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45664600000057

第57章 人生价值篇(4)

人生价值目标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客观现实和可能出发,为实现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预先设定的价值目的和价值任务。人生价值目标规定着人生实践活动的方向、内容、过程和形式,同时也提供着一个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价值目标一旦确立,人的价值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出现精力分散,战胜自我和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等,从而有利予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创造。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人要在一生中有所作为,成为一个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从青年时代起坚定地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的信念,并勇于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保持自己的初衷,坚持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导致一些青年大学生人生目标迷失,生活的重心逐步从“劳动——创造”的价值取向转向“消费享受”的价值取向,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满足开始在一些大学生当中成为颇有市场的一种“时髦”,超前的享受欲望和不完善的经济体制相混合,在某些范围和程度上削弱了一些人们的进取精神并引起了追求高档生活享受的现象,导致实用主义、实惠主义等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限制了人生的发展。因此,在急剧变革的经济转型时期,一定要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2.提高整体素质,为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自身素质,塑造一个全面、完善的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现代社会用一种技术秩序取代自然秩序,具体展示为专门化、专业化、标准化和数量化,这些特征对人们提出了专业技能和结构的要求,并促成了角色的专门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深化了人的社会联系,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基础和条件,现代生活方式也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掌握自身生存的专业知识、改善认知结构,也要掌握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塑造自己人格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使认知结构和人文精神达到和谐。

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根本原因在于能不能不断超越自己。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有的大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和逆境时总是强调客观,怨天尤人,甚至丧失前进的信心。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常常难以把握机遇,容易满足现状,不敢面对挑战?这恐怕正是因为不能超越自己!纵观古今,大凡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勇于超越自己、不懈奋发进取之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贝多芬在贫困、耳聋交加中谱写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张海迪自幼病魔缠身,却用顽强的意志塑造出壮丽的生命之歌……他们在常人难于想象的逆境中奋起,发掘最大潜能,从而超越、完善了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

大学生要在人生中超越自己,需要正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缺陷和错误。每一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许多弱点、缺陷,实践中还会出现新的错误与不足。一些大学生面对弱点、缺陷和错误,往往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克服的信心;一些大学生面对弱点、缺陷和错误讳莫如深,千方百计粉饰辩解;还有的大学生认为错误缺点人皆有之,不足为怪,不以为然。这些态度都是不正确的。一个人身上存在的弱点、缺陷和错误,自己不痛下决心加以克服,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扩大蔓延。克服和战胜自身的弱点、缺陷和错误,实际上就是超越和完善自己。

大学生要超越自己,还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优点和成绩,对于实现新的超越、不断完善自己,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如果在优点和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陶醉于“自我感觉良好”之中,就容易停滞不前。陈毅同志诗曰:“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经验证明,骄傲是进步的大敌。一个人具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志向和胸怀,有克服和战胜弱点、缺陷的勇气,有不断超越“旧我”的愿望,永不安于现状,永不自满自傲,就能不懈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跨人人生的新境界。

大学生要超越自己,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那些志存高远、发奋自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进而不断超越和完善自己。

3.融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看待和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为丰富人的个性,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个人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前提,而且又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手段。但是现代社会在不断促进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又使得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加广泛。因此,健康个性的发展,正当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须以全体社会公民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支撑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盲目追求个性和个人利益,社会就走向人性的反面。总之,处于群体、社会之中的个人价值的追求,只有在承担责任中才能正确看待和完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怎样看待和实现人生价值,这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尖锐、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利益多元化,导致人生价值观多元化,这在一些大学生当中也有所反映。“钱挣得越多,人生价值越大”,这类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些大学生当中颇有市场。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二是大学生到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香港着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在多次捐助残疾人之后说:“这是我作为一个国民应尽之天职。”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样真正有价值而值得骄傲的事,都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和目标付出时间、努力、坚毅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大家以崇高的价值观,付出爱心、精神,善用宝贵的资源贡献社会,共同为人生留下美好的种子。”从中,可以读出商海之外的李嘉诚,一个生活中的、立体的、大写的“人”。佛学大师赵朴初临终前,在医院挥毫为李嘉诚题词:“拳拳爱心”。很少题词的李嘉诚也在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挥毫:“发扬人性中光明与高贵的一面,为无助者提供无偿服务。”

4.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努力创造人生价值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不懈奋斗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用不懈奋斗的精神教育全党和武装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强调精神的反作用,强调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正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具体体现。

精神是信念,精神是支柱,精神是动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牢固树立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是极端重要的。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经验充分证明,不懈奋斗的精神,是革命取得胜利、建设取得成就、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能够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创建了新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不懈奋斗的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在贫穷落后的底子上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样靠的是不懈奋斗的精神;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和风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也同样靠的是不懈奋斗的精神。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一贯高度重视崇高精神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始终倡导用崇高精神支撑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要求全党同志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今天,江泽民同志又在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大趋势下发出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精神的号召,这是面向新世纪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

新世纪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固然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没有丝毫的理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看到今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新世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社会要进步,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不行的。

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状态,是弘扬不懈奋斗精神的核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就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克服那种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视世界发展潮流的旧观念;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锐意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创新的产物,又处处体现着创新精神。创新才会进步,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每一个行业都有创新的领域,每一种工作都有创新之点,每一个人都有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有一种干劲、闯劲和韧劲,锐意改革创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就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是战胜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也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世纪的前进征途上不会一帆风顺,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江泽民同志说过,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有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有一种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攀登事业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