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45670000000005

第5章

爸爸妈妈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专家分析

坚强的意志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儿童的心理是敏感多变的,表现之一就是遇到高兴的事就乐开了花,而一遇到点挫折就垂头丧气。严重一些的,孩子甚至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失败而留下心理阴影,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而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毕竟前方的路途不可能总是平原,遇到山峦、丘陵一样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事。所以,孩子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去和困难拼搏,自立自强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要让孩子有能力迎击更大的挫折,就要让孩子从小克服软弱的毛病。

造成孩子对待失败态度偏激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天生“多愁善感”

有人常拿“天生多愁善感”来形容性格阴郁的人,这也暗含着一定道理。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他们在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沉默不语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家长在对待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认为孩子太不懂事。

不能客观地认识自身及失败

一般十分看重考试结果的孩子都有极大的求胜欲。从表面上看来,这样的孩子懂得进取,但实质上他们并不十分自信。真正的对自己的信任来自于内心,不会因为一次考试结果就否定自己。他们把失败看成耻辱,即使微不足道,也会觉得它撼动了自己的尊严。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让孩子知道严格要求自己是好事,但不能将失败看成大敌;允许自己失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佼佼者,整日地把学习的事情挂在嘴边,而且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让自己的孩子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这样无形之中就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且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当他努力地去做好但是又遭遇失败的时候,自然情绪十分低落。这不仅仅是因为一次小的成绩而有挫败感,而是对自己整个人的怀疑使孩子十分沮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本身没有错,但它强调的是正确面对人生的风雨,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去与艰难搏斗。在挫折教育中,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要让孩子在不断的挫折中接受挫折教育。”似乎孩子经受的挫折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心理学家们为挫折这样定义:“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既然挫折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就需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否则挫折,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

教子处方

引导孩子寻找疏导挫败感的正确渠道

意志品质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在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意志品质的各方面因素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

那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

如果说孩子从一开始就把失败看得太过严重,不妨“设计”一段小小的情节让孩子明白失败也有好的一面。比方说,爸爸某一天可以装作心情很不好的样子,当孩子问爸爸怎么回事的时候,爸爸可以故事孩子工作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被领导批评了。而改天则十分兴奋地告诉孩子自己从上次的失误中领悟出了不少东西,受到了表扬还得到了额外的奖励。孩子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便会想想能不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当注意力不是完全集中在“失败”上面时,情绪就不会那么糟糕了。

2.让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孩子之所以在行为或情绪上表现得十分偏激,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更好的纾解方式。家长应与孩子进行贴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地将郁结在心中的心事说出来,帮助孩子找到根源解决问题。沟通的力量是无限的,让孩子多交贴心的朋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才不至于使孩子盲目地求助于行为或情绪上的豁口。

3.多鼓励孩子,让他树立自信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这些激励不仅要由外部(父母)给予,更要由内部(孩子自己)发出——自我激励。因此,在孩子受挫的时候,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让他始终对自己保持信心。

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一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比如下棋。下棋还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磨炼孩子的意志并提早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下棋有输赢,要赢对手,就必须有强烈的取胜愿望,而且要赢得一盘棋,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孩子在下棋的过程中不断遭受输赢的磨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9.爱哭:有事儿没事儿都得哭两声

家长倾诉

豆豆长得很可爱,十分招人疼。但是一家人都很怕她,因为她动不动就抹眼泪儿,跟发生多大的事儿一样。

周末这天,爸爸妈妈都在家。因为有朋友要来家里做客,他们一早就开始忙活。豆豆自己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不一会儿,豆豆的哭声传到了正在厨房忙碌的爸爸妈妈耳朵里。他们以为孩子摔倒了赶紧跑出去看,发现豆豆正好端端地坐在沙发上,却跟受了莫大委屈似的哭着。

“豆豆,怎么了?谁欺负你了?”妈妈一边抱一边问。

“爸……爸、妈妈自己玩儿,不理我……”说着哭声更大了。

妈妈只好陪豆豆一起玩,让爸爸一个人去做饭。

快到中午的时候,李叔叔一家人来了,儿子翼翼跟在后面。

李叔叔打发儿子和豆豆一起玩儿,没想到翼翼嚷嚷道:“我不跟她玩儿,太爱哭了!”

这一句话还没落地,豆豆的哭声就很配合地响了起来。

大人们又无奈地开始哄了。

专家分析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人们常开玩笑说:这个人的泪腺太发达。这其实是说这个人太爱哭。爱哭说得好听一点是多愁善感,说得不好听是情绪管理不佳。不过有的人虽然不哭,可是天天心里愁云惨雾,表面却强颜欢笑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两、三岁的时候很容易哭闹发脾气。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当他们的要求不被允许时,哭就是他们表示反抗的一种方式。小孩子,心里有事的时候寻找一个豁口来释放一下,相对于总是闷不吭声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从小就沉默不语对于孩子的性格、人际等方面多少都会有影响。但任何事情都讲究个度,哭也一样。尤其是当孩子再大些,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家长就得认真找找原因了。这很可能说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问题,使孩子养成了好发脾气的习惯。

事实上,爱哭也是不自立的一种表现。想想看,哪一个自立的人会用哭来解决问题呢?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那孩子哭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孩子天生性情脆弱

也就是说,爱哭不是孩子刻意所为,而是一种不自觉的表现,类似于人的某些本能。就像有的人天生胆子大,而有的人走夜路就会战战兢兢。天生爱哭的孩子,性情都会有些脆弱,对此家长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循序渐进地施加影响,使之脆弱的个性逐渐改善。

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上面提到,孩子把哭当成表达情绪的常用方式,而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哭根本不能解决冲突。大人都知道,解决问题需要用语言交流,并付诸实践。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不理解什么是最好的方式,他仅仅明白哭是最简单的方式。因此,平时多与孩子交流,让他学会用语言交流,让他体会语言的力量,慢慢地,“哭”这种方式他就会弃置不用了。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什么时候会哭?喜、怒、哀、乐,四种情绪,最容易让我们掉泪的应该是第三种情绪:哀。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哀?感觉寂寞无助的时候,失去亲人朋友的时候等等。而孩子还小,感情不会有大人那么丰富,因此孩子总爱哭最可能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家长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争吵受了委屈等等都会引发内心的恐慌,从而“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实际上,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哭”都有它正面的意义。想想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如果不哭,接生人员都要想办法让我们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从那一刻以后,大人却总是想办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点违反常理。当然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为一点儿的小事就哭,先别说对孩子的性格会有影响,单是看在眼里也会觉得心疼。关键在于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敏感性,并引导孩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教子处方

理解当先,再选择正确的亲子教育方式

除了偶尔喜极而泣,很少有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哭泣。因此哭的背后总有一定的原因。哭,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大哭后,孩子可以感觉轻松、压力减轻。有些学者发现,爱哭的人甚至比不爱哭的人生理与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不要为了清静,过于抑制孩子的情绪,不让孩子哭。

不少脾气暴躁的家长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哭哭啼啼的,总是要求孩子好好说话,而自己却没有好好说话。孩子受到惊吓,内心的恐惧感更加强烈,这样怎么能好好说话呢?

所以,父母应理解孩子,再选择正确的亲子教育方式。一般来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

1.适当照顾孩子的情绪

照顾孩子的情绪包括两方面:一是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表示尊重;二是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敏感性,否则就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哭泣,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弱化孩子的哭

很多家长见到孩子哭,不会严厉地呵斥,总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对孩子说“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吃麦当劳”、“不哭,爸爸给你买‘变形金刚’”等。乍一看,孩子不哭了觉得还挺奏效,事实这种方法会强化孩子爱哭的心态。因为孩子从“哭”中收获了东西,觉得“哭”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他为什么不哭呢?

父母对孩子的哭应采取“中性”的态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给一定的安慰,不能给太多同情,否则会哭得更凶。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等你什么时候不哭了再说”等,然后专心地在房间内做自己的事。慢慢地,孩子的目光就会随着家长来回移动,注意力分散了慢慢也就不哭了。家长的过分心软,对孩子其实并无多少好处。

从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严厉?或者过于保护?当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协。最后,还要给孩子时间,协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够了,情况自然会逐渐好转。

10.心急:多等一分钟都不行

家长倾诉

周末,爸爸妈妈带着轮轮到游乐场玩儿。

到了“旋转木马”那儿一看,有许多家长都领着自己的孩子在那里排队等候。

“爸爸,我要骑马!”轮轮摇着爸爸的手说。

“那咱们在这儿排队吧。”爸爸说。

“不如咱们先去玩儿别的游戏,等这边儿人少了,再来玩儿,好吗?”妈妈提议道。

“不嘛,我就不!我就不!我现在就要玩儿!”轮轮不依不饶地嚷嚷着。

“那不如这样,你和妈妈在这儿等着,爸爸去给你买冰激凌,回来一边吃一边玩儿,行吗?”爸爸想以此来拖延时间。

“那你快点儿啊!”轮轮撅着嘴说。

刚过两分钟,轮轮又开始缠着妈妈说:“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

“马上就回来了!”

“我不等了!我现在就要骑马!”轮轮一边说着一边使劲儿地拽着妈妈的胳膊往往前边走,“我现在就要骑马……”声音也越来越大,周围的人都看着轮轮冲着妈妈发脾气。妈妈既不愿当众批评轮轮,又拿他没有办法……

专家分析

不要总是在第一时间达成孩子的心愿

人是否有耐性,是其人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一个缺乏耐性的人也无法自立,因为自立需要人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不是消极的偏执,而是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缺乏耐性的人首先最容易对自己失去耐性,那如何谈自立呢?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已为父母的人说的那样:“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但很多家长的理解都是相反的,他们认为百依百顺是使孩子感到幸福的方法。孩子要什么,父母总是第一时间达成孩子的心愿。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有求必应”的习惯。

家长在责备孩子遇事太过心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亲子方式是否有问题呢?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多等一分钟就会受不了呢?

现在的孩子吃穿都不愁,可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气一个比一个急,想法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外冒。家长们通过忙碌的工作有了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资本。于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慢慢地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沟壑似乎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父母的爱和关注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这种贪心不仅表现在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天马行空”,而且要求在想要和得到之间的时间差必须越来越小。由此来看,孩子缺乏耐性的原因不难发现。

孩子在小的时候,有家长的万千宠爱,可以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当孩子长大外出求学、融入社会,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会有人像父母那样再迁就他,而儿时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他很容易就对周围的人抱有偏见,严重地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忍耐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家长必须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给孩子,孩子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孩子要学会忍耐,必须获得两种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时间的能力和领会因果的能力。另外,孩子还需要两种关键的情绪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所需的这些技能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拿事例中的主人公来说,如果轮轮能领悟到排队和“骑马”之间的因果关系,便能平心静气地等待,也就是具有了延迟满足的情绪技能。

教子处方

延迟满足,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在了解到拥有忍耐的好性格需要长期的培养之后,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耐性:

1.延迟满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