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4547900000032

第32章 办事的心态(20)

却说《资治通鉴》中“崔光取绢”一文,讲了一个与郑板桥人生态度截然相反者的故事:

北魏建国初期十分强盛,东夷、西域各国每年都向其进贡。北魏又通过特设的交易市场获取了不少南方的货物。到了梁武帝天监年间,国库充盈。胡太后有一次去储藏绢帛的仓库,当场让一百多位同去的王公、妃嫔、公主凭喜好任意拿绢回去。大家都争先恐后,最少的也拿了100匹以上。尚书陈留公李崇与章武王元融则因为扛的绢太重而跌倒在地上,李崇扭伤了腰,元融扭伤了脚。胡太后看了很生气,命令他们不许拿绢,两手空空地出来。而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绢,胡太后奇怪他为何拿得这么少,他回答道:“臣子我只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绢。”

官至尚书令、章武王,算是上层名流了,什么样的场合没见过?什么样的好处没捞过?结果却为了几匹绢帛扭伤了腰和脚,在太后面前颜面尽失,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在不值。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常理,可总有些人面对涉及个人利益得失之事,总少不了要去争,要去斗。殊不知这种做法,总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和难以言状的痛苦。名利尽管得到了,可是人的尊严丧失了,人的廉洁丧失了,人的品位丧失了……这样看来,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那这种“得”的意义何在呢?

人生在世,得与失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总是念念不忘;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祸福相倚。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淡泊一些,豁达一些。

著名古书《淮南子》中,有一个名叫塞翁的人,深知这个道理。

这个塞翁有一匹良马,雄健非常。一鞭扬起,如霹雳弦惊,那马听得飕飕风响,便驰骋往还,百里路程,只需花费很短的工夫。人们都说塞翁家里养着匹神马,实在比大将军的千里马跑得还快。谁知,有一天,这马儿脱缰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塞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事,都尽力劝慰他,塞翁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感觉,黑黑的眼睛直瞅着来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塞翁又说:“焉知非祸?”好马失而复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哪有不恭贺的道理?何况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家有良马,怎么能是灾祸呢?没有料到,有一天,他儿子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于是,又有人来表示惋惜,塞翁又说:“焉知非福?”一年之后,朝廷下令年轻人须应征入伍,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残疾人免于征召,塞翁因此得以父子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塞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失的相对性和得失转化的经常性、不可预料性。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得与失、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的。因此,对于名利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计较了。如果是这样,看破了得与失相互转化的关系,自然会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乐,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尼采也曾说过:“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人,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充满忧虑,而不患得患失的人,他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乐趣,因而他的生命力也强。所以,就让追求闲适豁达的心态成为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它可以使人生充满快乐。

保持仁爱心,塑造平常心

1.敞开心扉爱他人

爱自己,也爱别人,这是追求成功者需要的心态之一。这些良好心态可以巩固和完善我们的优良品格。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应该用健康、快乐、乐观的思想去直面生命,坚信生命中充满阳光雨露。

要让仁爱之心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当关爱之心治愈疾病,为创伤止痛的时候,当我们不再感觉痛苦、郁闷和孤独的时候,我们就真正领悟到博爱的真谛了。

当一个人对别人怀有不友善甚或仇恨的思想时,他的正常工作、生活将会受到影响。人们的各种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的水平。怨愤、嫉妒和仇恨这些毒药会毁灭一切崇高的东西。要记住,我们一定要用博爱的心态去化解敌意,否则,任何事业都无法获得成功。

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心境平和的状态,才能生活得轻松,才会获得快乐和幸福。

2.为他人着想

有的人非常无私,总是为他人着想,他们就像光明使者一样。这类人生来就是快乐的,无论身处的环境怎样,他们总是乐观的,对任何事情都很满意。他们能体味生活的愉悦和美丽。如同蜜蜂从每朵盛开的花朵中采集花粉那样,他们也拥有一种提炼快乐的法术,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灿烂的阳光。所有的大门都向这些人敞开,成功也会向他们招手。

常为他人着想的人是迷人的人。如果在一个失意的日子,你在大街上遇见这样的人,你就会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在英国人们信奉着这样一段话:“真正的绅士是上帝的仆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美德是他的事业,学习是他的娱乐,知足是他的休息,快乐则是他的回报;而所有需要他的人都是他的朋友;热忱是他的牧师,纯洁是他的侍从,节欲是他的厨师,温和是他的管家,好客是他的仆人,节约是他的出纳,仁慈是他的看门人,谨慎是他的搬运工,虔诚则是他家里的女主人,这些人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他服务。这样,他的整个家都是由美德构筑起来的,而他就是这个房子的主人。这样的人必然会将整个世界带上通往天堂的道路。”

仁爱的心使你的人生永不匮乏,从而使你战胜困难,超越竞争者,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3.施予他人就是施予自己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做着一些看似对他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无用的事情。我们也许会嘲笑他们,说他们傻。其实,向别人施予爱心,是终究会因此而得到回报的,所以,施予他人就是施予自己。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是通向快乐和成功的途径。

《向导》杂志曾经刊登过一个登山事故:

有一个人遭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由于风雪过大,装备无法抵挡,以致手脚开始僵硬。他的处境很危险。

后来,他遇到另一个几乎冻死在路边的登山者。他立刻脱下湿手套,跪在那人身旁,按摩他的手脚,直到那人恢复知觉。最后两人合力找到了避难处。

难以料想的是登山者救别人,其实也救了自己。他原本手脚僵硬麻木,但是在替对方按摩的过程中恢复知觉了。

心中不要有嫉妒和仇恨,也不要让它们驻足心灵,否则,我们必定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找到自己心灵的平衡点

有些时候,那些能够发财致富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肯定。而没有富起来的人,就成为人们贬低的对象。但是,发家致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不平衡。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盖了别墅……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倘若你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奋斗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但如果你不择手段,毫无廉耻,丧失道义,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那么就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将陷入彻底的黑暗之中。

有个能干也有实力的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当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能力至少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而且作为一地诸侯,自己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经济上却不如他们,心里深感不平衡。于是开始大肆收受贿赂,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触犯了法律而被判“死缓”。

有一名年轻的教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朋友的富有让他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此后他总在想,自己怎样才能富有?于是,他做着发财的白日梦开始对教书不负责任。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学校对他予以警告,但他不知悔改,每天还是只想着发财。一次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获。其结果不能不说是悲惨的。

不平衡的心理使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首先要学会比较。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经过比较后,心理会获得调适。

不平衡心理源于比较方式不当,源于选择了错误的“参照系”。前文所说的地方官员和教师,他们与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比较,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而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心里又何尝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怎么会觉得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

其次,心地无私,才能保持心态平衡。心理不平衡主要是觉得吃亏的私心在作怪。

心地无私才能活得坦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诱惑,特别是金钱美女,令一些人失去理智,头晕目眩,丢弃了起码的准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倒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这些人缺少的正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够自知、自重、自省。心里多想想别人,就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

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够自知、自重、自省。心里多想想别人,就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

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

放松能减轻压力,带给你安详平和的心境。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被家人、朋友围绕着,耳边充斥着各种让人烦躁的噪音,整日忍受着压力的折磨,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那你就真该好好计划一下,找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彻底让自己放松一次。

曾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当他的事业达到巅峰时,却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于是他特地跑到一家远近闻名的修道院请大师为他指点迷津。

大师对企业家说:

“鱼无法离开水生存,你也无法在世界的束缚中生活;正如鱼儿必须回到水中,你也必须回归安息。”

“难道我一定要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进入深山修炼,才能实现自己心灵的平静?”企业家无奈地问。

“不!你可以继续你的事业,但同时也要回归你的心灵深处。当回到内心世界时,你会在那里找到企盼已久的平安。除了追求生活上的目标外,生命的意义更值得追寻。”大师说。

在喧嚣的人群里,我们总是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远离喧闹的人群,我们才重新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你可以每天抽出一小时,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什么也不做。当然前提是,你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心慌意乱,因为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干,你会想这样干坐着,分明就是在浪费时间。可是,一排除这些念头,坚持下去,渐渐你就会发现整个人都轻松多了,这一个小时的清闲让你感觉很舒服,干起活来井井有条,你可以很从容地去处理各种事务,不再有逼迫感。然后你可以尝试延长空闲的时间,三小时、半天甚至一天。

抛开一切,什么也不干,放松一下,你的生活将得到非常大的改善,把你从杂乱的感觉中解救出来,让头脑得到彻底净化。

放松可以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带给你安详平和的心境。

§§§第4节挑战与挫折

心灵的望远镜

一个人拥有高远的目标,即企图心,才能燃起极大的热情。同时,有了远大的目标,人生才能有极大发展。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松懈而感到很累,因为快要到达目标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瞄准靶心是决不能射中靶心的,而要瞄准靶心以上的位置。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

对最高目标而言,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具有更大的价值。目标必须给心智留有足够大的空间,我们才会拥有更大的热情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幸福来源于为事业的成功而拼搏,而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立志,立下远大而切合实际的志向。远大的志向,是人的生命之光,是人的精神动力。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目的,都得益于某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指引,这种精神力量之一就是远大的志向。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里的志,是大志,是雄心壮志,是崇高的理想。

所谓大志,是一种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它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中。它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志向是人们追求中的目标,奋斗中的理想。离开了追求和奋斗,志向就无从谈起。远大志向,往往同未来相联系,是对未来可能的构想、预想和追求。但这种构想、预想,与毫无根据的空想不同。正确的志向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是通过努力能够转化为现实性的东西。空想由于不是建立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是主观臆想,是脱离实际的,它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立志和幸福是密切联系的。人毕生都会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怎样生活才是幸福?树立远大志向的人,他就会把远大志向的实现作为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因此,卡耐基认为,远大志向是对幸福的憧憬、向往和追求,而远大志向的实现就是幸福。志向的实现是让人神往的,是幸福的,而对志向的追求则能激发人们的极大热忱,让人感到充实,这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和实现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以苦为乐,乐在苦中。而那些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浑浑噩噩地生活,虚度自己的一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太大的痛苦,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导航心灵的灯塔

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于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志向,一方面是人们的追求和愿望的反映,另一方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可能趋势。因此,志向是一种对未来有指向作用的价值目标。

志向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对人的意志和激情有激发作用,它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以积极、主动、顽强的精神投身于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