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很小,连我高中学校的一半都比不上,一个200米的跑道围成的操场,还修了一圈铁丝网围住不让人擅入;一个五层教学楼,两栋俩俩相望的男女生宿舍,相隔不过十米,男生打望连望远镜都可以省去……
计算机专业很多人说有前途,可读了才知道所谓的前途只是自欺欺人,现在连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多得冒泡泡,谁会要我们专科生。学校没几台机器,忙时特别少,上课都在学书本
我一直在怀疑,是否进错了校门,上了一个不该上的大学,我的人生还能像想像得那样一帆风顺吗?我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上错了专业也可以慢慢调整
贵州大学计算机系的王以政在信中写到:
其实我考的是自己喜欢的大学,但在大一的一年里,我却同样认为自己进错了校门。从小我就对人文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家中数以万计的藏书伴我长大,广泛涉猎使得我在语文、政治、历史学科上游刃有余。然而基于未来工作的缘故,文理分科时我选了理科。我固执地认为:文科的知识凭借以往的功底,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可以自学。
1999年我顺利地考入贵州大学计算机系,我很高兴地进入了这所大学。但接下来的日子却令我不知所措。学的是计算机,但自己操作起来好似一个白痴。教授每节课都灌输着“要在这个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在计算机仿真上要有研究成果……”这更是令我胆战心惊。期中考试我以26分“荣获”全系倒数第一,这更加剧了我的困惑,并由此认为:“我本是学文科的材料,大学的门进错了才会这样。”
去找老师谈转系的事情,他告诉我一句话:“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总是埋怨或轻易放弃,你必须坦然面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办法。”我仔细想了想,喜欢文科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好,现在所学的自己觉得难,是因为在推理逻辑方面还需开发。起步比他们晚,为什么不能奋起直追?自怨自艾,能起什么作用呢?这对一个有理智的大学生来说就是本末倒置。
想通了就去行动,很快成绩有所改观,对专业也渐渐有了兴趣。如今,我已上大三了,学习上不是优秀的一类,偶尔能获得三等奖学金,为协调学科和爱好的关系,还进行了经济学的自学考试,进展很好。每日的生活很充实、很开心。
原就读于北京某电力中专的郭宝华有自己的感受:
我今年26岁,现在是一名电力外线工人。看了几篇在校大学生的言论,我觉得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透着一股子“迷茫”气。
十年前我考入一所中专学习高压输电工程。生活单调极了。踢球、打架是最爱干的事,为这还险些被学校开除。其实,我本来也是很要强的人,这从我现在拿到了自考会计本科和注册会计师证书可以知道,可为什么那几年过得稀里糊涂呢?现在看来,进错了校门是一个原因。不过,最重要的是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的“成长迷茫期”。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由于环境和经历时限制,大多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形成。这时的感受就是迷茫。“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最想弄明白却很难弄明白的问题。迷茫,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做了也不知道对不对,为了什么理由……这时往往会抱怨,抱怨学校生活太无聊,抱怨周围环境太差。其实这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旦走过这个痛苦的过程,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怎样才能走出这种状态呢?以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得等到真正融入社会,人身和经济都获得独立的时候。即使有些学生观点很积极,在学校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他也不一定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有了自己比较确定和认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我看来,时间总会慢慢让他们明白一切。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赵若冰在来信中写到:
我也“进错了校门”,但其实只是别人认为我进错了校门,我自己却不以为然。由于在亲朋眼里,我是个好孩子。应该不负众望进一所名牌大学,至少也要有名气。但高考后我却出乎意料地落入一所省属大学。其实学校在省里也算是本领域最好的了。我自己觉得很知足,但不幸的是我遇到一些在乎学校地位的亲友每天给我灌输着我是个失败者的观念。也许受他们的刺激,我也曾失落了好一阵儿。逃课、贪玩儿、沉溺网络,游荡到危险的边缘,一学期三门课亮“灯”,再有一门不及格,我就真的可以摆脱这里了。我开始自己想,难道我在这个不是名牌、也非重点的学校读书就没出路了?我不相信。事在人为,也许这种环境对我而言更好。
有句话叫做“上错花轿嫁对郎”,也许我就是“上错了花轿”,但难保我不会错找一个“好郎君”呢。所以奉劝所有“进错了校门”的朋友,不要认为这是错,也许更是一种美丽的错,只要你肯努力,老天还是会回报你的。
前年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到湖北这所大学,虽说学校不是很有名,但对我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能再奢望了。在高中时。老师说:“大学是神圣的,你们将会是天之骄子。”我信了,梦想着读遍名家大师大作,激扬文字,为国为家尽一份力。我想那里该是一个各种思想碰撞的地方。
然而,慢慢地我却失望了。这丝毫不像是一个大学,没有思想、没有激情,甚至没有人看课本和流行杂志以外的书。大家在一起吃三顿饭,上几节课,剩下的时间玩和谈恋爱。没有深刻,有的只是肤浅和烦躁,在我的“大学”里,知识并不吸引人,只要你有出色的处世技巧,不必害怕考试不及格,还可以轻松地于着学生干部。同学大都整天不上课,要么打游戏,要么打球,剩下的时间就是睡觉。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卫生,其次是搞纪检,再其次是体育,最后是学习。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和大家一样,过着无聊和荒废时日的生活。青春时光就这样离我远去,原来的理想已被消磨得一干二净,原来的激情已随风飘走。
大二的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一种无耻,我明白,人生不能这样,我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我不能随波逐流。必须用自己的拼搏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我终于选择了退学,离开了这所“大学”,离开了沙市,离开了中国。呼吸着多伦多由安大略湖吹来的自由空气,那一年的经历恍若一场梦。在那里,我经历了太多,想哭又哭不出来,想笑,也笑不出来。
6.求真务实。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人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首先要学习做人之人,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生存意识需要培养。科学研究表明,人有七种以上的智力中心,有人可能在空间方面,有人可能侧重逻辑推理方面,这也是说人的成才发展规律不一,要有多元治理的思想。而能够挖掘出人的潜能是重要的。成功在于选择,而最成功的路就是最适合你的路。这个话题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而这个话题涉及的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孩子生存意识差,专业意识淡,许多孩子在选择专业.选择学校的时候,都由父母看着办,难说是选错没选错。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重新认识自己,到底适应哪个专业。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必须求真务实。人类跨入21世纪,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要考虑到社会上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我们对于成功的目标是否太过单一,考上重点大学,考上名校就算是成功?我们社会的选人机制是否有问题,本科已经不算什么,考研热一浪高过一浪,中国最可能创造出一种更高的学历,因为博士似乎都不够高了。我们可以尝试对比一下,同样问中国和外国的小孩子,长大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中国小孩给出的答案会很单一,只有一般理想的小孩会被他的父母和周围的社会认为没有出息。很简单,社会给下一代的成功标准太单一了。再回顾高校,培养人的目标也必然单一,中小学生的目标是上大学,大学的目标也很单一,北大、清华都要向着国际看齐,而其他许多学校也同样奔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同北大、清华看齐。普通高校争着办硕士点,专科学校争着升格到本科,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模式出来的,而没有考虑到社会需要的人是多种多样的。另外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不能够说学生是进错了校门。这怎么能算错呢?这同样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看人,学校的专业不同,要求是多重的,培养的方向也不是一样的,怎么能够说是进错了校门呢?
怎样走出另一种黑色的失望阴影,在条件差的大学里能不能出类拔萃?没考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大专生靠什么支撑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7.战胜自卑、重塑信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人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战胜自卑、重塑信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卑是一笔财富。教育本身应该教育人们做一个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将眼睛只盯住北大、清华。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做一个人上人。
前面所说的一封发给(中国青年)的来信引发了一场关于(入错了校门)的讨论,《中国青年)杂志的编辑因此收到了上千封来信,最多的一天达三百多封。在高等教育逐渐深入的今天,这次讨论变得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来信中有在校的,也有许多曾经有过上错大学经历但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读者。事实上对于北京的学生来说,入错校门的概率并不是特别高,北京的孩子是幸福的,相对于外地学生,北京学生不只可以获取更多的名额进入到高质量的高校,即使是北京最差的学校,也没有在讨论中出现的那种学校。但北京学生同样会面对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种种失意,比如选错了专业,从名校落榜。人生的发展道路上,这样的失意如何面对?通过这次讨论为青年学生寻找一个答案:当人生路上出现坎坷,失意时,我们怎么办?
大学不再是象牙塔,不要将自己看得太重,要以平常心对待大学教育,考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都不重要,要明确大学教育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为什么说不要太看重大学,50年代不这样提,60年代不这样提,在中国正在进入大学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学教育已经不再单纯地培养精英,所以从心态上要放平。另外就是要考虑大学教育到底给你的人带来了什么,大学教育只是接受正规教育的一个阶段,要减少上大学本身的功利性,大学教育也不再是一个终结性的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因为大学教育不再是一个封顶的教育。人的一生都有机会进行教育和再教育。这样也就明确了大学教育不过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所以也就不会有专业定终身的想法。
有人问,哪一个校门是“对”的呀?哪一个校门是你命定的呀?没有,或你根本不可知。你进去的就是你的,你没进去的不是你的,进错门是绝对的。进了理想的大学还有专业理想不理想的问题,初来时即便感到专业也是理想的,可是学了几门课以后你也可能产生新的不理想、走错门的感觉。人生到位的感觉只降临在很少人身上,“进错校门”只是个开始,你要有这个承受力,这并不意味着要无可奈何地接受目前“进错门”的现实,而是先消除掉你的抱屈心理。人生没什么好抱屈的,大人的世界里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孩子们会觉得很隔膜,现在你不感到隔膜了。“人比人,气死人”决不是放弃“比”的理由。在“进错门”的现实下,如果你选择颓唐,那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选择跳专业,跳来跳去,一头溜了一头滑了,到头来两头都不落,那也是你自己的事。人生没有谁为你保底。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造化弄人”,世事的变幻就是这样。
奋起接近于毅力的范围,毅力应该是属于情商的因素。人生总体上的成功更决定于情商。就我个人的经历看,任何奋起时付出的劳动都不会白费。这种劳动越笨很可能它的后劲儿越大,越长远。因此,我不为“进错门”的同学感到难过,这是生活有意给你设置的一道高高的横杆——他在拣选你!关键是看你能不能经受他这道好像是“额外加码”的拣选。成功者是经过生活“额外加码”的拣选的,而且成功者经受住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能顺利通过这“额外加码”的拣选。
我们每一个人大多曾经有过一些失意,但相对而言,大多数人都是成功者,因为他们大多战胜了这些失意造成的自卑,而对于身处其境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实际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即使他们能够战胜自我,他们付出的代价也要比其他人多得多,而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有些人认为,一生的失败在于,它不断地验证着那些被淘汰出局的人,告诉他们“你是失败者”,而不是告诉他们,教会他们能够做哪些事情。只为彰显一个道理,积极健康地对待失意,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当然,人的一生总归是会碰到不少力所不能及的事和无法控制的情形的,因此,我们除了学会正确分析和理解造成失意的原因和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以外,还要作好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当生活中遭到某种失意感到气恼和沮丧的时候,可以引导自己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换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通过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益的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注意培养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生活就会时时充满了阳光,当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总是感到自卑和畏缩了。
面对失意人最容易产生的是自卑感。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也不是什么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大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在他看来,人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可能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生理缺陷、小环境中的地位、进入社会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等,都可能使人产生不完美不得志的灰色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还会因为自己与周围人的比较或同伴的同情揶揄而加剧。显然,自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
自卑没错,关键是怎样对待它。
第一条路:由于失意,在自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无力自拔。结果沉沦于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结”。这是条死路。
第二条路:由于失意的刺激,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为了迅速改变由于挫折导致的自卑状况,往往孤注一掷,变得极端自私。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狂热的“优越情结”。此种人格类型与第一种的极度自卑完全相反,由于其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妨碍损害他人,注定将走向失败。这是条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