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师角色
45641900000009

第9章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4)

关于教学风格,每个卓有成效的教师之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很正规的学习氛围,而有的教师则比较随便。当小学生们被问及他们认为一个好的老师所应具备哪些品质的问题时,他们说“理解学生们的苦衷”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们和蔼、友好”也是很多学生提到的品质之一,另外还有“以身作则”,而“精通所授课程”则居第六位。这就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学生们大概认为老师无所不知。这些结果表明,当孩子们走进教室时,他们更多关心的是他们的老师是谁,而不是这位老师都懂些什么。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限于一种,干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种方法。鼓励学生的方法也很多。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参观学校,和师生进行交谈,人们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中小学,一个教师作为师长应具有的品质至少表现为四方面:很宽的知识面;非常了解孩子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坦率的、可信赖的人。

三、教师是学者

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地更新知识。这看上去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教师要想激励学生,他们自己应首先获得激励。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中小学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为了丰富中小学教师的进修计划,建议学校与当地的高等院校建立正规的合作伙伴关系。毫无疑问,一所学院或大学可以成为中小学的重要依靠。中小学可请大学里的教师当顾问,请大学生做中小学的实习教师,而这样又可使中小学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计划教学工作。为了让“中小学——大学”这一联盟真正发挥作用,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安排活动日程时必须全面合作。再则,凡是参加这种活动的大学教师都应该受到大学的奖励,并承认学术活动不仅包括发现新知识,而且也包括运用知识。

在中小学,教师是带头人。他们团结一致,不断地更新知识,他们是鼓励学生奋发上进的良师益友。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别人的肩膀上。教师应该把他们的学生高高举起,使他们能看到远处的地平线,因为人们清楚他们将会比教师看得更远。

案例新课改老师角色的故事

我现在理解了新课程并不是要教师给学生讲明白,而是要引导学生研究明白、想明白。过去的课堂,我们对学生控制得太多,约束的太多,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许我们对学生探究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但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点因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多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课改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甚至是参与者、咨询者”等等这些字眼与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的观念在不停地撞击着:“难道我上了这么多年学不是为了能教学生吗?难道我的知识还不如十几岁的孩子多吗?难道我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学习吗?我自己不也是听老师讲才上的大学吗?我是老师,难道我不应该是课堂上的‘主演’吗?”一个个问号让我对以往的“教师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直到有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震憾,不仅让我从中找到了答案,同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我们学习二氧化碳这节内容,当讲到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灭火器只有那么大,也装不了多少二氧化碳啊,用一会不就没有了吗?”我当时愣了,就把液态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讲给了学生,这个学生点头表示了满意,可是又站起来一个同学:“老师,二氧化碳灭火器怎么用啊,你会吗?”这下完了,我全身都出了汗,我不知所措地看了看学生们,我总不能欺骗学生吧?但我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呀!这时,一个同学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老师,我会,我会!”我赶忙叫他来给学生讲讲,谁知道这个同学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简易的灭火器,有声有色地给同学们讲了起来,连上面的铁栓如何出去、如何能将二氧化碳喷出都讲得清清楚楚,他讲完后,我情不自禁地和同学一起给他鼓起了掌。问他是怎么会的,才知道他家里开饭店,有专门人员对其家人进行过指导和培训。课后,我给同学们留了作业,可以上网或搜集资料或实践体验一下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第二天讲给其他同学听。这个同学虽然在课堂上替我解了圈,但却免不了我内心的尴尬和愧疚。我尴尬的是,面对新课程我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并不能给学生以指导,甚至于我可能也并不知道,我愧疚的是我还一直在学生面前“狂妄自大”,认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只有昕我讲课才能学到东西。如何能替自己的尴尬解围,如何能让我的愧疚消失?

这件小事让我体会到了我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我的讲解也不应该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我也会面对学生提出的很多自己并不会的问题,这时,我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从那以后我尝试着放下了我的“架子”,不再让课堂成为我讲解、表演的“舞台”,而更多地是由学生来说、来做。比如:水污染的问题,我提前让同学们做好调查,到课堂上来,每个小组的同学竟然争抢着发言把自己小组调查到的情况讲给大家,还有的小组拍了照片,拿出“物证”以展示自己小组的实力;再比如让同学们调查自己家里都用了什么样的金属材料,谈谈他有什么性能……说心里话,我刚刚开始时还是有些不放心,总是怀疑“学生行吗?他们能搞明白吗?”所以,我总是选那些理论性不是很强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去讨论、调查。可是,慢慢地,学生说的多了、做的多了,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我印象中的“什么也想不出来,什么也做不出来”,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的创新能力让我都感到惊奇了。尤其是有一次上课我出了一道题目考他们,“请你设计两种方法区别一杯食盐水和一杯纯净水”,结果竟令我大吃一惊,同学们想出了十几种方法后竟还不断地把手举得高高的,一个还没有说完另一个马上就站起来,或者说他人的方法不好的理由,或者介绍自己想的方法,就这样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争先恐后地说着……课程内容虽然耽误了一些,我却欣喜地发现一个问题,同学们虽然讨论得面红耳赤,但无论是我还是同学们都感到既“过瘾”又不“过瘾”,原因是这种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由于相互启发,想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感到意尤未尽。

从这以后,我开始大胆地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留至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让他们发言,让他们来做实验,或者让他们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演示,而我也渐渐地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做实验的时候,加入到他们中间,或者做个倾听者,或者是记录者,或者帮忙儿者,或偶尔插上一两句话以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不易察觉的暗示。比如:同学们在分小组做兴趣实验时,有一个小组做的是将一个鸡蛋放到玻璃杯中向里面倒入白醋,观察到鸡蛋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的现象,在讨论时他们总是与物理中的浮力知识结合不上,所以我在旁边“打边鼓”引导道:“你说会不会有一种什么力把鸡蛋推上来的呢?”同学们在我的提醒下又经过讨论,最后终于得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还有一次,同学们在用不同方法制取氧气,然后将其中放入绿色植物,盖上盖子后再用遮光的东西把它捂上来探究植物在黑暗中进行的呼吸作用。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用分解双氧水的方法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时候,由于集气瓶内事先装好的水弄洒了,全班的人都开始手忙脚乱,这时他们就喊道:“老师啊,快来帮忙啊,一会氧气都跑没有了!”不知谁说:“还找老师当助手呀!”,其他小组的同学们都笑起来,听到“求救”我立马跑过去帮忙,结果我们一起顺利制得了三瓶氧气,大功告成!谁知从那以后,同学们真是把我当成了服务员,我呢,态度也不错,几乎随叫随到,古兰所以我的“顾客”都称我为“五星级服务员”了。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加接近生活,走近社会,我还鼓励同学们到附近的厂矿、基地、科技站等地方进行参观、访问、调查,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一方面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上课资源(附光盘)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活动,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可以自己去联系,自己去采访,自己摘摄影等等,而我这时则是他们小队伍同去的一个伙伴,或者只是他们活动的背后的鼓励者和促进者。比如:在学习酸碱溶液、化肥、农药以及石灰石的利用等一些与当地生产实际结合比较多的内容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地区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科技站、走进化肥基地,请工人师傅、科技站人员讲解有关的知识和生产情况,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的息息相关。例如:学生小组去石灰石矿参观、调查,自己还录像作为资料,并采集一些样品,回来后一边看录像一边给其他同学讲解、展示样品,真是我看得都不亦乐乎……从这些活动的效果上看,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的讲解要好的多。所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学生大面积地调动起来,让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学习当中,而且这样的活动还让学生感到化学不仅是知识,更是生活和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

新课程不仅改变了我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还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前,我回答不出学生提的问题,觉得很没有面子,如今,我不再把自己当作无所不知的传授者,碰到不会的问题,我可以很坦诚地说:因为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吧。有时甚至故意说“我不知道,谁能告诉我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前我要是讲错了一个问题,会找个理由来解释,但现在我会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提醒大家可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这样一来,我反而变得很轻松,这样一来,学生有时可以教我,有时可以向我学,我们互教互学便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一道去寻找真理。

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在这种气氛下我却经常有意外的发现,因为,我经常被学生难住,也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前我忽略了他们的想法,便“认为”他们没有想法,很多事情我就包办代替了他们去说、去做,现在想想,真是徒劳无功啊!两年多来,我从讲台走下来,但我发现我没有丧失什么,反而得到了更多。尤其是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日益升温,而看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让我欣喜。我现在理解了新课程并不是要教师给学生讲明白,而是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过去的课堂,我们对学生控制得太多,约束的太多,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许我们对学生探究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但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多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我们教师应该努力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头脑,作个多写剧本的好“导演”,给孩子更多的情景、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成为课堂这个“大舞台”上的真正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