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45670000000016

第16章

这种训练应遵循由易入难的原则。所谓“易”即一开始的时候让孩子面临的选择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可侧重反应能力的锻炼。比如和孩子比赛在听到口令后谁先做出正确的动作等,渐渐地再增加训练的难度。

当然,这些方法的前提是父母要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中,让孩子拥有自己去做出抉择的意识。然后再一步步培养孩子正确抉择的能力,否则让孩子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果断性的培养难免沦为一句空话。

38.违反纪律:谁怕那些没用的条条框框

家长倾诉

小杰是刚转来的学生。开班会的时候,老师强调了几条纪律,包括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许迟到早退等等,最后布置了当天的作业。

小杰翻着手里的漫画书,根本没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儿。

第二天,除小杰以外的其他同学都把老师留的作业交了上去。

老师把小杰单独叫道了办公室,问小杰为什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小杰借口说自己的作业本落在家里了。

“那老师就相信你一次,但是下不为例,按时交作业是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知道吗?”老师说。

小杰点了点头。

回到教室之后,同桌问小杰是不是挨批了。小杰回答说:“那算什么,什么纪律不纪律的,我才不怕呢!”

果然,接下来的时间里小杰不是经常迟到,就是自习课乱讲话影响其他同学,根本不把纪律放在眼里。

专家分析

漠视纪律是一种不自觉的表现

一提到纪律,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部队。在那里可以说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守相关的纪律,否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不遵守军纪有愧于军人的称谓,而部队严谨的作风也正是在纪律中训练出来的。

当然,在教育的孩子的时候以军队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显然是不合理的,那到底什么才是普遍意义上的纪律性呢?

纪律性是指个体的行为能够服从于社会、团体准则。具有良好纪律性的人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能考虑行为后果;能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迅速纠正。

国家机器要正常运转不能没有法律,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妄为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而纪律性是法制观念的基础,纪律性强的人,能很好地领会到法律的尊严,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行为处事。

另外,人们在提到“遵守纪律”的时候,常常会加上“自觉”两个字。为什么呢?有人曾形象的把纪律解释为:“能按要求自觉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就是纪律。”也就说能够遵守纪律的人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即能够克服性格中的某些弱点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人要自立,需要克服依赖性、惰性等多种性格缺陷,因此良好的自觉性也是锻炼自立能力的所需的一种品质。

经常违反纪律的人,常会顺从自己意志的薄弱倾向,做出与纪律要求相违背的行为。班级需要纪律,企业需要纪律,因此不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将来很容易因为行为的“出格”成为被淘汰的一个。因为一个团体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是无法纵容一个总是违反纪律的人的。由此可见,纪律很重要,那么是什么让孩子漠视纪律的存在呢?

家长从不或很少对孩子的行为提要求

有些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调皮一些没什么,上学之后由老师管着自然就安分了。于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常常是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在孩子看来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无形的默许。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其对行为的认知态度已经出现了偏离,因此便将纪律中对行为的要求看成是一种不合理的束缚,进而逆纪律而行。

独立性的不恰当体现

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易受家长、教师的约束,其行为有较大的依赖性。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后,独立性增强,纪律性处于一个“分水岭”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的纪律性教育十分关键。因为如果方式不当,孩子尚不成熟的独立性就很可能对孩子的情绪形成干扰,从而出现一些违背纪律的行为。

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纪律性的表率。帮助孩子排除那些“守纪律吃亏”、“纪律把人管死了”等片面、错误的认识的误导。这样才能使孩子的独立性和纪律性不相互冲突。

良好的纪律性帮助个人在性格塑造的过程剔除很多负面的因素,从而使孩子真正成长为拥有自立能力的人。

教子处方

“言教”、“身教”并重培养孩子的纪律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谓社会性是指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想要让孩子在成长和以后的创业过程中更为顺利,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明白纪律不是刻意针对某个人的,而是一种普遍的规则。自觉地遵守纪律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为团体的和谐乐章还需要每个成员都是称职的单个音符。

那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呢?

1.为孩子选择正确的方式释放能量

有些孩子十分好动,许多纪律问题就产生于限制身体活动的时候。孩子的运动行为不应该受到过分限制。为了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健康着想,孩子需要跑、跳、爬、蹦等运动。家长常常通过为孩子制定各种纪律禁止孩子的身体活动,这样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紧张,从而通过逆反、攻击来表达这种紧张。

因此,家长应安排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活动,直接释放能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使孩子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但现实是不少家长忽视了这一点,建议家长经常陪伴孩子到户外进行活动,不要让孩子因为无法释放能量而违反纪律。

2.正确对待孩子违反纪律的行为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家长不能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无限制地纵容。有教育意义的方法要求父母坚持和蔼但坚定的成年人形象,对待违反了限制的孩子,父母绝不能跟他争辩、啰嗦,不能陷入关于限制是否公平的讨论中去,也不能就限制给孩子一个冗长的解释。有时候“纪律就是这样”五个字足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孩子对纪律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再面对同样状况的时候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3.让孩子慢慢进入守纪的状态

学习新的知识往往在最开始的时候阻力最大,一旦冲破了最初的阻力,即常说的“入门”之后便相对容易很多。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遵守纪律的过程,某些孩子觉得在一开始安静地在课堂上坐四十五分钟,同时还要接收十分理论化的知识是一件很难挨的事情。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以满足孩子的一定要求为奖励要求孩子认真地遵守纪律,比如让孩子回来复述老师的讲课重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样的督促方式,让孩子习惯纪律,进入到守纪的状态。

强化纪律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要注意“言教”、“身教”并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该有的自觉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地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39.固执死板:一点也不懂得变通

家长倾诉

闪闪七岁了,从小到大都是个十分听话的孩子。

由于学校离家特别近,爸爸妈妈工作又特别忙,闪闪每天都自己走路去学校。妈妈告诉闪闪,放学后要马上回家。

这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

闪闪看雨一下子也不会停,就冒着雨回家了。

到家后,妈妈看见浑身湿透的闪闪,让闪闪赶紧把湿衣服换下来,又心急地说:“你怎么自己跑回来了,爸爸去接你了,没看到爸爸吗?”

“我光顾着往回跑了,没看着!”闪闪说。

“怎么不在学校门口多等一会儿呀?”妈妈问。

“你们又没说来接我,我看雨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了,又怕耽误回家的时间……”闪闪边说边抖,看样子难逃一场感冒了……

专家分析

灵活处事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提到灵活性,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和身体有关的灵活性。比如出色的钢琴师手指都十分灵活、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的腿脚十分灵活等等,可见肢体的灵活性能给人诸多的益处。其实,思维的灵活性对一个人来说同样十分重要,但有些家长却忽略了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是在一个下雨天,一位生病卧床的妈妈眼看到了儿子快放学的时间,而自己却无法去给孩子送伞,孩子的爸爸又还没有下班,心里十分焦急。就在这时,传来了儿子进门的声音。“妈妈,我回来了!”孩子的声音很响亮,丝毫没有被雨打湿的失落情绪。儿子跑到妈妈的房间,妈妈看到儿子的样子十分滑稽,圆圆的脑袋上套着一个塑料袋。儿子说:“我走出教室的时候发现下雨了,我想爸爸肯定还没下班,您又生病了,我这要是浇到家,非感冒不可,于是我就灵机一动,到学校旁边的饭店跟阿姨要了一个塑料口袋,那阿姨还夸我蛮聪明的……”

对比一下事例中的闪闪和上面故事中的孩子,尽管两个孩子都是面对着要冒雨回家的场景,但两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却有着明显的不同。闪闪一心想着:妈妈说过要我放学马上回家,那我就应该听话马上回家。闪闪没有考虑自己的父母会不会来接自己,以及因为下雨晚回家妈妈并不会责怪自己。而上面故事中的小男孩把一切都想到了,先是考虑到爸爸的工作、妈妈的病情,排除了等待家人来接的念头,然后又想到了找一个塑料口袋保护好自己的小脑袋。可以说,这个小男孩就具有不错的灵活性。

具有灵活性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发现按照常规途径无法解决时,不会“钻牛角儿”,而是善于打破陈规,通过“拐弯”的方式达到目的,事实上这样的人却是少走了很多弯路。灵活变通要求个人的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能多角度、多侧面地看问题,在逆境面前懂得以退为进,从而使得心境也比一般人要乐观积极。因此良好的灵活性无疑能使一个人在自立的舞台上更自如地表现自己,否则遇事就按照陈旧的方式“死磕”,只会让自己时常处于“碰壁”的状态。

一个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过于死板,往往和他儿时性格的固执以及思维方式的单一有很大的关系。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丝毫不懂得变通呢?

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束缚过多

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目的,习惯了用指令性的语言方式对孩子说话,比如“你吃完饭马上要写作业”、“放学后要马上回家”等。这种语言方式是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硬性要求,即祈使的语气,这样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明确的时间限定,从而让孩子感觉到一种紧迫感。

如果这种束缚过多,而持续时间过长的话,孩子的思维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即陷入到僵化的状态,表现在行动就是过分死板,不懂得变通。

家长对孩子想象力的漠视

孩子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时常有一些不同于常规的新鲜念头。有正确教育观念的家长会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因为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地弱化。但如果在儿时给予正确引导的话,想象力可以转化成一种成熟的思辨力,使人的思维更具优势。但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想象力持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总觉得孩子就应该勤奋读书,考个高分。这样一来,孩子的想法没有得到预想的回应,自尊心受挫,又整日对着书本上的知识,思维自然容易形成单一的模式。

由此看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灵活性的培养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突破陈规,从而使思维方式逐步成熟起来。

教子处方

通过具体的方法训练孩子的思维方式

思维灵活是一种重要品质。思维灵活的人不仅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解题的办法较多,而且善于改变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的灵活性是可以从小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那么,家长该怎样训练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呢?

1.要经常让孩子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之所以不会变通,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将问题绝对化了。因此从小让孩子了解事物的相对性可以让思维的“柔韧性”更好,从而学会从侧面、逆向等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妈妈可以问女儿“你是妈妈的什么呢?”、“妈妈是姥姥的什么人呢?”等问题,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另外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留个“尾巴”,让孩子自己去想结局是什么样子,让孩子尽量地将结局多样化,从锻炼孩子多维的思维方式。

2.要经常让孩子知道事物的变动性

有些人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种人眼中的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遭遇变故时自然会因为预料不及而无法进行正确的思考。因此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知道事物都是变化的,只是有的变化细微得让人感觉不到。

比如家长可以先从一些明显的变化讲起,像是四季的变迁、一天中太阳的不同位置等等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变化幅度较小的事物上。此外家长还应让孩子学会察觉变化,比如给孩子一幅图,让孩子仔细观察,然后再做一些细微的改变让孩子去观察变化等。

3.让孩子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有时候,如果看问题过于片面的话,就不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全面看待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家长可通过弈棋法来锻炼孩子的全面思维。动物棋的棋子只有八个,四个白猪,四个黑猪,棋盘是由横竖四条直线组成的九格方盘。玩的规则是:只有在一条直线上两只同样的小猪,才可以杀死对方紧挨的一只猪。规则虽然很简单,但却能使孩子们从一连串的胜利和失误中,学会瞻前顾后,全面看问题的本领。

思维的灵活性还是体现在思维的正确方式上,因此家长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相信灵活性的孩子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生存得更自在。

40.缺乏同情心:“别人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

家长倾诉

晚上,哲哲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是一个故事片,讲到有一群山区的小孩子,每天上学要走2个小时,而且都是山路,没有米饭吃,只能喝玉米面粥,一年到头也吃不到一次肉……

妈妈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孩子真苦呀……”

哲哲听了很随意地说道:“妈妈,老师说了,青菜、玉米都是有营养的食物,有什么苦的呀!”

爸爸听了说道:“你这种想法错了,这些孩子是因为没有别的可吃,只能吃这些东西,你应该同情他们。”

哲哲白了爸爸一眼说道:“他们苦不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呀,反正咱们想吃什么有什么……”

专家分析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爱心的种子需要浇灌

一些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第二个则说:“我不让,我怕她穿了就不还了。”第三个说:“她为什么不穿自己的外套呢?”……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