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路:正视自卑的存在,不退缩,不蛮干,尽力克服努力超越。应当清楚人与人之间有冲突但更有合作,需要兼顾他人的利益。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当选择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条理性的健康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走好这条路,走出自卑的阴影呢?
要学会自我转移。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一旦情境改变自卑可能就会消失。所以在感觉到自卑时不妨有意改换一下环境。
要学会自我宣泄。不妨用语言或适当的行为在自控力的范围内合理地发泄一番,求得心理的平衡。
要学会自我质疑。客观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尽可能地针对出现的情况找到合理的解释。用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趋于心理平衡。比如考试失利成绩不如人,不妨这样来质疑:是题目太偏太难?是一时失误?是方法有问题?如何改进?找出症结以树立起努力的信心。当然在自我质疑时,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自己进行剖析,切忌产生得过且过的借口。
要学会自我激励。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这么美丽的花上怎么长了刺,也有人会说怎么刺上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它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会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激励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要坚信,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学会闭门思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往往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会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失意。有不少人会从此一蹶不振,饮恨终身。因此,无论在人生有所成就的时候,还是遇到失意的时候,我们都要静下心来,经常反省自己。
8.勤奋不懈。艮苦奋斗是一种积极自寺人生态度
做人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首先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得失观。正视艰难,直面人生,百折不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艰难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与艰难。“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艰难是人生的老师,是成功的阶梯。只有正确对待艰难,迎难而上,敢于和善于同艰难作斗争,才能苦尽甘来。
艰苦奋斗以节俭为本。崇尚节俭、艰苦朴素,是艰苦奋斗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实质在于尊重劳动、尊重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把消费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反对任何形式的奢侈浪费。艰苦奋斗重在埋头苦干、不断进取。艰苦奋斗,核心是“奋斗”,是脚踏实地地工作,是拼搏进取。今天我们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讲大话、空话、假话,搞花架子、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都是和艰苦奋斗精神背道而驰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艰苦奋斗作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意志品质,其要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传统社会相比已大不相同,与过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期相比已有很大差异,即使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有不小变化;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突出其现代意蕴,科学把握其时代要求。
艰苦奋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需要主体端正生活态度,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勤为本、以苦砺志、以俭修身,自觉加强人格修养,历史告诉我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历史上因骄奢淫逸而招致亡党亡国的事例,举不胜举。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腐化奢靡的社会风气开始吞噬这个强大的帝国,最后等待它的就只能是分裂和崩溃的命运。同样,我国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八旗兵也曾所向无敌,但由于统治阶级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无所事事,留恋于声色犬马,吏治不修,武备落后,从18世纪中后叶开始,清王朝逐渐走向了衰落。如此腐化的帝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只能是被动挨打,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赋与勤奋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从古人到今人,大都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天赋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翻检史籍,则不难发现,一个人能否最终有所成就甚至为社会进步作出较大贡献。往往并不纯由天赋,而恰恰与一个人的勤奋努力密切相关。
毋庸否认,古往今来,聪明伶俐的人总是招人喜欢,但却未必能成大器,如王安石在(伤仲永)中所说的仲永便是一例;而资质中等的人凭着勤奋敏勉,却大多能有所成就和建树;而如果一个人有超常的灵性又加上个人的勤奋,则“才、学、识”可得而兼备。前者往往为古往今来的人所叹息,而后者又好比天马长翅,遨游太空,世所罕有;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才智和天赋不过中等,但在治学治事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人,他们取得的成就往往让人赞叹不止,而其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却更让人欣赏和艳羡。
明、清以来,这方面的人物就不胜枚举。如医学界耳熟能详的医药大师李时珍,他不仅精研药理,更长期深入民间,跋涉深山险壑,采集各种药材,辨识其药性。他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才着成传世不朽的(本草纲目)。该书所载药物达1800多种,为中医药一大宝典,并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泽惠远方。又如生逢乾隆盛世的曹雪芹能够从盛世辉煌的热闹中一眼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落日黄昏,也可谓慧眼卓识。他撰着(红楼梦)一书,通过宝玉、黛玉和一群天真无邪儿女的塑造,呼吁个性解放与冲破礼教网罗,诅咒“利鬼禄蠹”,期待人性回归。与其说这是一部“才子书”,倒不如说它是一部东方社会18世纪的百科全书。大观园在何处?红学家们劳神费力去考证,留园、瞻园、狮子林、畅春园与避暑山庄等南北园林都有些似曾相识,却又未尽相同。实际上,这是作者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概括和再创造。曹雪芹穷于生计,却富于思维。他博学有识,中医脉案药理、京都坊巷掌故,糊顶篷、扎风筝……凡此等等,信手拈来,无不贴切。这是为什么?非唯才情,实乃勤于学敏于探索而后得之矣!又如成同年间位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论才情禀赋不过中等,但他厉志笃行,勤奋不懈。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以平庸而懈其志。颇有“择善而固执之”的风骨。他虽不配称天才的军事家,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而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善于向高明学习,也善于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再如晚清光绪帝师傅翁同稣,他的诗文和书法享誉海内外,但他的勤奋过人更值得赞叹。他在自叙诗中谓:“桃花纸薄双钩苦,二十年来老眼枯。”所谓“双钩”,是描摩法帖的基本功。这就是说,历经二十载的描摩苦练,他的书法和诗文才最终取得综贯各家的艺术造诣,蔚为大观!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如对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陈寅恪和傅斯年,我们并不否认他们的个人天赋有特殊之处.如陈寅恪对新、旧(唐书)过目不忘,甚至能记住某传某句出自第几卷第几页,而傅斯年四岁即能诵(论语)等“四书”,九岁能背“十三经”,如果没有超常的记忆力,恐怕很难做到,但学术界同仁无不认为他们的成功更在于勤奋,因为没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就更不可思议。又如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着名大师罗尔纲先生,一生着述逾500万言,编辑史料达2000余万字。他在《困学记)中坦承自己青少年时体弱多病,但勉励向学。为搜求史料,他不畏艰苦,十年如一日,从南京图书馆七十余万册图书中逐册逐卷地通读检阅,真如淘沙沥金,终于找出许多宝贵史料和珍本秘笈。他留下的传世巨着(太平天国史),前后共耗时三十年。罗尔纲先生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要诀无他,一生勤奋再加上持之以恒而已。
俗世如此,释、道亦然。释家的参禅悟道,就特别强调“十年面壁成空相”。由此可见,不但古人所言“勤能补拙”非虚,而且勤奋还能产生灵性,创造奇迹。缘此,愿今天的年轻学子在治学之路上要勇于坐冷凳,练硬功,切莫耍猾取巧。善哉1
9.不畏艰辛、锲而不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人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畏艰辛、锲而不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很久以前,一个年老的族长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一日,他叫了三个年轻人到自己的床前,告诉他们新族长可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条件就是爬上一座大山,然后把感受说给老人就可以了。第一个年轻人爬了没多远,就返回来了。“那样做显然是愚蠢的”,他想。在族长床前他天花乱坠地说了一大堆,老人点点头,以示他可以回去了。不久,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知难而退,尽管到了半山腰,“但山顶的感受也已经可想而知了”。他对老人讲,“满路荆棘,举步维艰”,老人也让他回去休息去了。第三个年轻人迟迟未归,很少有人能想象到他还会有生还的希望。又过了一些天,年轻人还是没有回来,于是有人建议族长尽快做出决定,以示对整个部落的责任。又一日,第三个年轻人终于出现了,他立在族长的门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如同得了一场大病。他步履蹒跚走到族长床前,泪水夺眶而出。老人问,“你到达山顶了吗?”“到了。”“有什么感受?”“苍鹰在头上盘旋,大地在脚下,苍茫四处,原来自己却是如此的渺小!”老人听到后,微笑着,颤巍巍地把那个象征权力与尊严的印牌交到了年轻人的手中,离世了。
当然,我们今天无须再想那个年轻人日后的生活了,而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是什么让那个年轻人赢得老族长的信任?”是那种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状态,因为不在状态的人是难以担当重任、不辱使命的。俯瞰风雨过后,每个人的人生态度是不一样的,聪明者高呼“胜利大逃亡”,毕竟全身而退,亏了多少是无所谓的。钱还可以再赚嘛!而理想主义者,在饱尝苦涩后,感到了无助,于是乎时不时地回味一下“烧钱”时的甘甜,如今却物是人非,但勇敢的前行者依然故我,为了理想,为了事业,在“打”,在“拼”,在“变”。局外人看着觉得可怜,局内人却毫不在乎。古人讲“天行健”,勉励君子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如今,人生的强者正在实践着这一亘古的人生信条,只要理想在前,那么斗志就永远不会懈怠,坚信执着地追求,胜利的日子就不会太遥远。叹止!强者永不失落的状态。
孔子强调“仁”的道德责任感,其目的在于教人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人树立自重、自爱的人生态度。英国作家笛福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冒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陪伴了许多年轻人度过了精彩的青春。当代大学生也要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特立独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特立独行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从字面上看是指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行为方式足以使庸众目瞪口呆。(礼记》的(儒行》通篇是谈儒生修养的,在谈到儒者对观点相同的人和观点相异的态度时说:“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这是最早出现的“特立独行”。这里所说的“特立独行”除了不混同世俗以外。还带有不党同伐异之意。不与意见相同者结党,也不排抵意见不同者。这后一点尤难做到,儒家的大师们亦然。
韩愈在(伯夷颂)中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他还说平常人,“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很少;“一国-州非之”还能力行的,天下一人而已;“举世非之”还能坚持的,千百年来能出一人就不错了;至于伯夷则是“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这才是古人心目中的“特立独行”。可见特立独行有不顾实际利益、耽于自己理想或精神生活的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不同流俗和反抗流俗的一面。
历史上称得上思想家的,都得有些特立独行的精神,没有人云亦云的思想家,因此,即使坚决要剥夺他人与民众“特立独行”精神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他们自己都是有点“特立独行”精神的。像商鞅变法中“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做法、韩非着作中的愤世嫉俗的精神都是与当时的官场、世俗大相悖谬的。
道家强调和光同尘,与世无争,无为而无不为,好像是要混同于芸芸众生之中,《庄子·德充符》中塑造的一些肢体残缺、社会地位卑微的人物,仿佛就是众生中的一分子,可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特异精神,简直是高不可攀。汉武帝以后,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信仰道家思想的士人。往往成为“特立独行”的人物,为世俗所瞩目。
孔子就是具有“特立独行”精神的学者。的确,孔子是较早发现个人独立性价值的思想家。他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尊重个人意志。可是这种意识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孔子是个娴熟政治技巧和人生艺术的思想家,但他还是不能为主流社会所接纳,做鲁司寇也仅三个月。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为人作风不能被统治者认同,这些实质的东西不是技巧和作风可以替代的。原始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如孔子的弟子子夏、颜回、子路、子贡,后起的孟子、荀子,几乎都是不能为当时统治者和流俗所接受的人物。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皆不乏大师和高僧,其个性鲜明者比比皆是。初到中国传法者鸠摩罗什、达摩,开宗立派者玄奘、惠能、马祖道一,哪个不是“特立独行”之士?他们的行为言论也往往惊扰庸耳俗目。
很奇怪,历史上为什么古圣先贤、开宗立派的人物中“特立独行”者比比皆是,而广大人群中(包括知识分子)“特立独行”者又寥寥无几呢?因为传统中有缺少宽容、不能容忍独立思考的倾向,而独立思考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基础。古圣先贤、开宗立派的大师往往都是不见容于时的。“圣”“贤”之类的封谥大多是后代人认为他们于时无害而有用给的。实际上这些圣贤也属国人,国人的传统在他们身上也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他们是“特立独行”了,但对他人的“特立独行”是不支持的,有时还会反对。我们以最有宽容态度的孔子来说,他在创立自己学派的时候,不是也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对于思想活跃、有点不同想法的樊迟、宰我等弟子是取斥责态度的。这说明有“特立独行”精神和行为、甚至是从理性上肯定和赞扬“特立独行”的精神人士,对于他人的“特立独行”也是不赞成、甚至是不许可的。难怪韩愈感慨真正“特立独行”之士是“千百年不一见”的(其实韩愈也见不得当时人的“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