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出身微贱,善于谋略,与太子默默相恋十五载,才得以成正果。虽然不能生育,却也通过计谋,借别人之腹“生”了儿子,当了皇太后,并且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曾经垂帘听政十年,号令严明,恩威并施,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在她听政期间,亦有陷害忠良的事端发生。她甚至有过学武则天当女皇的想法,但未及成熟,便偃旗息鼓。
(1)十五载才正身实属不易
宋真宗的结发妻子,是战功赫赫的大将潘美的女儿,在真宗即位前已经去世了。宋真宗即位后,立郭氏为皇后,不久也去世了。皇后的位子空缺了几年后,从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的刘娥当了皇后。
有关刘娥出身微贱的说法由来已久,实际上,刘娥的家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微贱。她的父亲刘通是四川地区的人,在宋朝初期执掌禁军,因为军功卓著,升迁虎捷都指挥使,算是军队中的“中层干部”,并且还领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刘娥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的父亲刘通在战事结束返程的途中,不幸染上疾病,很快死了,母亲只好带着刘娥回到娘家居住,从此刘家家境衰落。
刘通的妻子龚氏自死了丈夫之后非常悲伤,不久也死去,孤苦伶仃的刘娥只能由年迈的外公、外婆来抚养。
不幸的刘娥长到十多岁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相继去世。她只好跟着表哥龚美相依为命。刘娥自小对地方戏感兴趣,尤其是对击鼓非常精通,击打时颇有节奏和韵味,时常为邻居表演,很受欢迎。
龚美是个银匠,年幼的刘娥非常崇拜他,几年后,刘娥便嫁给了龚美当老婆。银匠是要靠出乡找活计的,于是刘娥开始随他走南闯北。
话说他们来到了京师,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银坊。龚美打造,刘娥看店铺,夫妻店生意还算过得去。为了招揽生意,引起过路人的关注,刘娥便拿出了她的小鼓,有节奏的击打。由于她人长得漂亮,生性活泼,又击打小鼓,所以过路人经常围观,一些穷极无聊的富家子弟更是时常光顾银店,逗个乐子,甚至找一点可有可无的银活来重新打制,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刘娥,说话解闷。刘娥的促销手段倒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她长得如花似玉,在京城的芳名传得还很远,因而,有皇宫里的人也来过刘娥的银店。
有一天,刘娥正静静地坐在龚美旁边看他干活儿,猛然间抬头,看到一名男子正微笑着盯着她看。她心里颤了一下,问道:“客人是要锻造银器吗?”
听到刘娥说话,那名男子似乎才缓过神来,勉强又大方地回答:“不是!”
“那您是要整兑银元吗?”刘娥问。
“也不是!”那人回答。
聪明的刘娥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脸上掠过一抹红晕,看了一眼听着他们对话的龚美,再次问道:“那么客人有什么事情?本店只干一些银器的活计……”
来人显示出不凡的气度:“孤家是特意来听你打小鼓的,不知可不可以?”
刘娥和龚美几乎听呆了,一方面奇怪来人那火辣辣的目光,另一方面为来人称自己“孤家”而感到震惊。因为在宋代,只有皇帝、王爷才可以这样称呼啊!莫非他是……
正当刘娥思考之际,来人的侍从高声喊起来:“见了王爷还不下跪,你有几颗脑袋?”
来人挥了挥右手,侍从压低了声音,语气也变得和蔼,指着来人说:“这是襄王爷,我们是襄王府的,襄王府总该知道了吧?”
这是明知故问。在汴梁,谁人不知道襄王爷呢?
当年太宗皇帝叫一个道士为他的几个儿子看相,几个皇子从道士面前走过,道士都没说话,当时襄王爷正在睡觉,所以道士没有看到。道士正准备走时,襄王爷的几个随从正过来,道士马上问,“这几位是哪个王爷的随从?”
太宗回答了他,道士立即向太宗贺喜,说皇上的这个儿子有天命。
太宗用责怪的口吻道:“你没有看到王爷,怎么知道他有天命啊?”
道士仍然从容不迫:“单看这位王爷身边的几位随从,就知道了啊!这几位随从以后都是要出将入相的!能让他们全都出将入相的,一定是他们的主人了,所以这位王爷是大富大贵有天命的人。”
道士走后,太宗陷入了沉思。本来,他内心里并不看好襄王爷,所以见他在睡觉也没有叫醒他。可道士看了几位皇子,都没有什么反应,偏说这个没露面的襄王爷大富大贵。这便令太宗深思了。
实话说,太宗是非常相信道士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请道士来皇宫看相,可这道士说得不和他的口味,这是令他比较痛苦的,为此,他几天都闷闷不乐,始终在思考在这件事。
最终,太宗相信了道士所言,对襄王爷的态度也起了变化。再之后,他开始特别刻意地培养襄王爷。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皇上请道士的事情传遍了宫内外。朝臣们对襄王爷越来越恭敬,越来越看好。百姓们在襄王爷出行时也多有议论。龚美和刘娥当然也听到过,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今天襄王爷竟特地到银器作坊来看一个有夫之妇打小鼓,这实在令人奇怪。
作为男人,龚美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什么,但作为一个小银匠,他似乎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别人手里。他知道,这个襄王爷也许看上了他的妻子刘娥。如果是这样,他将面临男子最悲壮的命运。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如果襄王爷不是想要他的女人,而是像他说的那样只是看看刘娥打鼓,那样襄王爷很可能成为自己的靠山,那他的生活很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现在,他只有期盼聪明的刘娥能够既让襄王爷高兴,又不使自己失去她。
在短暂的惊慌后,刘娥已经恢复了足以让男人迷恋的常态。她听说这位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襄王爷,这才敢偷偷地端详他:年轻、英俊,而且还是那么欣赏自己,特意来看自己打鼓……她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快乐。她拿定主意,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了看家本领,把个小鼓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襄王爷听得如痴如醉。
表演完了,刘娥等待发落。襄王爷沉浸在鼓声里。龚美不知会发生什么。
襄王爷转身和侍从交代了几句。侍从驱散人群,小声对刘娥说:“王府上还有人想听你的鼓,襄王爷请你进府。”
见刘娥、龚美没有激烈的反应,侍从又说:“这是好事儿,走吧。”
刘娥回过头来,望着龚美。龚美的表情逐渐痛苦起来,他知道,此番刘娥进府,说不定就回不来了。作为一个小银匠,他无力和襄王爷斗,但刘娥毕竟是自己的老婆啊,龚美张开嘴,刚说了一个字“你……”便被刘娥打断。
刘娥说:“我去去就来,你不必惊慌,我忘不了你……”
襄王爷的侍从推了刘娥一把,转身拿出一些钱给了龚美,龚美知道这钱的意思,坚决不肯收,侍从狠狠地把钱放在桌上,转身走了。
刘娥随襄王爷赵恒进了府,虽然她的心中不免忐忑,但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相反,脸上洋溢出非常兴奋的样子,目光中充满了自信。她大方的仪表让襄王爷看在眼里。王爷知道,这个女人虽然位卑,但有大家风范,很适宜在大户人家生活。
赵恒实际上已经急不可待,回到襄王府后,在侍从的安排下,在偏僻的房间里与刘娥进行了男女之事。
赵恒虽然知道刘娥是小银匠的媳妇,但仍然非常喜欢她,甚至觉得她比那些明媒正娶的大家闺秀更有味道,于是决定把刘娥留在府里。
刘娥并没有反对,她只是问:“我怎么办?我怎么办?”
赵恒自然安慰她:“我是真的喜欢你,你呢?”刘娥娇羞的媚光射在赵恒脸上。赵恒明白,于是说:“你安心住下吧,我会给你名分的。过几天我让人给银匠送钱去……”
襄王爷见过的女人不少了,他从来没有像喜欢刘娥这样喜欢过一个女子。实际上,刘娥也有同感。
日复一日,人们发现好动的襄王爷成天呆在家里了。人们知道,他放不下刘娥。父亲太宗的召唤赵恒是不敢不去的。太宗发现了赵恒面色消瘦、精神萎靡,便召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进殿,要问清儿子的情况。
秦国夫人自然不敢隐瞒太宗,把情况照实说了。太宗大怒,立即将赵恒唤进宫来,训斥一番,责令他将刘娥送出府去。
赵恒不得不表示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实际上他心里并不高兴。
赵恒不得不将刘娥送走,但是他在三思,他真的喜欢刘娥,而他的父亲不管这些,太宗只知道门当户对。赵恒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刘娥秘密送到可靠的好友张耆家中,以后寻机会再置一套房子给刘娥,这样可以不断情分。他还派人送钱给龚美。
可是,两位当事人赵恒、刘娥,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十五年。这十五年里,赵恒由皇子被封为太子,并且在宫中树立了一些威信。他还娶了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刘娥的感情。
美中不足的是,刘娥始终没有怀孕。她不知道她的归宿在哪里。在太子面前,她除了感情的付出外,似乎完全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房子有了,丫鬟有了,侍从有了,卫士也有了,她不用再为衣食发愁,可她只能得到太子赵恒的一句“我会对得起你的”的承诺。她从来没有怀疑赵恒真心喜欢她,因为对于太子来说,十五年似乎太长了一些。如果赵恒不喜欢一个女子,半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了!所以,她只有等待,等待太宗驾崩,等待她的命运出现转机……然而,这个聪明的女子没有让等待的时间虚度,而是开始了勤奋的学习!
(2)当了“母亲”,当了皇后
宋真宗本名赵恒,初名德昌,还叫过元侃。开宝元年(968)年出生。传说赵恒的母亲梦到用太阳落到身上,她用衣裙接住了。然后就有了身孕。十二月二日,在开封府生下了赵恒。生产的时间红光满屋。赵恒生下来后,左脚的指纹成一个“天”字。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不过是一个神话,无非是给这位日后的皇帝抹上一点儿神秘的色彩罢了。
赵恒非常聪明,深得太祖、太宗的喜爱。七岁的时候就能够诵读经书。他胸怀大志,显示出超人的气质。
传说,有一次,赵恒随太祖赵匡胤来到万岁殿,他顽皮地坐在了太祖的御座上玩耍。太祖逗他:“这可是皇帝的宝座,孩儿你愿意做皇帝吗?”
年幼的赵恒竟然回答:“天命有此,孩儿亦不推辞。”这一句话使太祖大为惊讶。
又过了几年,太宗当政,让赵恒练习草书。赵恒却说:“草书的构造尽管飘逸,但是孩儿听说,学习它需要一定时日;而王者的事业,功侔日月,我害怕耽误正事,所以不愿意练习。”这一番话让太宗目瞪口呆。
太平兴国八年(983),赵恒被封为韩王,改名元休。雍熙三年(986),被赐名元侃,改封襄王。前文说的襄王爷,自然就是这个时候的赵恒了。
这时,宋朝的政治出现一点波折,北方的辽国、西边的西夏国时常骚扰宋朝边境,而国内又发生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太宗年事已高,这些事情处理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大臣上书要求立太子,太宗以种种理由搪塞。
醇化二年(991),宋沆、冯拯等五人联名上疏再次请立皇太子,惹得太宗大发脾气,将这五人一一贬职,从此朝廷再没有大臣敢提立太子的事情了。
其实,宋太宗并不是反对立太子,只是在人选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太宗一共有九个儿子。大儿子赵元佐非常聪明,但是由于叔叔赵廷美被贬一事受了刺激,精神失常,纵火烧了东宫,因此被废为庶人,幽禁南宫。这件事情闹得太宗非常郁闷。
二儿子赵元僖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姿貌雄毅,也深得太宗喜爱,被封为广平郡王,后来又被改封为陈王。在哥哥元佐染病被禁之后,他受到太宗的器重,被任命为开封尹兼侍中,进封许王,加官中书令。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不幸的是,他在公元992年病死,年仅二十七岁。
公元994年,太宗最终下定决心,立赵元侃,也就是赵恒为开封尹,并晋升为寿王,正式立为太子。有人说太宗这样做,是因为听了道士的话。但无从考证真伪。
赵恒在被封为开封尹之后,表现非常出色。他兢兢业业,秉公办事,几年来,京城平安无事。后来他奉命视察民田,认为农民负担过重,于是实行减负措施,收拢了不少民心。他被封为皇太子之后,京城内外的平民百姓非常高兴,在拜庙的时候夹道欢迎他,称赞他是“真社稷之主”。
公元993年,由太宗赐婚,将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郭氏嫁给太子赵恒,封鲁国夫人,后来又晋升秦国夫人。
至道三年(997)三月,六十岁的太宗驾崩了,赵恒在吕瑞的辅佐下即位,是为真宗。
赵恒没有背弃自己的诺言,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他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的时候,他正式召刘娥进宫,封为美人。此时,他还不敢立即把刘娥立成皇后,不得不按照“顺序”立郭氏为皇后。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赵恒和刘娥的确有段真感情。虽然赵恒还有其他的女人,但自刘娥这个“老相好”进宫后,立即得到他的专宠。
郭氏对人宽厚,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金钱和名利淡泊如水,许多亲戚希望她给办些事情,她基本上都回绝了。
实际上,郭氏嫁给赵恒之初,赵恒已经“金屋藏刘娥”了。自刘娥进宫,赵恒专宠她,把皇后放在了一边,郭氏只是默默地难受。她曾经给赵恒生过三个儿子,前两个都死了。公元1007年,她的第三个儿子、九岁的赵佑也得病死去,郭氏再也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了,不久,忧郁成疾的郭皇后凄然离世。
郭后离世后,宫中关于皇后的候选人有两个。一是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才人,她的父亲是光禄少卿沈继宗。沈氏入宫后没有大小姐的娇纵之气,文静贤淑,也受赵恒喜欢。另一个就是刘娥。朝中的大臣和皇亲国戚一致要求立沈才人,反对让刘娥当皇后。翰林学士李迪甚至公开进谏。
但最终,真宗赵恒三思之后,把皇后的凤冠戴在了刘娥的头上。这一年,刘娥已经四十三岁了。当然,刘娥毕竟是有明显缺点的,因为她不能生育孩子,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大事,“无后为大”嘛!
赵恒曾经有五个儿子,但是都相继夭折了。他已经四十多岁,膝下还没有孩子,刘娥在被封为皇后、对赵恒充满了感激的同时,不得不琢磨着怎样使自己成为母亲。不久,她就想出了个妙着:借腹生子。她让自己的侍女李氏给赵恒侍寝,在李氏终于怀孕后,便对外宣称自己怀孕了。待李氏生下儿子后,她就把这个儿子据为己有——《狸猫换太子》就是后人根据这个事情写出的故事——自己的儿子被抢走,李氏也不敢声张。刘娥给了她一个妃子的名号,也算是给了她一个交代。而有了儿子,则增添了刘娥当皇后的砝码。
实际上,真宗立皇后是动了感情的,因为自当襄王爷后的三十年,刘娥一直默默地陪伴他,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在心里面,真宗对那么多年刘娥没有要求他给地位、名分,充满了感激之情。
刘娥也算是有情有义的人,她和龚美断了以后,认龚美当了哥哥,这当然是得到了赵恒的认可。后来刘娥还说服赵恒,给了龚美一个不大的官职。
(3)干预朝政,真宗认同
刘娥的确是个聪明的人,早在张耆家居住,与赵恒搞“地下工作”的时候,她就开始学习读书认字,丰富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心人”。入宫后,她与赵恒的感情更胜于以往,两人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即使是赵恒出外巡幸,也总是带着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