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然后果教育法”的运用。比如当孩子丢掉一件东西后,不要立即给他买一件新的,可以要求孩子帮助家里干家务活挣零花钱,积攒起来去买这件东西,或是出一部分钱。让他们体验到东西来之不易,他下次就会变得小心了。
另外,有些孩子粗心是因为视觉振动问题、手眼不协调问题等等,造成孩子学习能力障碍,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的心理训练来解决。但这种现象是少数,家长在排除此种可能之后就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处理事物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远离“马大哈”的称谓。
28.嫉妒:看不得别人比他做得好
家长倾诉
美术课上,老师教小朋友们画向日葵。讲完课之后老师就叫小朋友们自己画。
半个小时之后,老师把同学们的画儿都收了上来。
老师挨着个儿看了一遍后说:“今天画得最漂亮的是静静小朋友!”老师说着把静静画的画儿贴在了墙上展览。
大家都鼓掌向静静表示祝贺。
一开始元元就显得十分不高兴。放学时,元元趁大家伙不注意,拿着自己的蜡笔在静静的画上划了几道。
突然有小朋友发现,便指责元元“搞破坏”。
老师回来一看,有些生气,便问元元为什么这么做。
“我不愿意你说静静画得比我好!”元元顶嘴道。
老师没办法,只得通知家长。
专家分析
嫉妒心理会使孩子行为“出格”
科学家经过研究表明,嫉妒属于人的本性之一,在婴儿时期,嫉妒就已经在人的心里产生了。孩子成长的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在天真的思维带给孩子无限遐想的同时,也有“嫉妒”心理所起到的负面作用。
孩子的嫉妒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大约从1岁半到2岁起,他们的嫉妒心理就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与母亲有关。如果自己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别的孩子发泄嫉妒。还有就是与事例中的表现类似的,即无法忍受别人对身边人的认同程度超过自己等。
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嫉妒心理在起作用,而是当成“孩子气”的任性表现。实则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或纠正,任其发展,孩子的行为难免会“出格”。从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嫉妒心理作用下的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
嫉妒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嫉妒是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待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进而产生的失落、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然而,这种心理现象亟须关注、疏导——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控制,任嫉妒心理泛滥,孩子就会形成不良性格。甚至会因嫉妒心理的过度膨胀酿成恶性事件的发生。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孩子的嫉妒心理与成人的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孩子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成年人有了嫉妒情绪一般不会很直接地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也不会将郁结的情绪发泄于嫉妒的对象身上,而是尽量地在理智作用下选择恰当的方式疏导。孩子往往就直率多了,在他们的意识里尚未形成对情绪的清晰分辨,会直接受情绪支配做出反应。这也是孩子的嫉妒行为之所以具有外露性、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原因所在。
嫉妒的心理,人皆有之,只是也要讲究一个度。嫉妒心过重的孩子,自我调控的能力相对会差些,因此,这也是不自立在情绪上的体现。
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
教子处方
让孩子正视差异,努力完善自己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很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家长要针对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1.为孩子营造宽松惬意的生活环境
有些父母在家里常常议论成人之间的互相猜疑,互相轻视,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这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此外,有的家长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别的孩子,使孩子以为家长喜欢别的小朋友而不爱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这是由于不恰当的“激励”措施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因此,家长应努力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惬意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维系心理的平衡。家长要激励孩子进步,应该培养孩子“和自己赛跑”的意识,而不是总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因此如果选择后者的话,孩子将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放在外界载体之上,因他人喜而悲,因他人悲而喜,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2.让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有些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一般而言,在各方面都比较“弱”的孩子往往比较“安分”,可以说是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弱者”身份,即使得不到表扬和没有表现的机会都无所谓;但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认为自己理应得到重视和关注,一旦心愿没有被契合,便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孩子产生嫉妒。
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过分苛求“完美”,就要告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孩子明白不可能有人在哪一方面都是佼佼者。告诉孩子有些大科学家往往五音不全,但人们不会因他不会唱歌就否定它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让孩子学会以淡定平和的心态对待其他能力突出的人。这样才能保持快乐的心境,同时也使自己不断进步。
3.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要给孩子留面子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得好的就会得到老师批注的“优”。航航很想得到“优”,于是每天都很认真地写,但是一周过去了,他还没有得到“优”字。
一天下午放学,班里的同学都回家了,负责值日的航航看着那些被老师当作范文的笔记本,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嫉妒心理,便把那些笔记本悄悄地撕掉了一些,还把老师的红色钢笔也揣到了自己口袋里。
这件事情后来被航航的爸爸发现了,爸爸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顿暴打,然后又把这事反映到老师那里,要求老师关注航航的品行。但航航的老师没有在全班过多宣扬这件事,只是对学生们解释说,因为老师不小心作业本掉到水里不能用了。然后在班里点名表扬了几个写作文有进步的同学,并且解释说:这些同学的作业最近都有一定进步,只是进步的比较慢一些,所以没有得到奖赏,希望这些同学继续努力。这些被表扬的孩子里,就有航航的名字。从那以后,航航更加认真地写作文,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他变得更加热爱班集体,为班级做了许多的好事。很显然,这位老师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尊严,同时也纠正了航航的嫉妒心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会对作用对象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力。表扬孩子要适度,批评孩子也要留有余地。否则,既无法纠正孩子的嫉妒心,说不定还会搭上孩子的自尊心。
最后要提醒家长多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将孩子的嫉妒心理转化成一种恰当的竞争意识,这样就会发挥起正面作用,使孩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29.思维僵化:想问题、做事儿都缺乏新意
家长倾诉
勤勤学习很刻苦,但成绩总是不很理想。
这天,勤勤放学回家后,脸色很不好。
“勤勤,怎么了,是不是和同学闹别扭了?”爸爸问。
“爸爸,我这次又没有考好……”勤勤声音很低。
“没关系,能告诉爸爸为什么没考好吗?题太难了,还是紧张没发挥好呀?”爸爸温和地说。
“都不是,时间不够用了,我没写完……”勤勤停了一下又说,“那些题我其实都会做。”
“能把卷子给爸爸看看吗?”爸爸说。
勤勤把卷子拿出来给爸爸。爸爸一看,勤勤的卷子写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爸爸说:“勤勤,我发现你做题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其实有更简单的方法。知道吗?”
勤勤摇摇头说:“我只会这一种方法……”
专家分析
不要成为孩子的“拐杖”或“遥控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而一个人的创造力,即创新性思维的运用越来越成为企业所看重的素质。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一些体力劳动将由机械或机器人代替,一些记忆性的脑力劳动将由电脑代替,而人的主要优势就体现在创造之上。
同时,创造性人才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质疑能力、辨识能力、善于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多方面的优势使得具有创造力的人比和他同时起跑的对手要提前冲过终点线。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能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每天只是面对着书本,更不能以单一的学习成绩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鼓励学生在遵守常规的基础上,养成一些富有个性的思维习惯。切忌以培养良好习惯为名捆绑孩子的言行,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只会扼制孩子的创造性。
拿事例中的勤勤来看,她的目标是取得好的成绩,但被一个固定的目标锁住之后,她没有思考达到目标的途径是否是最恰当、最省时省力的。她的解题思维已经模式化,即每看到一道题,思维就会朝着同一个方向靠拢。由此来看,缺乏创造力的孩子在学习以及处理其他问题上停留在一个慢半拍的状态之中。而高效率是一个自立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否则便很可能会碌碌无为,无法进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呢?并非每个人天生就具有高水平的创造力,这种能力也是在后天因素的作用之下慢慢形成的。而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创造力的源头。教育方式不当,某些家长无意识地对孩子好奇心的压制是导致孩子创造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先来看一个正面的教育例子:
一天,小光和几个小伙伴在家里玩,妈妈给他们每人一盒牛奶。孩子们喝完后,都把空盒子扔到了垃圾桶里,而小光却一直盯着空盒子,若有所思的样子。小朋友们走后,他很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个盒子像不像一只船?
“怎么像一只船呢?”妈妈问小光。
“如果把盒子剪去一半,再糊上纸不就成了一只船吗?”小光天真地对妈妈说。
“好啊,那你先去把盒子洗干净了,咱们来一起做船好不好?”妈妈很高兴地说道。
一会儿,小光把盒子洗干净了,妈妈给他拿来剪刀和胶水,坐在小光旁边,看着小光做船。小光做得很认真。一会儿工夫,一只很简陋但也像模像样的船就做成了。
妈妈夸奖小光既聪明又用心,小光的内心也充盈着喜悦和成就感。妈妈还鼓励小光说:“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多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每一件物品都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变成工艺品。”
故事中妈妈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成功的。但想必都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摆弄牛奶盒的时候,都会呵斥孩子:“脏死了,快扔掉!”这种语气显然直接地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再有什么新奇的想法时便不敢轻易尝试了。因此,对待孩子萌发的新念头,家长要积极地配合孩子进行实践,并及时地表达对孩子的赏识。这样才能使孩子天真的好奇心向着成熟的创造力转化。
另外,还有不少家长习惯代替孩子“思考”,告诉孩子如何做事,并严格要求孩子沿着自己设定的轨迹行为处事。这无疑是对孩子行为以及思维的禁锢,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孩子的“拐杖”或“遥控器”。
教子处方
让孩子逐渐树立求变求精的观念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大展拳脚,成就一番事业,这就需要家长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以下是几点建议:
1.营造民主的家庭气氛
要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要为其提供一个可表现创造性并能使之正常发展的家庭环境。所以,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遇事要启发、引导他自己去想、去做,并允许他提出与父母不同的意见。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好奇心发挥作用。
2.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良好的创造力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书籍,提供向社会、向自然学习的机会。这是扩充孩子知识,提高其创造力的根本办法。
另外,家长让孩子养成多做笔记的习惯,因为有益的经验总是可以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
3.教给孩子创造的技能
创新表现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所做的发挥和改动,创新的技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教孩子去“改一改”、“换一换”。现在的孩子对电脑已经不陌生了,可以告诉孩子原来的计算机要好几个房间才能放下,启发孩子“人们为什么要改变计算机的形状和大小?”、“小型计算机由什么好处呢?”等。让孩子逐渐树立求变求精的观念,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家长应注意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否则孩子的积极性可能会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受挫。
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孩子培养成思维最灵敏、判断最准确、主意最巧妙的智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长大才能成为灵活自如地适应时代、促进时代发展的人。因此,家长是时候对孩子的创造力给予充分的重视了。
31.没礼貌:从来不知道尊重别人
家长倾诉
专家分析
不恰当的自我意识是不礼貌行为的根源
32.“乐天派”:反正天塌下来爸爸妈妈也会帮我顶着
家长倾诉
乐乐今年七岁了,从很小开始,每天晚上乐乐都要听妈妈给她讲完一个故事再睡觉。
这天晚上,妈妈讲到“一只狼正在磨牙”,乐乐打断妈妈说:“妈妈,大灰狼为什么老要磨牙呢?”
“因为它随时都可能会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它必须提前把牙齿磨得很锋利,否则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很可能就被别的野兽吃掉了。”妈妈给乐乐解释道。
“那看来还是做人好,人不会吃人,所以什么都不用担心。”乐乐若有所思地说。
“不是呀,人也需要担心很多事,比如你担心天会下雨就要带上伞呀。”妈妈说道。
“那怕什么呀,反正妈妈会帮我准备好伞的。”乐乐说道。
“可是乐乐上了大学之后,妈妈就不能什么都帮你想好了,所以你要懂得考虑可能出现的麻烦,提前做好准备,知道吗?”妈妈又说道。
“不用那么麻烦,反正天塌下来爸爸会帮咱们顶着的。”乐乐说完,转过身睡觉去了。
专家分析
过于乐观是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
乐观的心境能使人在危机和困境面前保持冷静,并积极地寻求出路,因此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的。但过于乐观,认为一切都不必担心,没有什么能带给自己困扰的想法却很明显地偏离了乐观的轨道,而成为一种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