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的智慧
45712500000034

第34章 诚信是发展的基础

博弈,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采取合作还是对抗的方式进行竞争。不过,博弈论里的理论,我们熟知的,大部分是非合作性博弈。这是为什么呢?是合作性博弈太过普通不值得研究,还是太过复杂研究不了?

其实,这是由博弈论的预设条件所决定的。博弈论里面,假设的条件是人们都是理性的,而理性的人们在面对博弈的局面时,都是理性地去分析,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去执行的——显然,博弈论的这个预设前提,忽略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难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都是真正有理性的吗?有很多的行为,看上去是十分符合博弈论模型的,但实际上,处于那种情境的人,都不是理智地、冷静客观地去考虑问题的。同样,除了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之外,还有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律法在约束人的行为,不可能只有理性的策略而没有其他方面的内容起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在现实情况下,到底人们是在采取什么方式博弈,受什么因素影响去进行博弈?尤其,在合作性博弈之中,理性所占的成分有多大?选择合作还是选择单干甚至背叛,是否只有理性在起作用?

可以看到,在现实之中,非理性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在博弈的局面下,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却是不断变化,无法形成一个变量的。当合作的诚意和需要合作的理性相遇的时候,人们是靠诚意进行博弈,还是靠理性进行选择?

盟约是什么?盟约本质上是博弈双方或者多方为了避免出现双输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达成的协议,在某种意义上盟约就是博弈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例如,前苏联和美国制定削减核武器的条约,这是在双方力量基本对等,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博弈对手,而如此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再继续下去,最后只会使双方的国家经济都崩溃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不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保持足够威慑力的条件下,达成如此协议。事实上,盟约在许多博弈的场合都会出现,只是有时能够延续较长的时期,有时候却是昙花一现。博弈双方达成协议和毁掉盟约,其中蕴藏的玄机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秦末刘邦和项羽的两次建盟与背盟中看出其中的奥妙。

秦末农民战争,由陈胜和吴广首先发难,但最终推翻秦朝的却是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一般人只知道这两人是一对博弈的对手,却不知他们曾经在共同的旗帜下,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合作战斗。只是由于不能达成合作的协议,兄弟又变成对手罢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做过秦朝的小吏,由于私自释放囚犯而隐藏在茫砀山的刘邦,终于等到了迟来的春天。他与同乡好友萧何、曹参、樊哙等合谋杀掉沛县县令后,率领沛县数千子弟走上了反秦的道路。此时,楚国的旧贵族,项羽叔侄也起兵响应。由于项羽家族世代为楚将,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陈胜、吴广失败后,项羽叔侄的军队成为义军的主力。

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北上,在徐州地区消灭了楚怀王景驹,军事实力迅速壮大。刘邦起兵后,一直不顺利,他先依附于景驹,景驹被项梁杀掉后,他便投靠了项梁。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在灭秦的战争中走到了一起,并结拜为手足兄弟,这一年刘邦47岁,项羽24岁。

公元前207年,起兵反秦的六国旧贵族共同拥立了原楚怀王之孙名心为共主,仍称楚怀王。这时候,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和王离统率的边防军正在围困起义的赵国。奉怀王之命,项羽率军救赵。刘邦西进伐秦,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救赵途中,项羽本为副将,但主将宋义畏敌不前,项羽便杀了宋义,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破釜沉舟,全军只带三天的口粮,以胜则存,败则亡的勇气,在巨鹿大败章邯统率的秦军主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问自杀,在战斗中,项羽和楚军将士们勇猛如虎,威震各路诸侯。

大战结束后,项羽在辕门召见诸侯军将领,他们各个膝行而前不敢仰视。自此,名义上怀王是天下抗击秦军的共主,实际上项羽成了“霸天下以令诸侯”的统帅。

在项羽率领各路义军与秦军主力浴血奋战的时候,伐秦的刘邦,采纳了张良等谋士的建议,迂回进军,避实就虚,向西挺进,进展顺利。由于项羽拖住了秦军主力,刘邦军队遇到的阻力极小。公元前206年,刘邦先于各路诸侯攻入关中,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不得已向刘邦投降,至此,秦王朝宣告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后,贪恋财富,喜欢美女,好在还能听从张良、樊哙的劝告,封存秦宫的府库、财宝,退军霸上,并与咸阳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前朝的全部苛政,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戴,惟恐沛公不为关中王。

项羽经过一系列的战役,迫使秦军主力投降,又将二十万秦降军全部杀死后,也率军杀奔关中而来。见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大怒,发兵攻破了函谷关,屯兵新丰鸿门,范增要项羽趁机消灭刘邦。生死关头,张良让刘邦赴鸿门,假意谢罪,利用项羽少谋而狂傲的本性,对他卑躬屈膝,俯首称臣,以求自保。刚直而缺少心机的项羽,果然放弃了除掉刘邦的打算,并设宴款待,最后放走了刘邦。

鸿门宴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掉了秦降王子婴,并放火烧毁了秦朝的宫室。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咸阳分封诸侯,他背弃了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九个王,刘邦被封到了汉中巴蜀的边远之地做汉王。项羽还把原来的秦国一分为三,封秦军三个降将为王,借以遏制刘邦的发展。刘邦接受萧何“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的建议,忍气引兵西入汉中,养精蓄锐,以图发展。

当时楚怀王与天下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时候,秦朝的力量还非常强大,起兵的六国旧贵族根本就没有想过推翻秦朝的统治,只是希望恢复六国旧有的地盘,割据称王。正是由于这种离心离德的想法,使得秦军能够各个击破。为了使六国旧势力能够齐心协力对付秦军,怀王才提出这个一般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而时势造英雄,项羽在巨鹿之战,及其后来对章邯的一系列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由于秦朝廷中宦官赵高的责难,使章邯进退两难,被迫投降项羽,项羽成为义军统帅,所率军队百战成钢,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并发展到四十万人。刘邦的军队独树一帜,沿途吸收各路英雄,虽然先入关中,说白了也是三分能力,七分运气。

在鸿门宴的前夕,刘邦和项羽两军无论在哪个方面,刘家军都不是项家军的对手,所以,项羽凭借他的实力,推翻了最初怀王与诸侯定下的盟约。刘邦的那点本钱,无法和项羽进行正面的直接博弈,只能是任人宰割,接受汉王的封号。这就好比两个不成对手的拳击手进行博弈,弱者为了避免失去最后一点本钱,主动宣布放弃博弈,强者也给对方留一点颜面,给了点出场费让他回去。所以,西汉建国过程中的第一次盟约是以项羽的毁约,刘邦的委曲求全而结束。

所以刘项的第一次结盟,刘邦获得了与项羽争先进入关中为王的机会,其后,刘邦主动放弃战争手段,保留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在这场博弈中,作出了最佳选择。

不甘屈服的刘邦在汉中经过整顿,拜韩信为大将,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出其不意,一举平定了三秦。公元前205年,平定了三秦的刘邦,集合了五路诸侯的兵马共五十万人,利用项羽进攻齐地田荣的机会,乘虚攻入项羽的国都彭城,这是刘邦起兵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占领彭城后,刘邦和诸侯军忙着分割胜利果实,毫无戒备。远在齐地平叛的项羽得知彭城失守,立刻率三万精兵,从鲁南杀回彭城。彭城之战刘邦几乎全军覆没,连他的父亲和妻子都做了楚军的俘虏。夺回彭城后,项羽没有对刘邦赶尽杀绝,再次错失了消灭刘邦的良机。

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较量,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彭城之战后,刘邦退守荥阳,收集散卒,补充兵员,又由于萧何全盘掌握了秦国故地,刘邦在该地又颇得民心,所以萧何能源源不断地调拨关中的粮草兵力,汉军得以重整旗鼓,使项羽无法越过荥阳——成皋一线西进。刘邦在正面与项羽对峙,虽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同时让韩信、彭越在项羽的后方和两翼不断地进攻,袭扰阻断了楚军的粮道,使楚军的根据地不断缩小,并很快形成了对西楚合围的态势,使项羽腹背受敌,兵员亏损,粮草殆尽。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项羽不得以同意与刘邦议和,楚汉约定以当年魏惠王开辟的“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议和后,项羽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信守盟约,引兵东归。

鸿沟之盟以后,天下已有大半归汉,张良、陈平建议刘邦抓住这个灭楚的天赐良机,刘邦率军大举东进,追击项羽,把项羽逼到了彭城——垓下一线,这次是刘邦背弃了“鸿沟议和”的约定。最后,刘邦利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迫使项羽自杀于乌江边上。

透视楚汉的第二次达成盟约,是在长达四年的博弈中,刘邦充分发挥萧何、韩信、张良的才智,再加上自己永不言败的勇气,与项羽相持了近四年,在双方谁也不能吃掉谁,项羽略占下风的时候,刘项双方达成平分天下的盟约。这就好比斗鸡博弈,在谁也无法再前进,但谁也不愿后退的情况下,达成了纳什均衡,但总体上的形式是对刘邦有利。

在刘邦许诺分封韩信和彭越为王,获得他们的支持之后,形势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刘邦的实力大大超出了项羽的力量,所以,刘邦撕毁盟约,结盟麻醉项羽,然后主动攻击,垓下一战定胜负,取得彻底胜利,成为第二次博弈的大赢家。

刘项第二次结盟刘邦背盟,表明刘邦又作出了最佳选择。

……

所以,盟约只是博弈各方在一定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一旦博弈任何一方的实力发生变化,处于强势的博弈方就会毁弃盟约,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西方所说的: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博弈各方最终追求的还是永恒的利益最大化,盟约是手段,却不是最终目的,它必然随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友谊地久天长只是说说罢了。盟约是假的,实力是真的,利益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