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的智慧
45712500000056

第56章 柔性渗透的学问

电脑技术里面有一个词,叫做“后台程序”,意思是并非在当前你视野内的,但也是同时在运行的一种程序。换成通俗的语言来讲,后台程序,就是一个隐蔽起来的不进入公众视野范围内的程序。

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经济生活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影响价值波动的价值规律。后来,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凯恩斯又提出,经济管理上,要有一只“看得见的手”,这就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实际上,“看得见的手”是对“看不见的手”的反映和具体体现,而“看不见的手”才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社会生活中也是一样,那些真正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是看得见的,但是这些具体的规则背后,又有着不为人知的“看不见的手”,这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后台程序”。

那么,这些后台程序是什么呢?按照博弈论的说法,这些后台程序,就是处于公众知识之外的权力。当一种权力处于公众知识之外的时候,它就会成为权力拥有者的一种独占资源,因而就成为一种可以具有强制力的暴力工具。而且,权力拥有者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还会不断地把一些资源强行划为公共知识之外的垄断性权力,让自己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多,而相应地,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公共知识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古代的愚民政策,和一些宗教国家把祭祀权垄断到贵族手中的行为,都是权力拥有者独占后台程序的例证。

握有很大权力的当权者,他们在和他人合作的时候,他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参与者,而其他人只能作为陪衬而存在。而当权者所掌握的后台程序,也是加强他们的权力、增强他们在参与某些事务时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里面,老子一向是强调柔与刚之间的关系的,他认为无论是柔还是刚,都不能单独长久地维持下去,只有互相调剂才能有长久的安宁。

如果把这个基本思路放在处理具体问题之中,就很容易联想到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说过的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所谓的朋友、敌人,其实就是围绕着某一个合作的规则所达成的双方之间的博弈关系,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对抗。那么,为什么有时是合作,有时是对抗呢?一切都取决于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就可以做朋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敌人。

那么,按照己方的利益,去确定与他人的博弈关系,与“刚”、“柔”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正是丘吉尔所说的话所没有透露出的信息:规则的渐变性。当按照自己的利益去确立一个博弈规则的时候,肯定是受到当时种种现实原因制约的,而这些现实的原因不会一朝一夕就改变,所以如果要对博弈的规则进行调整变通,势必要先考虑到现实的限制,一步步去推行渐变,而不是不顾现实情况去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

具体来说,要改变一项博弈规则,至少需要几个条件:既定目标按照原有规则难以顺利实现,时局的发展与原有的规则相背离,但只是暂时性的背离而非永久性的改变;执行既定目标的人有回旋的余地,能够在时局变化之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思路,将规则作出变通,以保证既定目标不受影响。

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可以使用雷厉风行的手法,也可以用春风化雨的风格,具体的方法要视情况而定。不过,如果原来是使用雷厉风行的手法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在时局变化之后,尤其是要实现目标的阻力增大以后,继续使用强攻策略、奉行清除所有阻力的原则就不切实际了,只能作出变通,让阻力与动力并存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之中,把策略转换成怀柔之法。

和亲政策是汉代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政策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并在汉代、唐代等王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政策的出台,以及此政策的具体应用,正是当时汉代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合理地对规则进行渐变的结果。

战国时期,北方的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匈奴人以游牧为生,所以马上作战能力很强,他们就经常南下,侵扰与他们相毗邻的秦国、赵国、燕国等北部国家。当时各国都修筑长城,并在北部边境屯驻大量军队,预防匈奴的进犯。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倚仗着秦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匈奴进行强攻,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击败匈奴,夺得了河套地区水草丰美的土地。当时的匈奴人非常沮丧,认为从此失去了生活的乐土。

秦始皇时期,国富兵强,所以有实力对匈奴开战,也借助武力暂时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疆的威胁。但是到了秦朝末年,因为地方上的农民起义和原来各国残余势力的反扑,使国家力量丧失殆尽,而匈奴此时又出现了一位英明的首领冒顿,双方的实力对比马上出现了逆转。

经过多年的战争,最终刘邦灭掉了其他的势力,在中原建立了西汉。在西汉建立之时,北方的匈奴在冒顿的率领下,经过多年征战,已经称雄大漠,并不时南下侵扰中原百姓。这个北方的心腹之患,终于变成危及中原政权和北方百姓生活的大灾难了。在如何处理匈奴问题上,西汉君臣之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那些靠军功起家的大将,都认为应该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而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只有继续秦始皇时期的强攻政策,进行军事征服才可以;而一些文臣谋士们则很清楚国家当时的状况,知道以当时汉朝的实力无法和匈奴抗衡,建议改变政策,对匈奴进行怀柔,等到实力强大再作处理。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方案,汉高祖刘邦一时难以下决定。不过,历来各国对匈奴都是以战争对抗为主的,所以战争这个原则对决策者而言是非常熟悉的;而怀柔政策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这对马上得天下的刘邦而言,不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不会使用。所以,刘邦是倾向于武将们的强攻的观点的。不过,因为他忙于平定内部的叛乱和居功自傲的大臣,暂时还没有对匈奴下手。

汉高祖七年,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率大军南下,而汉朝驻守北边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让汉朝的大片疆土落入匈奴手中。汉高祖刘邦大怒之下亲自率领军队准备和匈奴决战。但是,因为天气苦寒,汉军的许多士卒被冻伤,而且冒顿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引得刘邦孤军深入,死伤惨重。刘邦被困在白登山,最后靠陈平使用离间计说服了冒顿的妻子,使她竭力劝冒顿撤军,刘邦被困七日后才解围而出。经过这番惊险,刘邦对匈奴十分忌惮,知道单靠战争无法消灭匈奴,更知道现在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匈奴决战,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解决匈奴问题,便向大臣们问计。

谋士们觉得这个时候说服刘邦,变通处理匈奴问题的处事规则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他们推举在和匈奴作战时曾经立下大功的建信侯刘敬出面陈说他们的观点。刘敬为刘邦进行了一番详尽地分析,他说:“现在天下初定,士卒们都不愿再有战争,不可以武力强行攻打匈奴。而且冒顿这个人崇信武力,也不可以用仁义的道理去说服他。只有一个比较长远的方法可以使用,那就是让他的子孙为汉代臣子的办法,但是不知陛下能否答应。”

刘邦听说有此良策,急忙追问,并表示没有不能答应的要求。刘敬便说:“如果您把亲生女儿嫁给冒顿,然后再送大量的钱货,冒顿单于见了这等好处,必然会立您的女儿为阏氏(单于的王后),将她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来表示匈奴对您的友好,以期望从您这里得到更多的实惠。您就可以每年把我们所剩余的而匈奴所缺少的物品送给他,并慢慢用中原礼法教化匈奴。冒顿活着,是您的女婿;他死了,他的儿子、继位的单于是您的外孙,又哪里有外孙和外公分庭抗礼的道理呢?这样,可以不用兵而慢慢令匈奴臣服。另外,如果您不愿把女儿嫁给冒顿,也可以让宗室或者后宫的女子诈称公主而出嫁,但是冒顿肯定会知道,便不会和您过分亲近,那样和亲就失去最佳效果了。”

刘敬的这番话令刘邦深为折服,连连称善,并准备将女儿嫁给冒顿。但是吕后不舍得让女儿嫁给外族,日夜哭泣,对高祖说:“我只有太子和这一个女儿,怎么能将她嫁给匈奴呢?”在吕后的一再要求下,刘邦最终没有将女儿嫁给冒顿,而是另选一名女子冒充长公主嫁给了冒顿,并根据刘敬的筹划赠送给匈奴大批财物,冒顿单于这才减少了对汉代边境的侵扰。

刘敬为汉高祖筹划的和亲之计,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得出的比较理性的方案。他从汉代的现状、双方的实力、冒顿的个性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办法,就是以婚姻为纽带,在文化上对匈奴潜移默化,经济上对其尽量满足以减少其侵犯边境情况的发生,政治关系上用婚姻——血缘关系缓和敌对关系。既顾及到眼前利益,又考虑到长远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理性的一个提议。这正是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根据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案,变通规则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而且,刘敬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与以往的以战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但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匈奴问题,为了让汉朝不受到匈奴的侵扰,可以说是和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殊途同归的。

在汉文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的军事、经济实力都有了恢复和发展,在解决匈奴威胁北部边疆的问题上,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方式了。一次,匈奴的单于又提出与汉朝和亲,文帝向大臣们咨询究竟应该继续和匈奴和亲还是出兵和匈奴交战。富有政治经验的大臣们都说,匈奴刚刚在对大月氏的战争中取胜,应该避其锋芒,不应出兵;而且即使取胜,匈奴的领土也大部分是沼泽和盐碱地,不适合农耕,还是和亲可以免除祸患。从高祖到文帝的选择。我们可以用图加以说明:

匈奴劫取财物西汉反抗匈奴攻击敌强我弱自取其辱退却匈奴逞凶代价沉重和亲匈奴骚扰匈奴得财 保存部分力量和亲匈奴得财 保存主要力量柔性渗透政策。

对于最高统治者的选择,历代都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当时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匈奴现在横行于北边,而且肆意侵入汉境掠夺人口、财物,这种祸患如果不加制止,只有到汉代亡于匈奴才能停止。而汉代皇帝居然还要每年向匈奴单于赠送财物,完全是一副臣子的模样,这样的卑微姿态、顺从态度都没能让匈奴停止扰边,祸患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他激愤地提出:“匈奴的人口,也不过和汉的一个大县相当。以天下之大,竟然被一个县的人所困扰,我真为执政者痛惜啊!陛下您何不试试任命我为主管经营匈奴事务的官员来办理此事,并按照我的计划行事,我一定会扼住其要害而制伏他们的!”

贾谊的言论虽然感人,但是因为汉代内部还有同姓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尚未解决,所以不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抗击匈奴。汉文帝也是出于此点考虑,最终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而是采取鼓励人民拓边、养马等迂回的方法,为以后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汉文帝时期的大臣们对和亲与战争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高祖时期的思路,而且他们能够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匈奴的军事成功以及匈奴领地的贫瘠——来作出更为理智的判断,可惜他们只将眼光放在当下,而不考虑到日后如何解决匈奴问题。而贾谊恰恰相反,他因为看到了汉代的上升势头,所以急切建议文帝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却没有估计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作为最终的决策者,汉文帝既考虑到当下,又顾及到将来,因为他知道,当初之所以汉高祖会和匈奴和亲,全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边患问题,所以想要用怀柔政策暂时缓解匈奴对边境的压力。这种和亲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当初刘敬为汉高祖筹划的改变匈奴的风俗并让匈奴以亲戚的身份臣服于汉朝的目的却没有达到,所以贾谊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还是不可不注意的。因而,汉文帝一面坚持奉行和亲政策,一面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和亲为盾、以武力为矛,而且还屡屡教诲子孙,不要忘了和亲的目的是要解决边患,而不是要汉朝对匈奴俯首称臣。汉文帝的想法,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对原有的以和亲方式维持双方暂时互不侵扰的规则进行渐变,既不是怯懦地一味龟缩,也不是鲁莽地贸然出击。就这样,最终到了汉武帝时代,由大将卫青和霍去病讨伐匈奴,彻底解决了北部边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