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4552600000093

第93章 清顺治皇太后庄妃风云变幻中显智慧(2)

与多尔衮相比似乎略逊一筹的豪格,眼珠子只是看着多尔衮,见多尔衮当不了皇帝了,心境立刻完全放松,把个“辅政”这么重要的职务也忽略了,自己没有争取,手下更是心灰意冷,全糊涂了。

这样,六岁的福临真是“福从天上降临”,还是懵懂孩童的他竟然要当皇帝了。这次贵族会议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干预下,在豪格和多尔衮的“相让”下,避免了内部械斗,避免了满清的分裂。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之间必定发生战争,清朝的历史必定要改写了。那样的话,我们不敢断定满清能否进关占领中原,但至少会晚上很多年。

(2)皇太后卧薪尝胆、煞费苦心

六岁的福临能成为继承人,是庄妃的胜利,是庄妃智慧和审时度势的结果。从此,满清的贵族们对庄妃另眼看待,觉得这个女流之辈非同小可。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正式继承皇太极的皇帝位,是为清世祖,尊皇太极正宫皇后哲哲和自己三十一岁的生母布木布泰为皇太后,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并改元“顺治”。

颇具政治头脑、世称庄妃的布木布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福临即位之初,她谨慎小心,不让任何人抓住自己的把柄。但是她知道,作为一个六岁孩子的母亲,她不可能不对孩子有影响。

顺治当了十八年皇帝,前八年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尽管庄妃在很多时刻都给他出主意,实际上辅佐着他,但是他对多尔衮还是有心理障碍的。多尔衮死后,虽然形式上是顺治亲政,但每每到了关键时刻,庄妃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干预朝廷重大决策。毕竟顺治当时才虚岁十四岁,还是个孩子。

事实上,不管在多尔衮活着还是死去的日子里,庄妃对顺治的影响都可以用“无时不在”来形容。庄妃比较聪明的是,在小事方面她基本不干预,而在重大事情上,她则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

史书记载,顺治八年时,多尔衮去世,顺治追罚了多尔衮的罪。庄妃看顺治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图一时痛快,而不太注重从国家大局方面考虑问题,马上用书面的形式,对顺治提出要求。

庄妃写道:“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国者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奸,用人必出于卓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机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顺治看到后似有顿悟,称其为“作君之则”,并且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许多问题,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过有人认为,顺治对朝政的贡献前期主要是多尔衮辅佐的,后期主要是她的母亲庄妃辅佐的。这的确有道理。

顺治本是一个性情中人,后面还要提到。但是在朝政方面,顺治也是积极主张改革的。

庄妃在多尔衮死后,发现了一些重大问题,并且着手开始改革。

比如满汉人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清朝初期,满人对汉人从根本上说是不信任的。这种不信任,在统治东北等弹丸之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影响,但要想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就不行了。

再比如,多尔衮辅政的时候,主要采取镇压手段,这在政权之初可以,时间长了负面影响也就显现出来了。

因此庄妃认为,必须采取措施笼络汉人,尤其是那些有影响的汉人。汉人平西王吴三桂曾经当过明朝的官,投靠清朝后被外放到西南,他的周围一直聚着一些汉官,经常谈论清朝政府的错与对。庄妃非常明白吴三桂在汉人中的重要影响,因此她对吴三桂倍加笼络,亲自提议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和硕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庄妃还打破清朝惯例,把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赐白金万,岁俸视郡王”。

应当说,这些笼络措施发挥了很好的功效,前明朝官吏们非常感激,反过来为清朝效力,尤其是在扑灭南明小朝廷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逢灾年,庄妃都要敦促顺治赈济灾民,以赢得人心。

1659年,也就是顺治十六年,著名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兵连克数个重镇,直捣南京。盘踞在北京的清朝王室非常震惊,二十二岁的顺治一度认为,应当将朝廷后撤到关外,被老谋深算的庄妃严令制止。作为皇太后,她不能坐视江山在自己的儿子手中丢失,于是她特别严厉地下命令,不允许顺治后退。患得患失的顺治要亲自率兵出征,也被庄妃制止,于是顺治留守北京指挥平叛。

有些人读清史的时候,很关心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庄妃是否下嫁多尔衮,一个是顺治悲壮的个人生活问题。

有关庄妃是否下嫁多尔衮的问题,由于没有确凿的史料而众说纷纭。现在,有更多的人宁愿相信野史的记载,相信庄妃下嫁了多尔衮。

非常多的史学家认为,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出入内宫,和太后的接触很多,多尔衮当时三十三岁,当属英雄才俊;庄妃当时三十一岁,年轻漂亮而且守寡。为了儿子的帝位,也为了能控制住多尔衮,庄妃按照满族“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于1645年下嫁多尔衮。但是也有一些史学家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庄妃为了儿子的帝位,主动修好与多尔衮的关系是肯定的,但“太后下嫁”这么大的事情,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这不能认为是“躲丑”,因为很多后妃再嫁,《清史稿》从来没有回避,既然满族有“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又何必“躲丑”呢?

顺治悲壮的个人生活问题,同样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前文说过,顺治的母亲庄妃对顺治的登基和统治天下,的确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在顺治的个人生活方面,庄妃也进行了很多干预,一度使顺治和庄妃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顶点。

顺治先后有两位皇后、十四个具有名位的嫔妃。第一位皇后是顺治十一岁时,由多尔衮派亲王阿济格到蒙古为顺治选聘的。当时满蒙联姻是政坛上的一件大事,只有联姻北方才会安定,皇太极有封号的后妃,几乎全是蒙古博尔济吉氏的女子。

多尔衮为顺治选的新娘,是庄妃皇太后哥哥吴克善的女儿,庄妃当然十分赞成。顺治八年(1651)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册立大典。然而,婚后,顺治并不喜欢皇后博尔济吉氏,长期不临幸她,皇后博尔济吉氏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顺治反感多尔衮的参与而使博尔济吉无辜受到了冷落。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立即将博尔济吉氏废黜。庄妃起初是反对的,但是后来还是默许了儿子的选择。

顺治十一年(1654),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两个女儿被接进宫中,一个月后,姐姐博尔济吉氏被册封为皇后,即孝惠章皇后。妹妹博尔济吉氏封为淑惠妃。孝惠章皇后十分淳朴,没有什么特长,也不会笼络顺治,一段时间后顺治对她也看不上眼了。作为母亲,庄妃也没有办法,认为顺治“瞎胡闹”。俗话说:儿大不由娘。

当时,包括庄妃在内的人都认为顺治不好侍侯,所以对皇后的要求太高。实际上,顺治并不是这样,从后来他与董鄂氏的感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有血有肉并且懂得感情的人。

董鄂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十五岁那年应选秀女,因长得漂亮、知书达礼,被顺治同父异母弟弟襄亲王看中,成为襄亲王的妃子。

当时的贵族命妇要轮流到皇宫侍侯皇帝的后妃,这样董鄂氏就有机会接触到顺治,两人彼此萌生出感情。襄亲王知道后,大骂董鄂氏不操守妇道,顺治听说后,竟打了襄亲王一记耳光。

后来,襄亲王因为咽不下这口气,怨愤而死。顺治便将董鄂氏收到后宫,先立为贤妃。又于顺治十三年(1656)底,正式册立董鄂氏为贵妃,并照册立皇后的仪式颁诏天下。次年十月,董鄂氏生下皇子,顺治称其为“朕第一子”。

庄妃皇太后与顺治在选择皇后的问题上矛盾很深。顺治宠爱董鄂氏,庄妃却非常反感董鄂氏。冬季来临后,庄妃得病,宫中后妃轮流到南苑伺候她,刚生过孩子、身体很虚的董鄂氏也不能幸免。她不得不冒着严寒赶二十里路,朝夕伺候庄妃,身体很快就垮了。更令董鄂氏大受打击的是,皇子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夭折了。这种打击使得董鄂妃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就香消玉殒了。

董鄂氏的死对顺治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从此,顺治无心朝政,甚至想出家当和尚,多次受到庄妃的痛斥和规劝。不过,庄妃不知道她的儿子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有多深。在庄妃的心中,皇帝最大的事情就是把天下治理好。看着这个重性情的儿子,庄妃深感顺治没有出息,不可能成就大事,她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董鄂氏死后,哀莫大于心死的顺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驾崩,时年才二十四岁。虽然庄妃和儿子顺治有一些矛盾,但现在儿子先于她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的痛苦无法比拟。

(3)太皇太后抓大放小,颐养天年

庄妃送走了丈夫皇太极,自己的儿子又去世了。国家再次面临无君的局面,她不得不为大清选择皇帝。

人们普遍认为,庄妃对清朝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她敢于打破世俗。满清的第一位皇帝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福临都是通过满族贵族会议选出的。照理,顺治死后,仍然应当尊重这个习俗,但是庄妃没有这样做。她紧紧地抓住朝权,将选择嗣君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并且根据一个外国人、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最终选择了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1661年,顺治帝得天花确诊不治后,他马上召学士麻勒吉、王熙到养心殿撰写遗诏,安排后事。正月初七子夜,顺治死,他的遗诏大白天下。

不出庄妃所料,玄烨被立为继承人。庄妃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玄烨被立为继承人,与天花有关。

顺治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早已夭折,剩下的也都年岁幼小。最大的是次子福全,时年九岁。三子玄烨时年八岁。

实际上,顺治帝最初考虑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的一位兄弟,但是庄妃皇太后和诸亲王极力反对,认为顺治有儿子,应当从他的儿子中选出皇帝。但是选择谁,又是一番争论。

当时,很受顺治帝信任,并被其称为“玛法”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汤若望认为,既然天花当时是不治之症,那么就应当选择已经出过天花的玄烨为继承人,因为玄烨对天花已经有了终身免疫力,可以免除中途夭折。

而福全当时还没有出过天花,自然没有免疫力,必须时时小心这种可怕病症的侵袭,难免会出现顺治一样的悲剧。汤若望首先说服了庄妃,后来他和庄妃又说服了病危的顺治。顺治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最终在遗诏中立嘱。

玄烨在位六十一年,事实证明,汤若望、庄妃和顺治的选择是正确的。

选择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实际上也是庄妃的主意。因为她深受当年多尔衮辅政之苦,所以她决定不再用皇亲宗室来辅政,而是从前朝大臣中选定。

八岁的康熙即位后,安徽的秀才周南跑到京城,建议由庄妃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朝廷中也有一些人持这种意见,但遭到庄妃的坚决反对。她说:“你们要报皇帝之恩,同心协力辅佐幼主,名垂万世。如果你们能这样,我就放心了。”实际上,这是庄妃的聪明,她知道,如果她垂帘听政,不但打破了满清的家法,同时各方矛盾也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她甚至会成为千古罪人。所以,她不要这个名头,一样可以发挥她的重要作用。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自然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康熙即位后的六年中,朝廷大事一直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庄妃则给人一种颐养天年的印象。实际上,她怎么能把大清交给这个不到十岁的孙子呢?尽管小事,由康熙和四大臣商量,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庄妃是毫不让步的,她不但主动介入,而且所提建议也是需要他们无条件执行的。

六年后,康熙已经十四岁了,到了当年顺治亲政的年龄了,四大臣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索尼去世,苏克萨哈和鳌拜矛盾冲突日益加剧,鳌拜越发桀骜不驯。于是,庄妃决定让康熙亲政。

果然,康熙亲政后,鳌拜不甘心权力的丧失,他无视康熙这个皇帝的存在,经常在朝廷议事时训斥康熙。庄妃感到如此下去,鳌拜大有掠夺皇权的意思,甚至有夺取皇位的非分之想。

为了清除鳌拜,庄妃精心组织和导演了一场戏,那就是让少年皇帝康熙“以练摔跤名义除掉鳌拜”的故事,这场戏的真正导演是康熙的祖母庄妃。

鳌拜及其死党被清除后,康熙才真正亲政,庄妃的心才逐渐放了下来。但是,在朝廷大事上,庄妃仍然义不容辞,全力辅佐康熙。

康熙每临大事必先问庄妃,然后再宣布。康熙每次上朝前或下朝后,都要向庄妃问安,实际上也有“汇报工作”的意思。

让庄妃欣慰的是,康熙没有像顺治那样不听庄妃的话,他不仅在政治方面依靠庄妃,而且在生活上对庄妃也是关心倍至。康熙曾命令翰林院,在有关书籍中详细记载庄妃的功绩。

清康熙十二年(1673)前后,“三藩”叛乱平定后,众大臣要求给康熙上帝尊号,以颂扬康熙的历史功绩,而康熙则认为应当给庄妃上尊号。

此时,已经年届七旬的庄妃非常清醒,她仍然表示不接受。可是,孝顺的康熙没有答应,硬是让庄妃接受了。

1687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已经三十四岁了,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庄妃终于病倒,卧床不起。康熙罢朝,连续十多天一直在庄妃身边侍侯她。庄妃心满意足,这位一生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的女子,安静地离开了她曾经辅佐过两朝皇帝的这个世界。谥号孝庄文皇后。庄妃布木布泰为清朝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清朝的兴国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