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
在中国绘画中,意象与写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意象美学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的话,那么,这种特征也主要是通过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写意的第一层意思是指画法,对应的是工笔画。工笔画用笔工稳,写意画用笔随意。徐渭的画法洒脱、豪放,如果不看题词,很难直观地发现画外之意,充其量只能感受到画家的情绪。这一层意义上的写意画,讲究墨法和笔法。它需要画家长期修炼,也是文人画家表达闲情逸致的手段。闲情逸致没有功利目的,它可以调节刻板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社会政教合一,政指帝王政治,教指孔子的礼教。写意画形成之际,儒、道、释三教合一。当时的文人不是在政治之外寻找宗教寄托,而是在政教之外追求闲情逸致。闲情逸致的载体是琴棋书画,画就是没有深意的写意画。闲情逸致在当代中国差不多消失了,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房子越来越宽敞,车子越来越豪华,钱越来越多,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在降低,社会犯罪率在升高,这表明美式现代化有着根本的缺陷。闲情逸致可以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煞车。
写意的第二层意思是讲究画外之意。画外之意的意,一是意境,一是意象。欧阳修写诗声称“古画画意不画形”,其中所说的意,主要是指意象。意象同八卦的卦象和五行的对象联系,复杂而固定。它们将天地人编排成有序的结构,成为中国文化的框架和古代画家的集体表象。比如说,宋代人画竹,并不是随手拈来的题材,而是具有当时的文人一看就明白的意象。北宋都城,位于中国的东方,东方对应八卦的震卦,震卦的卦象对应的物象,有雷,有龙,有玄黄,有苍筤竹。苍筤竹就是青竹,它是全竹还是竹枝并不重要。元好问写诗声称文同“画意不画形”,是指不画竹的整体形状而是只画局部。如果说画花鸟、画器用、画人物往往讲究意象,那么画山水更多地是讲究意境。山水画可以分为有人的画面和无人的画面,有人的画面表现的是公众的观感,无人的画面容易体现个人的境界。公众的观感是再现山水景观,个人的意境是借景观表现自我,比如倪云林和八大山水画。今人追随倪云林的画法,只讲逸笔草草,忽略了“写胸中之逸气”的意境。这种意境,同固定不变的意象大不相同,体现的是个人情怀。倪云林晚年淡泊名利,隐居江湖。他的山水画,画的都是没有人物的残山剩水,画面冷清空寂,萧散简远,流露出红尘之外的意境。
写意的第三层意思是指直接地表达心意。意字从心从音,意就是心音的意思。在古代,音和声是有区别的。声指天然的音响,音指人为组织的声响。所谓写意,显然是表达理性而不是写胸中逸气,它是“写意”的本意。《战国策》最早出现写意这个词:“忠可以写意。”翻译成白话,就是公开地表达心意是忠诚的方式。李白有一首诗《扶风豪士歌》,议论战国四君子养士: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上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都是礼贤下士的人物,众望所归的君子。他们的门客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意图,就是写意。这层意思落实到绘画,就是用画笔表达心意。不论工笔还是泼墨,写实还是抽象,传统还是当代,都是写意。推而广之,照搬古画,发思古之幽情,也是写意。这类完全摹古的写意,我们都曾写过文章加以否定,不过到了今天,当创新成了社会的共识,创新这个提法不再具有新意,复古作风会在文艺领域兴起。总之,写意一旦推而广之,无所不包,没有了边界,它就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带来多种可能,使艺术形态变得丰富多彩;二是这个概念变得无所不包时,它自身就会解体。这正是概念在艺术发展史中的前景,也是概念成立的价值所在。
写意的写,汉代的解释是忧。不过石鼓文中的“写”字,意思大不相同,上面的字根是房子,下面的字根是喜鹊。所谓写,就是关起门来为死人唱开心的歌。远古的文本,比如颂、赞、铭、箴、祝、诔,差不多都是哀悼死人的表扬稿。这些文体反过来加强了写字的表彰功能。这使得后来的写意画缺少批判的锋芒,通常是文人用于抒情和排遣的笔墨游戏。五代石恪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写意水墨画家,但在史家的笔下,他是一个怪人。他的隐喻水墨画,同中国人推崇“隐恶扬善”的作风不同。尽管石恪比梁楷早出而又杰出,但画史上的地位却总是被人削弱。当代写意画家应该有几位具有批评精神的人物,让古代写意画中少见的讽喻作风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