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4552600000048

第48章 北宋高氏听政揽政,成“女中尧舜”(1)

高太后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因为亲历了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所以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听政后,她一手包揽政务,使哲宗倍受冷落,形同影子。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实际上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

(1)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

哲宗赵煦的原名是赵傭,他是神宗赵顼的第六个儿子,哲宗的母亲是朱德妃。哲宗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长子。只因为他的父皇神宗驾崩的时候,他的五个哥哥都已经早早夭亡,剩下的皇子中,数他年纪最大,因此有机会登上了皇帝宝座。

元丰八年(1085)二月,宋神宗赵顼的病情日渐严重,无法处理朝政。当时,他的皇子中,年龄最大的是延安郡王赵傭,也不过才十岁,而神宗的两个同胞弟弟雍王和曹王却都正值壮年。宋朝本就有“太祖太宗故事”,加上这两个亲王无论声望、地位还是出身,都有足够的资本做皇帝。因此,不仅此二王在觊觎皇位,就边大臣们也有这份心思。

当时的重臣蔡确和邢恕就想拥有立二王之一为帝,他们以赏花为名,将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邀请到自己的府里。在酒过三巡之后,邢恕说道:“皇帝的病情已非人力可行,而延安郡王尚且年幼,不足以担朝纲。幸而,雍王和曹王都是贤明有德之人,足以成为皇位继承人……”

还没有等他们说完,高公绘就吓得面如土色,他说:“邢大人这是想害我们灭族啊!”然后急忙与高公纪一起“逃”离邢府。

蔡确和邢恕见没办法实现阴谋,便决定拥立赵傭为帝,先占上“拥戴”之功,并趁机除掉与他们有矛盾的大臣王珪。

后来,蔡确趁着与王珪一起去看望神宗的机会,试探王珪对立储之事的看法,暗中却指使杀手埋伏,只要王珪说出要拥立别人,就立即将他杀死。

王珪一向胆小,很少说出自己的主见,这一次却很有主张地回答:“皇上有子。”这自然是指要立赵傭。

蔡确一听,也无话可说,随后就大肆宣扬,说是自己提议要拥有延安郡王,有策立之功,还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赵傭的打算。他当时只图眼前,却没想到这些话后来给他招惹了大祸。

这一阶段,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也没闲着。他们经常去皇宫以探病为由打探立储的消息。病榻上的神宗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但对此却只能“怒目视之”。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竟然请求留在皇帝身边侍疾。

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不良,为了预防不测,便命人关闭了宫门,不许二王再进出神宗的寝宫,摆明了要他们死了这个心。高太后还暗中让人赶制了一件孩童穿的黄袍,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加快了立赵傭为储的步伐。同时,宰相王珪也奏请神宗立延安郡王赵傭为皇储,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病榻上的神宗同意了。

这天,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便当众夸赞皇子赵傭性格稳重,聪明伶俐,难得的是颇有孝心。从神宗生病,他就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说着,还命人将赵傭所抄佛经拿出来,给大臣们传看。

大臣们一见,自然纷纷赞扬,说是“国之幸也”。高太后一见时机到了,就叫人抱出赵傭,并宣读了“神宗立赵傭为皇太子、赐名赵煦”的诏书。从此,皇储之争总算告一段落。

没几天,神宗驾崩,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尊高太后为太皇太后。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垂帘听政。

皇太后高氏出身尊贵,她的曾祖父高琼是宋初名将,母亲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小时候,高氏与英宗赵曙都住在皇宫,曹皇后待高氏如同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个孩子主持了婚礼,一时间,“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传为美谈。高氏在宫中地位的高贵,也就可想而知。

登极时,哲宗赵煦年仅十岁。高太皇太后一再表示她是好静的人,不喜欢垂帘听政,但又以哲宗年幼为名,包揽了全部政务,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坐在朝堂像个影子一样没人理睬。

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她的座位与哲宗的御座是相对摆放的。大臣们来向太皇太后奏事,要面对太皇太后,自然就后背朝着哲宗。以致于哲宗亲政后,在提及垂帘时感叹地说,他当时,只能看大臣们的后背和屁股。

转眼间,哲宗十七岁了,到了该亲政的年纪。高太皇太后和大臣们却只字不提还政的事,太皇太后更是积极把握朝政。有事情时,大臣也一定要先奏请太皇太后的示下,却对哲宗不闻不问。哲宗对此非常恼恨。

太皇太后和大臣虽然不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却对哲宗的教育非常上心。高太皇太后任命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侍读大臣,以期把哲宗教育得能够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高太皇太后还要求哲宗学习仁宗,因为仁宗创下了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那种清平盛世。同时告诫哲宗不可以学习神宗,因为太后对神宗的锐意创意深恶痛绝!

在哲宗的生活起居上,高太皇太后的管教也非常严格。为了不使哲宗沉湎女色,服侍他的宫人都已经年长色衰。晚上,哲宗必须在太皇太后榻前的阁楼中休息,从而限制了他的自由。

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竟有宫中寻找奶娘的消息在民间流传。这个消息让朝臣们都大为惊讶。当时,哲宗是十四岁,难道开始沉溺声色了吗?大臣刘安世上疏太皇太后,规劝哲宗宜自重。大臣范祖禹则言辞激烈地直接上疏给了高太皇太后。

高太皇太后对他们解释说,宫中找奶娘,是为了照顾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把这件事算是遮掩过去了。但随后,高太皇太后就把侍奉哲宗的宫女都叫去严加审问。宫女们回来时个个眼睛红肿,面色苍白,把哲宗吓得心慌意乱。后来才知道是刘、范两位大臣在太皇太后那里打了“小报告”,而他还被蒙在鼓里。

哲宗感到莫名的窒息,小小的心里充满了逆反的想法。

让哲宗更恨高太皇太后的一件事,是高太皇太后对待哲宗的生母朱德妃过于苛刻。或许是她怕皇帝母子联手会对自己不利吧。

哲宗的生母朱氏德妃出身卑贱,从小生父就去世,母亲改嫁后,继父不喜这个朱氏小“拖油瓶”,母亲便把她寄养在亲戚家。入宫后,朱氏不过是神宗的侍女,即使先后生了两个皇子,一个皇女,也没有改变什么,直到元丰七年才被封为德妃。

朱德妃天性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的皇后向氏始终恭敬谦忍。

元丰八年十一月,朱德妃护送神宗的梓宫前往永裕陵。路过永安时,河南知府韩绛已恭候迎接。朱德妃跟随在梓宫后面,韩绛行礼时,便也受了礼。

没想到,这件事传到高太皇太后耳朵里后,竟然引起高太皇太后的震怒。她大骂说:“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有什么资格受他的大礼呢?”朱德妃吓得泪流不止,只能磕头谢罪。

封建王朝向来母以子贵。但哲宗即位后,朱德妃却只被尊为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高太后才允许朱太妃使用跟向太后同样级别的舆盖、仪卫和服冠。

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朱德妃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高太皇太后和元祐大臣们所做的一切,给哲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哲宗小时候非常聪明,八九岁时便能背诵《论语》,还能写一笔漂亮字。神宗很喜爱这个早慧的儿子。元丰七年三月,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九岁的哲宗赵傭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受到了父亲的夸赞。

哲宗即位之初,辽朝派使者来吊唁神宗。宰相蔡确想到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这个奇装异服的“外国人”,便反复给哲宗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哲宗默默地听着,待蔡确唠叨够了,忽然一本正经地问:“辽国使者是人吗?”

蔡确一愣,回答说:“当然是人哪,是夷狄人。”

哲宗便不屑地说:“既是人,为什么会怕他?”蔡确不知如何做答,惶恐地退下了。

哲宗虽然年幼,但少年老成。面对将自己视为傀儡和影子的高太皇太后以及元祐大臣,他有自己的反抗方式。

通常,大臣们表面上是向哲宗和高太皇太后奏报,但实际上只听高太皇太后的意见。所以哲宗一直沉默。有一次,高太后不知怎么突然训斥起哲宗来,怪他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哲宗冷静地回答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高太皇太后听了,默默无言。

哲宗很爱用一张旧桌子。高太皇太后认为这桌子太旧,便让人换了张新的。但哲宗马上又让人搬了回来。高太皇太后问他为什么不用新的。哲宗回答说:“这是爹爹用过的。”

高太皇太后又惊又怕,知道哲宗长大后必会对自己不利。由此便把权力抓得更紧了。

哲宗亲政后,努力从高太皇太后的阴影中走出来,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在二十五岁时英年早逝。

(2)“女中尧舜”与身后事

高氏一生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她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端盲目,甚至顽固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