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将军章邯在率兵打败将项梁的军队后,就认为楚兵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恰在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都逃到了巨鹿。章邯命令王离率兵渡河包围巨鹿,章邯部驻扎在南,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各将领都属于宋义统领。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于宋襄辅助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办酒席,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说:“现在我们军队刚刚打了败仗,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并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如今你为上将军却不体恤士卒的疾苦,专搞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才应有的行为。“项羽利用早晨见上将军的机会,就在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谋反,怀王命令我把他杀掉了。”此时众将都被项羽的行动所畏服,无一人抗拒不从,并都异口同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叛臣。”于是大家马上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于宋襄,一直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随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这—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而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得利很小,陈馀再次请求援兵。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就亲自率领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和蒸笼,烧掉营房,只带三天的粮食,以此向士卒表明决死一战义无反顾的决心。项羽率兵一到巨鹿,便迅速包围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此时,楚军的威望已经雄冠诸侯。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诸侯的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出战的,到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都在营垒作壁上观,楚军将士无不一以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震慑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生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②当割弃生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③。”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之间。晋师赵婴齐④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⑤,故将士懈,卒⑥不可胜⑦。
① 生战:《吴子·治兵第三》说出的“幸生则死”是要旨。幸,即庆幸;幸生,即庆幸自己能够活命。有此庆者肯定是在作战中贪生怕死的人。这样的人反而易在战争中丧命。所以“生战”要辩证地看,在战场上作战,愈是贪生怕死,愈容易死:愈是舍生忘死,愈容易生。作战一定要使全军将士舍生忘死,与敌死战,这样才会取得胜利,保全生命。
② 要:要害、关键。
③ 幸生则死:语出《吴于·治兵第三》
④ 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⑤ 济:渡河。
⑥ 卒:终于。
⑦ 史例出自《左传·宜公十二年》。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利地形我已经占有,作战部队已经进人阵地,法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敌人的队伍已经部署好,要害在于全军将士舍生忘死地去与敌作战,这样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果作为将领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反面会被敌人杀掉。这正如兵法上所说的“幸生则死。”
春秋时期,楚王率兵攻打郑国,晋国派军队援救,与楚军在敖、鄗之间交战。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亲信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如果战败就可以先渡河逃跑,所以当将士们得知此情便松懈了斗志,致使晋军终究未能得胜。
饥战①
【原文】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是也②。”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瑱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源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得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禄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栗及笼鸡鸭以饷瑱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⑥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有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即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年余,瑱不能制⑦。
① 饥战:指在作战中,如何防止因缺粮和后勤供应问题而造成的失败。其根本原则是“因粮于敌”。所为“分兵抄掠”是指夺取敌人的仓廪,掠取敌人的积蓄。绝对不能分兵抄掠民众,危害异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② 因粮于敌: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③ 贺若敦:北周将领,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后恃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被逼自杀。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长沙,
④ 侯瑱(zhěn):陈朝将领,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景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 罗: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 趣(qū):趋向,即马上到船上。
⑦ 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
【译文】凡是起兵征战,进入敌人的本土,自己部队的粮食供应不上,这就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人的粮库,夺取敌人的蓄积,用以接济我军的粮饷,这样,作战就能够取胜。兵法上说:“从敌方取得粮食,所以能军食充足。”
《北史》中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进攻贺若敦,要夺回湘州。此时正是秋水泛滥的季节,水路受阻。贺若敦部队的粮食供应之路已断绝,将士个个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处搜掠粮食,来供给军需。贺若敦担心侯瑱了解我军缺粮。便在军营中大量积上堆成小丘,在表面覆盖粮食,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中来,装着向他们询问事情的样子,让他们看见粮山,随后又把他们一一放走。侯瑱从百姓那里听到他们所见的情况,便误以贺若敦军粮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使当地农业生产废弃。侯瑱对此毫无办法扭转。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小船,装载粮求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食和鸡鸭,船中埋伏士兵和武器,船向侯军驶来,侯瑱部队见了,以为是送粮的百姓船只,便前来迎接,争先恐后地准备去接送来的东西。于是,贺若敦伏在船中的士兵,便将上船的人全部抓获。另外,贺若敦军中常常有叛逃者,他们骑着马投降陈军,侯瑱都予以接纳。针对这种情况,贺若敦便令人牵一匹马上船,又让船上的人用鞭子抽打这匹马,如此重复了多次,马因怕挨打就不敢上船。随后,贺若敦设伏兵在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上船的马伪装着去投奔侯军,侯军不辨真假,就派兵前来迎接,大家争着去牵马,马因害怕挨打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的伏兵,突然跃起袭击,将侯军所派来的士兵全部杀死。此后,即使有真投降或真送粮的,侯瑱因害怕贺若敦设诈,都不敢接纳。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服贺若敦。
饱战
【原文】凡敌人远泉,粮食不继,故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
唐武德①初,刘武周②据太原,使其将宋金刚③屯于河东。太宗④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大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机,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
① 武德:唐高祖的年号。本篇所引战例发生在武穗二年(619年)10月至武德三年(620年)4月。
② 刘武周:唐初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马邑(今山西省朔县)。隋炀帝时,曾任马邑鹰杨府校尉。惰末617年杀马邑大守王仁恭,自称太守,依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619年攻战大原,次年被唐李世民所败,后进归马邑,以后被杀。
③ 宋金刚:刘武周部将,原为隋末农民起义力量之一,后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被唐军所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④ 大宗:指唐大宗李世民(当时还是秦王)。
【译文】凡是敌人从远处来,粮食接济不上,敌饥我饱,便应坚守营垒,不与决战,长久相挣以使敌人疲惫,同时要切断敌人的粮食运输道路,敌人退走时,秘密派出机动部队,截断其归路,并派兵跟踪追击,必然能够歼灭敌人。兵法说:“以我之饱食对待饥饿的敌人。”
唐武德初年,刘武周占据了太原,派他的部将宋金刚驻守河东。李世民前去讨伐,他对部将们说:“宋金刚从千里之外孤军深入我境,精兵猛将都集中在此。刘武周自己据守太原,完全把宋金刚视为屏障。宋金刚虽然人多,但却缺乏军需储备,专靠掠夺作为部队生存的凭借,因此他们希望速战速决。我们应该坚守营垒等待他们陷入饥饿的境地,而不宜速战。”于是,李世民派遣刘洪等人截断宋金刚的运粮通道,使他的士兵陷于饥饿,宋金刚只得逃走。
劳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晋,司空刘琨①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②,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异势,必获全胜。”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人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胜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若澹乘我之退,顾身无暇,焉能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部督,令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上,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伏发夹攻,澹大败而退。
① 刘琨:中山魏昌(令河北无极)人,他忠于晋王朝,长期坚守并州,招抚流亡人马,与刘聪、石勒相对抗。
②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319年至333年在位。上党武乡(今山西榆庄北)人,羯人。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
【译文】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且已摆好阵势。这时,我再去交战,就会疲劳并且会被敌人打败。兵法说:“后进入战场仓促投入战斗的就会被动疲劳。”
晋时,司空刘琨派遣将领姬澹率十余万兵征讨石勒。石勒将要出兵抵抗,有人进言说:“姬澹军队精锐强盛,锋锐勇猛不可挡。应暂且深挖沟、高筑垒,以挫伤他的锐气。攻和守的态势一改变,我必获全胜。”石勒却说:“姬澹的军队远道而来,精疲力尽,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号令也不严整,一战就能打败他,哪有什么强大呢?援兵又快到了。怎么能够放弃呢?整个军队一出动,如果姬澹乘我后退而进攻,我便无暇顾身,又怎么能够深挖沟、高筑垒呢?这简直是不战而自取灭亡的理论。”于是斩了进言的人,派孔苌为前锋部督,并下令对行动迟缓的人一律斩首,然后在山上设置疑兵,分设两个伏击圈。当石勒姬澹交战时,石勒佯装收兵败北,姬澹挥兵追击,石勒的伏兵发动夹攻,姬澹大败而退。
佚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不可待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②。”
秦王翦将兵六十万代李信击荆③,荆闻王翦益军前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敷出挑战,终不出。王翦使人问:“军中戏平?”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单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④。
① 佚战:主旨在防止因等待获胜的时机,暂时休战而松懈,提倡“有备无患”的警惕性,加强战备,更加严厉地待敌。佚,通“逸”,即安闲。不可松懈而图安闲。
② 有各无患:语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③ 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战功卓著,封武成侯。孛信,战国时秦将,曾击败燕军,俘获燕太子丹。荆,楚国别称。因建国于荆山一带,位于今湖北南漳西。另一说,秦称楚为荆是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④ 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不可因自己取得胜利就放纵自己的部队而丧失警惕。应加倍严守戒备以等待敌人的再次进攻,做到处安逸条件下,仍像在劳困的环境中那样常备不懈。兵法上说:“有了充分的战斗准备,才能避免祸患的发生。”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王翦奉命率领六十万大军取代李信去攻打楚国。楚国人得到王翦援兵前来进攻,便调集全国的军队抗击秦军。王翦率兵一到战场,就立刻构筑工事严加防守,不肯主动出战。楚军多次出兵挑战,秦军始终不应战。王翦每天让士卒休养沐浴,改善伙食来抚慰将士,并且自己同士卒一起用餐。这样过了很久,王翦使人问士卒:“忙期未战,战士们在玩什么?”回报道:“他们正在比赛投掷石弹和跳越障碍。”王翦听后高兴地说:“战士们现在可以参战了。”楚军此时因屡次出兵挑战而秦军并不应战,未达到目的,无奈引兵东撤。王翦乘机出兵追击,命令精悦部队奋勇追杀,重拳出击,结果楚军大败。
胜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②。”
秦二世时③,项梁使沛公④、项羽别攻城阳⑤,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⑥,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⑦,因西略地至雍丘⑧,大破秦军,斩李由⑨,还攻外黄10。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11,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12。
① 胜战:即在胜仗之后,务必防止将骄士惰:否则,必定会因胜利冲昏头脑而带来失败。
② 既胜若否:既然打了胜战,也应当视作如未打胜仗。这句话出自《司马法·严位第四》。
③ 秦二世:秦始皇之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即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
④ 沛公:刘邦,因刘邦是沛县人,秦末农民起义时,他又在沛县起兵,人称沛公。
⑤ 城阳:位于今山东鄄城东南。
⑥ 濮阳: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⑦ 定陶: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⑧ 雍丘:位于今河南杞县。
⑨ 李由: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⑩ 外黄:位于今河南南考东南。
11 高陵君显:显为名,封高陵君。
12 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我胜敌负,千万不可有骄惰的情绪,应当日夜严密守备以待敌人。敌人即使来攻,有了防备也就无甚祸害。兵法上说:“既然打了胜战,也应如同未打胜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