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漫话陶瓷
45660800000003

第3章 秦、汉陶瓷

秦始皇嬴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嬴政在即位之始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房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像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低(约为7°的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汉朝时期。汉朝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越窑青釉绳索纹罐·东汉

到了汉朝,大家比较重视墓葬,从而成了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模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朝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朝陶瓷造型不仅浑厚而且饱满,许多器型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朝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面积,同时也缩短了器物的烧成时间。

我国最早的色釉是在商周时期出现的,色釉是与器物本身一起烧成的高温釉。到了汉朝,人类成功地发明了低温铅釉,即以铅的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在700℃左右烧成。釉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前者烧出翠绿色,后者则呈现棕红或黄褐色。铅釉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

在陕西汉武帝时期墓葬中首次发现了汉代的铅釉陶,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釉陶,汉宣帝时期逐渐增多,到东汉则风行一时,在当时汉朝境内都有使用。目前,黄河流域及湘江、赣江以北地区的汉墓中均有铅釉陶出土。这些铅釉陶全是殉葬品,器型有鼎、盒、灶、作坊、楼阁、奁磨、井、仓、壶、碉堡及牲畜圈舍等。如果仔细观察,某些铅釉器物的表面,还有一层银白色的光泽,我们称之“银釉”。它的形成是由于铅釉陶在地下长期埋葬的过程中,釉中的某些物质被水和碳酸气腐蚀分解而出现的层状沉积物。这种银釉有的呈明显鳞片状,有的则呈有珍珠光泽的粉末状。当器物受腐蚀严重时,器表釉层往往被银釉代替,有的还深及陶胎。

汉朝釉陶与原始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分属陶、瓷两个范畴,胎、釉特征有明显差异,两汉釉陶的胎是陶土不是瓷土,胎质疏松,吸水率在10%以上;其次二者器型也不同,前者用以制作明器,后者则多为实用器。现在铅釉的赝品时常出现,一与真品相比就可发现:其胎质过细,有的呈粉红色或黄色,有的以砖红色涂料涂抹于胎体上,用水一擦,色彩即可脱落。某些赝品器表的银釉,是以涂抹盐酸的方法而制成,在放大镜下观察与真正的银釉结构完全不同。汉朝铅釉技术的发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唐三彩的出现扫清了障碍,而且也为釉上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铜官陶器

湖南省的铜官陶器有悠久的历史,以其工艺细致、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造型别具一格而闻名遐迩。

铜官镇位于距省会长沙30公里的望城县,素有“十里陶城”之称,是我国古代五大陶都之一。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长沙一带就有陶器生产。此外,韩国的煤龙岛、日本的冲绳岛也都出土有铜官陶器。由此可见,铜官陶器很早以前就是外贸出口商品。

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铜官陶器已创制了五大类、近千个品种和数十种不同的釉色,传统器型和釉色被色彩缤纷、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取代,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铜官的美术陶瓷题材广泛,粗犷豪放,富有传统特色。

近几年来从铜官陶瓷公司传来了喜讯,他们成功地开创了介于陶和瓷之间的新一代产品——炻器。炻器耐高温,硬度强,可机械洗涤,不含铅、镉,特别宜于制作咖啡具、茶具和餐具。炻器虽属陶器类,但细腻如瓷,坚固如石,摔跌在地上,也能完好无损。产品曾在北京轻工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远销美国、日本等33个国家和地区。

三彩瓷壶(铜官窑遗址出土)

望城县铜官镇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渚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朝烧窑遗址。从“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1983年清理龙窑两座,得器物1928件。扬州、宁波以及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均有唐朝长沙窑瓷器出土。长沙窑在萎缩一段时期后,清康熙(1662-1722年)年间恢复生产,并逐步演进为以制陶为主,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解放后,随着制陶业的繁荣及工艺的改进,产品日益丰富多彩,花色日新月异,釉料由原有的绿、黄、黑、白等7种,发展到乌金釉、花釉、黑里红釉、兔毫釉等60多种。产品按用途分为日用陶、美术陶、建筑陶、工业陶和石瓷5个大类,360多个品种。其中有270多个品种畅销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人们熟悉的的铜官陶器种类很多,不但有缸、坛、罐,而且有五光十色的款式新颖的杯、碟、壶、盆,以及配套齐全的茶具、餐具、啤酒具等各种日用精陶制品。尤其成套的石瓷餐具、茶具大量出口,深受外商欢迎。

在铜官镇出产的美术陶和建筑陶是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特色的传统名产。如富有风趣、神采奕奕的“老寿星”,文静优雅的“观世音”,神气活现的“财神爷”,逗人喜爱的“和合菩萨”,怡然乐天的“哈哈罗汉”,及抱坛酣饮的“李白醉酒”等等,均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还有蹲在庭院门前的绿釉大座狮,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陶中,有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挺拔秀丽的栏杆屏,玲珑精巧的花窗,以及用于古典建筑大屋顶上的麒麟龙凤和各种飞禽走兽陶制品,品种达70多个,釉色20多种,典雅古朴,独具一格,传统艺术的光辉显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