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4552600000025

第25章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垂帘听政兴社稷(2)

也许是身心操劳过度,王睿在四十八岁时生了重病,冯太后和孝文帝亲自去他府上探望,不停地派侍官和御医去服侍和诊治,但王睿最终还是不治身亡了。

在《魏书》“恩幸传”里有关于王睿的记载。综观王睿的一生,除了因为出卖色相受到大量赏赐,使得国库财物都转移到他的府中这一点多,并没有大的恶行。而且,他还有好的一面。比如:在和尚法秀谋逆案中,他大胆进谏,以忠言使得一千多人免死。他临死,又上疏给太后,提出施政五要略:一慎刑罚;二任贤能;三亲忠信;四远谗佞,五行黜陟。他还算是尽了臣子之义。

王睿死后,冯太后与孝文帝亲自临丧,哀恸不已。后来,王睿的女儿出嫁时,太后特许她使用嫁公主的礼仪和仪仗,当时的百姓看见婚礼的排场,还以为是皇家嫁真正的公主呢。

李冲,字思顺,是陇西人,他的父亲李宝曾获封敦煌公。李冲从小就沉稳俊雅,善长与交往,有很好的声誉。他任内秘书令时,上疏首创三长制,使平民的隐冒问题得到了有效防止。文明太后读了他上的表章后非常欣赏。见到他后更是心生爱念。他从此成为太后的幕内之宾。

很快,李冲就升任中尚令,封为顺阳候,接着又被封为陇西公。冯太后从此私下里送给他无数御物珍宝。好在大魏王朝当时国力雄厚,四方连年进贡。冯太后的私赠行为对于国库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而且,李冲是个器量不凡、学而广博的年轻人。在得到莫大贵宠之时,能够保持谦逊,并且广散家财,把太后赠与的财物都分给了有才能的贫寒之士。所以,他的声誉并未因和冯太后有暧昧而受损,反而更为人称道。

李冲还有一样好处,就是不避前嫌,爱护仇人的儿子,照顾远亲的孤儿。与孝文帝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莫二。魏朝按照旧制,皇帝对王公重臣都直接叫名字,但孝文帝见李冲从不直呼姓名,而叫他“李中书”。可见他很尊重李冲。现在看来这是小事一桩,但在封建王朝这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

冯太后死后,李冲负责议定礼仪律令,以及润色修饰诏书挽辞等,他尽心竭力,做得没有一点问题。连当时的旧臣宗亲都很敬服。

孝文帝真正掌权后,曾组织了几次南伐,还曾迁都洛阳,李冲都善言劝谏,多方考虑,为朝廷殚精竭虑。他还设计了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庙、圆丘以及洛阳新都。据史书记载,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且理文薄,兼营匠制,几案盈积,终不劳厌也”。他病死时才四十九岁,孝文帝亲自为他举哀,嚎啕大哭,伤心得不能自已。

做为冯太后的“男宠”,王睿和李冲两人始终都对皇室忠心不二,而且还是治国能臣,比起吕后身边的审食其,武后身边的张易之兄弟、和尚面首强了百倍。可见冯太后确有过人之处!史书中对冯太后的宫闱私事也没有过多渲染,更无刻意指摘。

冯太后对孙子孝文帝一直很慈爱,自从孝文帝一出生她就亲自抚育。然而,在看到少年孝文帝越来越聪明的时候,她因为害怕自己死后,孙子孝文帝会对自己的娘家不利,而要加害他,但最终在李冲等人的劝谏下没有加害,而且还是对孙子孝文帝非常好,将孝文帝培养成了一代明君。

当然,冯太后毕竟妇道有亏,所以很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只要她怀疑臣子或是左右侍奉的人,马上就杀。一直到冯太后去世,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可见冯太后是何等的威严残酷!

承明十四年,冯太后四十九岁时生病而死。孝文帝守在她身边五天五夜滴水不沾,痛不欲生,上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文明太后的哥哥太师冯熙有两个女儿。文明太后先把冯熙的小女儿安排到孝文帝身边,

太和十七年被册封为皇后。后来,这位皇后的异母姐姐也进了宫,被册封为昭仪,开始与妹妹冯皇后争宠。冯皇后并不是一个嫉妒的人,但也时常流露出后悔不该让姐姐进宫的意思。冯昭仪便在孝文帝面前百般让冯皇后的坏话,使冯皇后被废为庶人,罚去寺庙做尼姑,后来又被赐死,史称废皇后冯氏。

冯昭仪因为母亲出身微贱,所以比同父异母的妹妹入宫要略晚。史书记载:“后有姿媚,偏见宠幸。”孝文帝曾经几次南伐,期间,冯皇后不甘寂寞,竟与中官高菩萨通奸(这位大太监不知是什么原因,竟然能和皇后私通)。知听孝文帝在汝南得了重病后,冯皇后更加毫不避讳地与高菩萨通奸。后来被人告发。

孝文帝听说这件事后后,骇愕至极,不敢相信。回到洛阳后,孝文帝把相关当事人分另关押审问。审问冯皇后时,孝文帝只让一个卫士守在旁边,并用棉絮塞住了卫士的耳朵,所以,冯后到底说了什么,成了千古之谜。接着,孝文帝又唤彭城王、北海王入座,说:“她以前是你们的皇嫂,现在是陌路人,不用再回避!”

天性极孝的孝文帝因为感念祖母文明太后的恩德,没有忍心立即废掉冯皇后,只在自己临终时,才赐死冯后。谥为幽皇后。

(4)改革政治,惩治贪官

说文明太后对北魏政权有着杰出的贡献,主要指她能够改革政治,惩治贪官方面。

北魏是鲜卑人的政权。鲜卑族入主中原之后,还带有许多落后的、不能适应统治中原的习俗和制度。

文明太后作为一名汉族女子,对宫中许多陋习是看不惯的。在她没有权力的时候,她懂得忍耐,而一旦手中有了权力,立即就萌发了改革的念头。

毒死献文帝再度执政后,文明太后立即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予以实施。承明元年(公元476年)二月,有官员要求对管理太庙内献文帝神主的执事官赐给爵位。按照惯例,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

可文明太后不这样认为。她说:“以后研究任何事情,都应当依照‘古典正言’,不能够遵循什么先例。”

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竟然没有一名大臣力争。文明太后看到了权力的力量。她知道,搞任何改革如何没有铁腕,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而她在宫廷纵横驰骋多年,目前已经时机成熟了,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革。

当时,北魏几乎各级官吏都截留国家的税收,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不仅截留,还利用权力在征税等方面勒索百姓。因为北魏的官员并不发放工资,他们的经济来源只能靠勒索或“技巧”等手段取得。这是制度上的严重弊病,文明太后非常清楚这一点。

于是,文明太后冯氏主张给官员发放俸禄,以解决他们的生计。同时严格杜绝勒索金钱、截留税收现象!

当然,实施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一些人已经习惯了靠勒索取得金钱,一些百姓也似乎“习惯”了被勒索。文明太后多次指示加强宣传力度,使社会广泛知晓。公元484年,北魏开始实行班禄制时,为了保证政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杀了四十多名贪赃枉法者。

作为皇帝,拓拔宏积极支持和配合奶奶所采取的措施,而且亲自审问一些贪污犯。应当讲,这项制度的改革,为北魏政权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社会效果方面看,也是比较好的。

文明太后还主持和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在当时也是没有先例的。

在北魏时期,豪强对土地的兼并非常严重,以致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给社会的安定埋下了祸根。

北魏只是一个半壁江山的朝廷,耕地本来就少,这种兼并就显得非常危险。国家在征用人的时候征不到,另一方面却有大批人在社会闲散。同时一些豪强或与国家争夺劳动力,或干脆把这批人组织起来,形成了军阀割据的雏形,这对北魏政权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文明太后在稳定了政权后,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她推行均田制,建立三长制以保证均田制的实施。这个时期,配合太后实施这个计划的主要是李冲,他提出了改变“宗主督护”制度,建立“三长制”的具体方案。

“三长制”建立后,国家可以有组织地查清遗漏的户口,扩大编户齐民,顺利推行均田制。文明太后考虑到当时普遍实行的休耕法,有的土地需要两年或三年轮种,因而受田数量相应增加了一倍或两倍。受田的良民到了不能劳动或者死亡时,要把土地交还给国家;如果失去奴婢和牛,也要交还其所受土地。因为奴婢也可以按规定得到一定数量的桑田,这些桑田必须在三年之内种完,如果到期种不完,国家则要索回。对于那些残老少寡,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特殊规定。应当说,文明太后实行的均田制,从历史的长河看,是明显带有积极意义的。

自文明太后临朝听政以来,她一直对皇家宗室子弟严格要求,虽然北魏仍然延续了藩王分封制度,但是在文明太后的督导下,在分封地都建立了学馆,以便促进这些宗室子弟学习文化。

大多数宗室子弟是能够接受文明太后先进的思想理念的。当然也有一些不轨者,这客观上考验了文明太后的心理底线。

汝阴王拓拔天赐和南安惠王拓拔桢,都是文明太后已故丈夫文成皇帝的兄弟,在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时,他们以老资格自居,对太后的话或阳奉阴违,或置若罔闻,仍旧贪赃枉法。

文明太后经过权衡利弊,把他们捉拿归案,要将他们斩首。消息一出,很多大臣及宗亲找到太后说情,都被太后挡了回去。文明太后问他们:我要是赦免了他们,国家推行的法律怎么能够实现?大臣们仍然坚持说,他们是文成皇帝的兄弟,不应当受此罪过,仍旧坚持赦免的意见。文明太后置之不理。

实际上,在退朝后,文明太后的思想斗争是极其激烈的。她知道,在推行改革的问题上,对保守势力不能宽容。但是,涉及到皇亲国戚,问题显然就复杂化了。如果不听大臣们的意见,想必既得罪了宗室成员,又为改革问题增添了阻力,给政权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文明太后决定先采取折衷的办法,然后静观其变。

之后,朝廷由孝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表明了对这个问题的立场。诏书大意是:“二王虽然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但太皇太后(文明太后)念他们是文成皇帝的兄弟,况且南安王又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决定免他们一死,只罢免爵位,关押终身。”这样算是对皇亲国戚们有了交代。

几天后,文明太后突然得到消息:中骑常侍闾文祖在奉太后之命到长安调查时,曾经接受过当事人的贿赂,试图为他们掩盖罪行。

文明太后非常生气。她对朝臣们说:“我一向觉得闾文祖是比较清廉的,所以才派他去了解情况,没想到他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太后命令罢免了闾文祖所有的官职。之后,再遇到这类事情,太后对前去调查的官员就不那么信任了,甚至前后派去好几批,以求得到真实、公平的情况。

文明太后对皇亲国戚的严厉态度,的确震慑了这些人的神经。他们对身边的人也加强了督导。当然,对一般的贪污官吏就更加严厉了。

事隔不久,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和长安镇将陈提等人的贪污行为也暴露了出来。这对文明太后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这些官吏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镇守一方,算是朝廷的重臣。尤其在北魏的时代,搞不好就会发生兵变或者其他问题。

但是,性格倔强的文明太后决心不手软,她秘密派人调查后,再次派人以朝廷命官的名义“明访”,结果了解到的情况一样。

文明太后出手了,下令处决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发配长安镇将陈提。这一措施对诸侯们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对贪污官吏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文明太后还对那些抓贪污犯不利或者敷衍了事的官员进行大换血。她通过孝文帝皇帝诏书的方式,前后撤换了几千名官员。应当说,在惩治贪污腐败问题上,文明太后是坚决而且有办法的。这些措施实施后,北魏政权的基石牢固了,政治面貌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然,惩治腐败是一把双刃剑。文明太后在采取严厉措施惩治贪污官吏的同时,不免对下人态度也过于严厉,很多在她身边服侍她的人,往往大气不敢出,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太后是一个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的人,她不希望她身边的人每天活得胆战心惊。在了解到下人的敬畏之后,她非常注意对下人的态度,往往和颜悦色。这些人对太后感恩不尽。

文明太后是汉族女子,而且在幼年时曾经颠沛流离,亲眼看到百姓生活的凄惨。在她听政的过程中,非常关注百姓的生活。公元487年,北魏大部分地区没有雨水,严重的干旱导致瘟疫的发生,很多百姓或因饥饿、或因得病而死,更多的人不得不流离失所。

从国家稳定的高度说,各种玄机经常会暗藏于大灾大疫之中,社会不安定因素一触即发。文明太后主持救灾工作,制定了赈济灾民的措施,使逃荒的灾民返回家乡,进而加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同时,文明太后从国库中取出大量财宝救灾。为了增强大臣们的执政意识,还号召他们捐赠细软。朝廷对灾荒的态度,深深感动了百姓,巩固了北魏的政权。

公元490年(孝文帝太和十四年),文明太后终于病倒。她自知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对守侯在她身边的孝文帝说道:“我这一生始终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没做过什么亏心事情。我死了也要对得起国家、百姓,我的丧事务必一切从简。”九月,文明太后告别人世,时年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