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的智慧
45712500000057

第57章 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

博弈需要规则,而博弈中的合作,更是需要建立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规则,让大家有章可循。这规则来自于合作各方的实力对比和他们所处的具体形势,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合作各方的较量和让步,最后会形成一个对各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所以,在通常的情况下,这种契约都是不可动摇的规则,是不容侵犯的,更不要说篡改了。

不过,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合作的基础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规则,也需要及时进行变通,才能维持合作的良性发展。实际上,对政治契约进行变通,对于实现契约订立时规定下的目标,反而更有帮助。

什么情况下可以对契约进行变通?变通后是否能保证原有的契约中的各方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并且最终可以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契约既然不容侵犯,那么一旦要修改契约,一定不仅仅是契约本身受到挑战,而是最初订立契约的合作者们本身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此时,应该从订立契约的人们的身份变化着手,先保证他们在形势变化之后,合作的状态不会改变,只有这样,合作才能延续,而契约也才能维持。一旦他们在合作状态下摆脱一时遇到的特殊情况,原有的契约自然也就可以恢复了,这就是一个迂回往复的过程。

这种变通的做法,正是所谓“能屈能伸”。“屈”并不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逸,而是为了日后有“伸”的机会,而且“屈”与“伸”是并不矛盾的,恰恰是可以用表面上的一时之屈换得日后顺利伸展的良机。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在形势变化之后,原有的合作各方,并不是只能束手无策,而是可以在合作这一大前提之下,进行弹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只是策略上的变化,是在合作所允许的范围内的合理弹性。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的时候,陈平巧妙地与处于强势的吕后周旋,最终保全了汉家山河的事情,正是在功臣与皇帝之间的政治合作中所采取的一种弹性的自保方案。

汉高祖刘邦本来只是一个无名之人,后来在秦末的大变乱中加入了反秦军队,才慢慢崭露头角。他之所以能够建立汉朝,一方面是靠一批勇猛善战的大将,另一方面是靠善于运筹帷幄的文臣谋士。这些人为什么要和刘邦一起打天下?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就是建立新政权,建功立业。正是这种政治上的一致性,使刘邦和功臣们之间建立了合作的默契,也因为有这种合作,所以,刘邦统一天下不久,便举行了一个仪式,和辅佐他打天下的功臣们杀白马为盟,订立了一个关于富贵等级的政治契约。

契约中规定,功臣们可以在朝廷中享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而且规定只有皇室成员才能封王,只有拥有大功的人才能封侯,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要受到天下人的共同征讨。这个政治契约正是对刘邦和功臣们之间原有的合作关系的一种维护,一方面保证了功臣们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刘姓江山的安全。皇帝为功臣们提供特殊待遇,功臣们负责拥护刘姓人做皇帝不受侵犯。这个规则让汉高祖和他的功臣们相处得比较融洽,彼此间很少有什么争斗。

但是,汉高祖死后,他的妻子吕后专权,以皇太后的身份干涉朝政,名义上是辅助她的儿子惠帝,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家族吕氏争权夺利。吕后要建立吕氏家族的统治,首先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刘姓皇族和开国功臣之间的合作关系。

如果国家的这一基础不变,那么吕氏只能做一个裙带关系下的暴发户家族,而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所以,要改朝换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瓦解这种政治合作,而瓦解这种政治合作,就要颠覆他们合作的契约,让他们没有合作的依据。

吕后本人十分工于心计,她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引起功臣们的不满,就等到功臣中的两位元老萧何和曹参先后去世之后,才慢慢推行自己的计划。但是,这样也引起了许多功臣的不满,吕后则使用各种手段,将他们撤职或者给予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逐渐把权力交给臣服于她的大臣,意图就在掌握政权,为吕氏牟利。

这种做法,在政治上十分有效,因为它剥离了原有政治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上的互相扶植,以及皇帝必须对功臣的地位进行保证。但是,吕后还是没有触及到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当初刘邦和功臣们之间的那种共富贵的关系。功臣们虽然有的离开重要的工作岗位,但是他们的爵位依然存在,既然他们有爵位,他们的地位就没有改变,皇帝维护他们地位的话就没有落空,所以这些功臣们就要继续担负起与皇室合作,维护刘氏江山的任务。

可是吕后对此却似乎并没有考虑到,她只是从政治权力去考虑问题,认为没有了权力就没有了一切,并没有考虑到爵位这个地位标志对于汉朝的实际维护力。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吕后觉得人事安排上已经基本搞定,便着手计划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加强实力。她计划封王的名单,都是她的兄弟和侄子辈的人,用意也在于先让吕氏诸人先拥有和功臣们一样甚至更高的地位,然后逐步把持各方面的权力,最后如果事情顺利,就可以让吕氏代替刘氏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了。

吕后的这一步计划,是十分危险的,最初在刘邦和功臣们订立的契约中,只有皇室成员,也就是姓刘的人才可以封王,除此以外其他人这样做,就要受到天下人的共同讨伐。

契约中没有说要立即讨伐违反这一规定的人,所以,对于功臣而言,这就是一个可以发挥的规则弹性,可以马上动手反对违背契约的人,也可以从长计议等待时机。

在一天上朝的时候,吕后把给吕氏家族的人封王的想法对大臣们直接说了出来。当时,功臣出身的右丞相(相当于首相)王陵极力表示反对,并且搬出了汉高祖刘邦当年与功臣们订立契约的誓言,和吕后当场发生争执。

王陵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时和功臣们立下盟约,规定只有刘氏才能封王,其他人不得染指王爵,因此他极力反对吕后的做法。

吕后本以为自己既然提出了计划,就应该水到渠成,毫不费力就为吕氏家族争得地位,根本没想到作为首相的王陵会率先反对。她十分气愤,但是表面上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和颜悦色地对王陵说,治理天下要靠人才,而自己帮助刘邦多年,吕氏家族也为汉朝呕心沥血,按照功劳也可以封王;而且吕后还怀有恨意地质问王陵是不是欺负她是一个妇道人家。

王陵虽然官居丞相,但是权变之术却一窍不通。他认定了刘邦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契约不容侵犯,便把刚才那番话翻来覆去地说,就是不同意吕后的建议。吕后非常难堪,而且她也知道先帝与功臣的盟约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敢直接对此进行否认,只得为自己寻找台阶,问当时站立一旁的左丞相陈平:

“陈丞相,您是先帝身边最有智谋的人之一,深谋远虑,智慧过人,先帝对您非常欣赏,常常说您的见解最合他的心意。我刚才说的事情,您有什么看法?”

陈平是一个文臣,不像王陵那样战功卓著,但他的计谋一向为刘邦所重视。他也知道这几年来吕后所作所为的目的,也知道现在吕后这么问他,就是想征得他的同意,挽回面子,并且顺利地把封吕氏为王的计划推行下去。他思考了一下,就对吕后说:

“先帝为国家考虑,所以与功臣订立了盟约。而先帝去世之后,太后为国家殚精竭虑,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太后治国的功劳之大,我们这些臣子有目共睹,而且太后是先帝的皇后,根本不是外人,太后的兄弟子侄,也和刘氏大有渊源,以此而论,封他们为王,并不为过。”

所谓“能屈能伸”,正是一种博弈原则。“屈”并不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逸,而是为了日后有“伸”的机会,而且“屈”与“伸”是并不矛盾的,恰恰是可以用表面上的一时之屈换得日后顺利伸展的良机。

陈平的这番话让吕后十分高兴,于是她便宣布封自己的兄弟侄子几人为王。可是,上朝的功臣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右丞相王陵,觉得陈平在朝堂上的举动简直就是奴颜媚骨、背叛先帝,在下朝之后,他就当面责问陈平为何说出赞同吕后主张的话来。

陈平面对王陵的责问,缓缓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帝和功臣们订立盟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汉江山长治久安,让我们这些功臣效忠于大汉,为他的子孙尽心地服务。但是,现在吕太后当权,她所说的话名义上是代表我们的皇帝,可谁要是不服从,就会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过。现在王丞相您是因为功高位重,太后才没有公开对您作出处置,但是也会暗中削弱您的权力。如果功臣们都像您这样冲动,我们又靠什么保护大汉江山呢?在朝堂上和太后明争,拂逆太后的面子,这一点不足取,因为在朝堂上的争辩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这一点上,我们做臣子的拗不过太后;而在暗中进行部署,让先帝的子侄们能够保存下来以待日后即位,我们这些功臣再保存实力保护刘姓江山,这一点上,太后也斗不过我们。所以,何不顺水推舟,暂时进行权变呢?”

听了陈平这番解释,功臣们才稍稍放心。不过,因为王陵在朝堂上和吕后当面争吵,吕后不久就把他调离丞相的职位,封他做地位很高但毫无实权的太傅,而陈平则因为这次权变的成功而留任,并升任为右丞相。在吕后去世之后,吕氏家族果然对汉朝江山有非分之想,这时候,陈平就与周勃等人齐心合力,剿灭了吕氏家族的势力,辅佐汉文帝登基,使刘姓江山躲过了一劫。

陈平面对吕后在朝廷上的强势,知道不能硬碰硬,因为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以卵击石。所以,他采用了变通的方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吕后作出了让步,而实际上他的目的仍然是为了保全汉朝的江山,并且让当初与刘邦定下誓约的功臣们的利益得到了应有的保护。陈平的考虑基于以下的三点:

第一,刘邦和功臣们订立的契约,说违反了受封爵位这一契约的人就要天下共同讨伐,这个说法是为了维护皇室和功臣的地位而设定的,所以只要最后实现了保卫皇帝权威、保全功臣地位的目的,就可以在这个目的的允许下进行变通。

第二,在刘邦死后,中央大权落入了吕后手中,这个时候功臣和吕后之间的力量对比就有了变化。吕后手中操纵着皇帝,如果功臣与吕后对抗,吕后随时会搬出皇帝的名义来,这样就相当于是吕后和皇帝合作起来,破坏了原有的皇帝与功臣合作的局面。所以,只有维持原有的合作状态,才可以继续把合作进行下去,并获得合作状态下应有的利益。

第三,原有的契约里面说,违反了封王封侯原则的人,天下要共同讨伐。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人有这种居心,就应该讨伐;二是这种情况成为了事实,应该讨伐。而吕后当时的状况,这种居心已经表露无遗,但是当时的力量对比,还不允许功臣们有讨伐的举动,所以按照第二种理解来处理,让吕氏家族落下可以被讨伐的口实,日后再图讨伐,自然是最为便利的办法。

这三点考虑,正是建立在合作的规则之上,而且又被合作规则所允许的一种弹性权变。靠着这种权变,陈平才让汉代江山没有经历太多的血雨腥风,保存了下来,并且恢复了原有的权威。这种结局,可以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

吕后分封兄侄为王刘邦老臣吕后坚持吕后胜,群臣败刘氏江山难保放弃吕后不快,群臣危险刘氏江山难保顺从吕后麻痹吕后,暂渡难关,等待时机,以图大计。

陈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