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之前开始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掘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2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当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有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的。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当时的人们通过长期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的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朝时期,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他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盉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一时期的烧窑技术有了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1959年,在河南西部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因此而得名。根据其时间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二里头文化早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
在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中鼎多甫鬲少,还有夹砂长腹罐、大口尊、圈足盘、平底盆、小罐等,酒器有觚、爵、盎等。二里头陶器的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包括黑皮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出现。陶器成型技术基本上都是轮制,兼有一些模制与手制。常见陶器作炊器用的主要是鼎、罐、甑。陶鼎多为敛口、深圆腹、圆底、三乳形矮足或扁状高足的罐形鼎,但也有极少数敞口、浅腹、圆底、三扁状高足的盆形鼎;陶罐多为敛口、深腹略鼓的平底罐,圆底罐还很少发现,另有极少数口沿上饰有纽状花边的小陶罐;陶甑多为敞口、深腹、平底的盆形甑,罐形甑则已很少见到。
在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器的表面有花纹装饰,除部分食器和盛器为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面上拍印一些回纹、叶脉纹、涡旋纹、云雷纹、圆圈纹、花瓣纹等图案纹饰外,绝大部分陶器的表面还是饰印篮纹、方格纹与绳纹。陶器表面加饰数周堆纹、划纹及弦纹在那个时候也是比较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