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巾军引发的农民起义扫荡过后的土地上,朱元璋(1328~1398)以南京为首都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崩溃时,社会内部的元气已经大损。朱元璋把逃散的蒙古贵族、西域和中亚的大商人以及大僧侣和部分汉族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恢复了大批奴婢的自由,免赋鼓励农民开垦荒田,把部分人多地少的农民迁往地多人少的地区,组织军队并迁徙人民实行屯田,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在明朝建立的最初24年中,全国耕地增加4.8倍,达8.5亿亩,人口达5677万,和元朝盛时已相差不多了。各州府县粮食满仓,有的甚至腐烂变质。在手工业方面,明初允许民间自行采矿炼铁,发展各种手工业,社会生产迅速地得到了恢复。朱元璋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是因为这位来自下层的皇帝认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好比小鸟初飞不可拔羽,小树新栽不可摇根。
明初生产的发展只是相对元末战乱后的进步,而不是在历史总坐标上的连续上升。就局部而言,明初江南的经济繁荣程度比100多年前的南宋并没有高出多少。不同的是,南宋的繁荣包含着政治的腐败和即将破坏这种繁荣的快要爆发的社会危机以及北方的军事威胁,在明初,政治和社会的内外危机已在爆发后进入了暂时的平静时期。
如果说恢复经济是南方的主要任务,那么在北方则不光是如此。明朝初期退回蒙古高原深处的元朝残余势力作为一个潜在的军事威胁,是这个新王朝始终存在着的隐忧。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北方的不安因素给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第一,潜在地对中原以南社会内部产生一种压力,促其以政治和军事上的凝聚来对抗北方的威胁;第二,北方少数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机依靠军事力量首先改变中国北方发展的局面,甚至以北方为基地进而控制中国,建立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明朝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北方少数民族王朝被推翻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族人对北方的威胁记忆犹新。明朝统治者不但要恢复汉族人的传统统治,而且要有效地对付北方民族的潜在威胁。北方的军队屯田和迁徙人民实边垦田的措施便是这种战略的一部分。因而,北方一部分原先没有开发的地区被开发了,这也是一个相对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