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哺乳动物
45614400000008

第8章 哺乳动物趣闻(2)

鹅喉羚是习惯于艰苦生活的。在干燥的荒漠中它照样能生活下去,而且怡然自得。它们只吃些香蒿、假木贼、猫头菜,整天在炎炎烈日下四处游荡,一直到黑夜才随便卧地休息。

鹅喉羚缺乏自卫能力,更无进攻性利器,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的追捕。它们习惯于集体采食,觅食的时候有一头大公羚,昂首挺立四方瞭望,为同伴放哨,担任警卫员。它如果发现敌情,就用劲儿在原地高跳,迅速扫视周围环境,寻找安全逃离的方向,然后向同伴报警,率众奔逃。

体温调节器

在骆驼家族中有一位成员,它世世代代生活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出没于秘鲁北部至南美洲末端之间。它就是有名的美洲驼。

由于南美洲阿根廷的南部,是一片沙漠和草原地带。那里水源不足,异常干旱,夏季酷热,冬季寒冷,而且经常刮大风,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是难以适应的残酷环境。但是数千年来,美洲驼一直居住在这个条件恶劣的地方,与严酷的自然条件进行抗争。

美洲驼与亚洲骆驼的相貌不大相同。美洲驼毛呈红棕色或者黄棕色,肚子下面白色,头和脸灰黑色。它的一对犬牙锋利、弯曲,被称作“战牙”,是它格斗的武器。雄驼的犬牙比雌驼犬牙大得多,所以格斗时显得更加英武顽强。

美洲驼最为奇特的地方,是它有一个体温调节器。这个调节器位于它的前后肋腹区,那是一块不生毛、皮肤裸露的地方。在炎热的夏天,身体内部的热量便可以通过这个“调节器”散发出去。因为肋腹皮肤直接暴露于外,可以有效地散发热量,当冬天来了以后,美洲驼就要夹紧四条腿,使那块无毛的裸区被挡住了。于是,热量也就不会散失了。

大象墓地何处寻

大象成群结队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深山密林中。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大象出没的密林中,却很难找到它们的尸体。难道大象也有自己的“墓地”?为了揭开这个谜,许多人在密林深处四处奔波,苦苦搜寻。

1938年,有个探险队在非洲的深山密林里发现了一个堆满象牙和大象尸骨的洞窟。人们以为找到了大象的“墓地”,整个世界为之轰动,探险队也因此发了大财。当时人们认为,大象是有“灵性”的动物,当它预感到死亡将要来临时,会独自走向“墓地”,等候死神的召唤。天长日久,那里便堆满了象牙和大象尸骨。

为了寻找大象“墓地”,各国的冒险家竟残忍地故意把大象打成致命伤,让它挣扎着走向“墓地”,而自己则悄悄地尾随其后。伤重力乏的大象终于倒在地上,可是没有一头大象是走进“墓地”死去的。那么,非洲的大象“墓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象骨洞窟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当年的殖民主义者为了猎取非洲象牙,用密集射杀的办法对象群下了毒手。一部分大象侥幸逃出射击火网,进入了密林,却又遭到了一场森林大火。在洞窟中避难的大象被火海吞没了,于是就留下了上面提到的成堆的象牙和大象尸骨。

深山密林中究竟有没有大象“墓地”呢?1970年12月,美国的一些野生动物学家在调查非洲象分布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了大象的葬礼,大象“墓地”之谜终于水落石出了。那是在离密林不到70米远处的一个草原上,几十头大象聚集在一起,被围在中间的是一头年迈病重的雌象。它蹲了下来,低头喘着粗气,发出了低沉的呻吟声。四周的大象用长鼻卷起草叶捆扎成束,朝雌象嘴边投去,但它已没有力气进食,只是勉强地支撑着身躯。最后,它终于倒地身亡。这时,象群突然发出一阵哀号,为首的一头雄象,用长长的象牙挖掘泥土,并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象身上投去。接着,象群纷纷如法炮制。不一会儿,地面上便隆起一个大土墩。为首的雄象开始带领象群踩踏土墩,使之成为一座坚实的“象墓”。在雄象洪亮的号叫声中,象群停止了踩踏,然后一个个绕着土墩,缓缓而行。直到夕阳西下,头象才带领象群依依不舍地离开土墩,消失在暮色之中。

野骆驼的战术

野生的骆驼是极为珍稀的动物,人们对于它的生活习性所知甚少,因此探知它的生活习性,对动物学家来说,都是极有兴趣的。

野骆驼对幼仔的母爱,是异乎寻常的。但它绝不是溺爱,任其自生自长,而是加以严格管教,对幼仔的不良行为毫不宽容。这似乎是野骆驼的传统“家教”。

每年的秋冬季节,野骆驼成小群地集聚在丘陵沟谷和低洼的盆地。这些地方气候暖和,风也不大,水源、食物比较容易解决。在一个集体中通常有二三十只成员,它们彼此能够和睦相处,互相照应。年轻的野骆驼结成伙伴,互相嬉戏,十分快活。一岁左右的幼小骆驼,则由母驼看护。母驼态度严厉,从不放任孩子顽皮、淘气。小驼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打架斗殴,这时母驼立即严加管教。它的教子方法首先是发出几声高亢的长鸣,这犹如鸣枪警告。假如不见效果,第二步则是强行将争吵的幼驼驱散。幼仔若是顽皮、撒泼,母驼立即采取武力解决的方式。它愤怒地吼叫,用力将胃中腥臭的食物,连同黏液一起喷出口来,像狂风卷石一般,击打在小驼头上。小驼被击得双目难睁、狼狈不堪,只好逃跑、求饶,再不敢违抗母命。

野骆驼这种稀有的战术,主要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与敌人遭遇时,它先用“喷”术。如果此法不灵验,敌人纠缠不休,那么它就施用“诱敌深入”的计谋,拖垮敌手。假如野骆驼发现偷袭的恶狼,会先向戈壁深处跑去。野狼不知是计穷追不舍,骆驼在前疾跑,野狼在后猛追,一前一后,相距200多米。跑过20公里之后,野狼渐渐体力不支,气喘吁吁了,但仍舍不得猎物,一心想着品尝骆驼肉。当它追至40公里时,就会再也挪不动腿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原地。然而大戈壁烈日当空,灼烫的沙漠使恶狼体力更加衰竭,口渴更使它无力举足,最后葬身沙漠。

野骆驼用耐力战胜了野狼。同野狼在荒漠中赛跑,对野骆驼来说,如同饭后散步一般!

集体大逃亡

集体大逃亡是扭角羚惯用的求生战术。扭角羚虽然生有一对尖锐、强健的角,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但它并不轻易使用,只有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才露几手。

扭角羚是热爱集体的典范,它们最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义。它们通常总是结成大群,采取集体行动。在行军迁移或者停留觅食的时候,要派一只“哨羊”担任警卫。哨羊站在山坡高地,抬头远眺,一旦发现情况异常,立刻发出连续叫声,向同伴报警。扭角羚听到警报,立即抬头准备采取行动。如果“哨羊”快步起跑,同伴们便紧随其后,疾步奔跑。扭角羚的撤退是训练有素,极有秩序的,并非慌作一团,各自逃命。它们排成一列队伍,幼仔和未成年的夹在中间,成年的打头或压阵。这是家族的规矩,谁也不能例外。

扭角羚警惕性极高,这是它的天性。即使在安全地带休息时,它们也围成一个圆圈儿,幼仔和母羊被围在圆圈中央,成年羊则在周围伏地而坐,将头上的角朝向圈外。因此扭角羚通常不会吃亏。

扭角羚并非一味地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敢与强敌短兵相接。猛兽假若逼近它,彼此之间只距10米左右的时候,扭角羚会毫不犹豫地发起进攻。它口中喷吐“ku-ku-ku”三声,低头猛扑,用头顶的尖角冲刺敌人,反复多次,直到赶跑敌人为止。一旦有敌人攻击它的幼仔,母羚挺身而出,与敌人搏斗。扭角羚的幼仔也是喜欢集群的。它们三五只、七八只地聚在一起,有时多至30余只。幼小的羚群总有一只母羚照料它们,仿佛是幼儿园的保姆。母羚带领它们采食御敌,学会集体大逃亡的本领。

骆马的公共卫生

不许随地大小便,这是人类的卫生习惯。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是住在南美洲南端的野骆马,早已这样做了。它们排放粪便有固定的场所,从不随地大小便,似乎很讲究公共卫生。当地的印第安人很喜欢骆马的这个好习惯,因为骆马粪便干燥之后可以充当柴禾烧饭。骆马在固定场所排便,人们就免去了四处搜集的劳苦。

骆马是南美洲的反刍动物。它的体形与亚洲骆驼很相像,所以取名“骆马”。骆马性情非常温顺、驯良,缺点是胆子太小,人们很难与它接近。它的警惕性极高,稍发现环境有点异常,便闻风而逃。但是骆马又充满好奇心,对新鲜物件常常左顾右盼,因此常常遭到猎人枪击。骆马不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遇上新奇现象,仍旧不肯躲避,以致屡遭暗算。

骆马同伴之间通常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但为了争夺地盘,两头雄性骆马之间,也会发生短兵相接的激战。骆马格斗自成风格,不与其他野兽相同。它们各自拉开架势,先是互相怒目而对,然后一齐迈步向前,步步逼近。当双方身躯即将接触时,又不约而同地停下,然后突然向前冲击,似乎有位导演在幕后指挥它们一样。双方抬起前腿,向对方前胸猛踢。“呼”的一声,双方都被撞得摇摇晃晃。这是第一个回合。第二个回合是用尖锐的牙齿互相撕咬。你咬我的脑袋,我咬你的脖子,谁也不肯退却。一直搏战到双方筋疲力尽、遍体鳞伤,直到处于劣势的一方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落荒而逃,这场激战才算结束。

骆马喜欢内战,战争的起因总是为了保卫或侵略食草的领地。但与其他野兽的争斗并不多见,因为骆马栖息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别的动物没有交往。因为骆马皮很名贵,当地猎人为了发财,大批捕获骆马。在南美洲已有数十万头野骆马被猎人捕杀,使它遭受到灭顶之灾。

贪婪的鼯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