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45509400000025

第25章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疏导的方针(1)

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坚持疏导的方针,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疏导方针的含义

疏导的方针是以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为出发点,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疏通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以发挥人的社会主义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疏导,本是一种治水的方法。我国神话中传说远古洪水滔天,天上有个哀念受害人民的大神鲧,用盗窃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毫减的土壤一下凡在龙门一带来堙洪水。然而洪水横流直泻,愈加泛滥。天帝恼怒,令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后,其尸三岁不腐,腹生禹。大禹继承父志,研究水势,因势利导,平定了九州之患。这种一个采取堵塞、一个采取疏导而结果截然相反的做法,成为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后人因之而提倡“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其意是,“治水”的人,要引水使它畅通无阻,“管人”的人,要开导群民使他们畅所欲言。

所谓疏通,在广义上包含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意思。就是利用各种言论渠道,让大家能畅所欲言,把各种意见和心里话讲出来,然后集中正确的意见,扬弃不正确的意见。要完成本部门、本单位的任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切实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所谓引导,就是在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的同时,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方向上来,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增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疏通与引导是辩证的统一,是密切相联的完整统一过程。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关键。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就不能正确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意义。

疏导方针的确立,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1.疏导方针符合人的思想发展规律。一个人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人的思想又是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大脑而产生的。花花世界,无所不有,因此人的思想绝对不是完全正确的。要帮助一个人克服错误思想、作风、行为,必须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积极疏导。用堵塞、强制的办法是不能奏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人的世界观问题。列宁曾说,我们不赞成用棍子把人们赶上天堂。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不能靠“刺刀见红”和搞“立竿见影”。

2.疏导方针适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是非的辨别问题,如果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不但没有效力,反而是有害的。1942年,我们党总结教条主义采用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方法,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党内的矛盾和革命队伍内部矛盾问题。“团结——批评——团结”的过程,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疏通、引导的过程。现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在我国已经不存在,而存在的主要的、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现在,一个单位中知识青年占有较大比例,实行疏导方针,更具有现实意义。

3.坚持疏导方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相信与尊重职工群众,才能进行教育、引导。对职工不能“我打你通”、“我压你服”,而应尊重他们当家做主的地位和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进取精神,这就要坚持疏导方针。

疏导方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时期,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不仅需要疏通,而且要进行引导。

二、真诚疏导,金石为开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疏导的方针,威力是巨大的。徐鸣同志在其写的《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书中,讲述了下述一个真实的事例。

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坚持疏导方针,使一个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的青年职工,不仅真正认识了错误,而且成长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这个青年职工,1979年(当时21岁)连续给《光明日报》和《解放日报》寄出了两封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的信,攻击中国共产党“专制独裁”,“领导不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没有人权”,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提出要向四项基本原则“挑战”,等等。最后还表示,他“等待着手铐和脚镣,等待着刺刀和手枪”。厂党组织经过反复讨论,对他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确定了采取疏导教育的方针。终于使他抛弃了错误观点,转变了立场,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1980年上半年他立了三等功,下半年立了二等功,1981年破选为团支部书记,1982年7月被调厂团委工作,198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对他进行疏导教育中,主要抓了三个环节。

1.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对他的家庭情况、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做了调查,摸清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文革”初期,他父亲因为历史问题,被赶到外地去劳动,家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在中学读书时,他加入了共青团,担任过班干部,被评为“三好学生”,“对生活充满着美丽的憧憬”。高中毕业后,积极到郊区农场,立志扎根农村一辈子。可是,现实生活使他大为失望,受到当时社会上右倾思潮的影响,听了一些蛊惑人心的演说,觉得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得到了答案。于是把听来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分析,写出了第一封有严重错误的信。他认为是真理,希望报纸上登出来,可以“一鸣惊人”。不久,党中央重申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认为自己的“创新”受到了打击,于是写出第二封信,谩骂和攻击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厂党组织得出了三点看法。第一,他的信虽有严重错误,但仍属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疏导、教育的方针。第二,他的经历说明,十年动乱使青年一代深受其害,不能简单地把责任都加在青年身上,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治愈创伤。第三,他的经历和思想在一小部分青年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应当剖析这个典型,从中寻求适合八十年代这类青年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于是由一名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几名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干部和工人,集中力量帮助他转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