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45721900000080

第80章

“原文”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章旨”

此章依照甲、乙本编次。通行本此作《天道章》第七十七。在阶级社会里贫富不均的现象很严重,老子看到了,孔子也看到了,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患贫,患不均。”《论语·季氏》提出了这个问题,孔子对这种现象淡然置之并没有表现什么不满,老子的态度就不同,老子在这章里对这件事作了强烈的抨击。他把“天道”和“人道”作了鲜明对照,“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借天道极衬出人道的不公。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孔子和老子对这件事都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孔子的方案是“盍彻乎!”《论语·颜渊》说“盍彻乎”的虽然是孔子的学生有若,但能代表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用十一之税的方法,少收些税,减轻群众的负担,免得矛盾尖锐。老子主张要照天道,用“高者印之,下者举之”的办法,要那些有余的把多余的部分拿出来“以奉天下”。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对百姓的同情远胜孔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比孔子彻底些,主张均产。在阶级社会里,提出均产主张的最早的人,就是老子了(基本采卢良彦说)。

“主释”

犹:如同。张弓:上弓弦。

“译文”

自然的规律,就如同上弓弦:高了时就压低些,低了时就抬高些,多余时就减少些,不够时就补足些。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多余的来补足不够的;人世的规律却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而供给有多余的。谁能够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而奉献给天下呢?只有能够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吧?因此,圣人助长了万物而不望报恩,事业成就而不自居有功,像这样做,他从来就没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