢了。爱书如命的钟文龙不忍心看到好端端的书只卖废纸价,于是叫住收废品的老汉,用仅有的钱把这些书全部买下来。

钟文龙从一车旧书中看到了商机,他以此为开端做起买卖旧货品的生意。起初只是试探,不知道这种生意是否能在上海做下去。结果他扛着一箱旧书到农贸市场摆摊卖了一天,居然挣得了15元钱的纯利。这件事让钟文龙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卖完了这车旧书,又到处收购旧书刊,收收卖卖,赚得的钱比打工强上数十倍。生意越做越大,钟文龙开始雇人、租房,专门从事旧货买卖,旧书刊、旧电器、旧家具,只要有利的旧货翻新生意,他都要试上一番。

上海人生活水平高,收入也高,因而他们总喜欢跟着时尚走,不断地更换家中的电器、家具以及其他装饰品。这种习惯让钟文龙找到了旧货贸易的市场潜力,于是他把自己专营旧货的店面生意升格为公司,在市内各个角落都设置了专营店。就这样,钟文龙以上海为基地,生意不断拓展到周围的省份,安徽、山东、湖南等省都有他的业务,这使他成了闻名遐迩的“旧货大王”。

温州人的目光敏锐,可以从细微的风吹草动中刺探出商机,并能在第一时间转化成财富。所以温州人有时候被人称作“经济动物”。

温州人的目光有时简直匪夷所思,他们往往在普通的地方发现不普通的东西。2002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各国开始正式流通,中国报纸刊登了一张欧元的照片。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温州人却发现了无限的商机:新版欧元比欧盟各国以前所使用纸币尺寸都要稍微大一点。这就意味着,现在的皮夹肯定就装不下新币了。于是,温州人很快抓住商机,生产出大批的适合新币大小的皮夹,并且从温州出口到欧洲,一下子大受欢迎。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作为温州第二代创业者的代表人物,王招富在审视度势,灵活转变经营策略上面显得尤为娴熟,尽管此前他也曾遭受过失败的打击。

中学毕业后,王招富就进入了乐清白龙山林场工作,那时他只有17岁。两年后王招富开始到外地另谋出路。后来,几经摸爬探索,王招富和妻子在郑州振兴商场租了一个柜台,经营服装生意。但是出师不利,一年下来,生意亏损不少。夫妻俩没有气馁,他们仔细分析自己亏损的原因,发现原因在于没有进行细致的成本预算和及时捕捉到郑州消费市场动态等诸多因素。于是,第二年就大胆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自办了服装加工厂,夫妻俩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最后终于积累了一部分资金。

但是,王招富不满足于这一点,他把眼光放在更远的地方。经过多次考察,王招富发现敦睦路一带商业基础很差,没有商店,但是这一块的人流量却非常大,他看中了这里的市场发展潜力,就租用了这些地,合资建起了几间店面,开始经营他最得心应手的服装生意。事实证明了王招富眼光的独到。不久,这一带发展成为郑州最大的服装市场。王招富抓住商机,继续将服装销售扩展到周边的几个省份。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招富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做生意,眼光要准,看准了就要大胆去做。”

经营眼光往往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同时也决定了你用怎样的方式赚钱。曾有人这样说:“瑞士人卖的是智慧和技术,美国人卖的是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日本人卖的是手里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卖的则是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虽说这话有点不恰当,但也说明了卓越的眼光在人的经商中的重要性。

《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要想笑傲商场,首先要练就威力强大的“火眼金睛”。

温州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很大程度上在于温州商人独到的眼光。他们善于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尤其是善于把握住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及时引导产业转型,并且敢于做出自我扬弃,这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不失败,创造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