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主张“拿来主义”,对西方思想,有
兼收并蓄的姿态,并不偏于一隅。鲁迅时代,马列学说是流行中国的强势话语。但是很多学人或思想者对马列学说往往由耳食而得,满足于在论争中操练一些辗转而来的“大词”。回顾现代史上的“马列主义研究”及其“马列主义者”,其空疏和跋扈是不言而喻的。鲁迅在与创造社以及各色左派的论争中,感到了后者挥舞马列主义大棒的压力,因此开始了自觉研究、了解马列学说的努力。现在可以看到,鲁迅入其室操其戈,从内部演示攻击者的荒谬和荒谬的攻击者,是相当出色的。这方面,他留下了不少篇章,足供后人欣赏、研究、思考。
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以及“物竞天择”进化论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鲁迅。这其中,严复的翻译起到了直接作用。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西方著名启蒙著作。其中所表述的自由民主思想影响了几代西方思想家和广大民众。书中对中国多有批判。该书由严复加入自己的理解翻译为《法意》。该书第18卷译者按语云:“吾每行都会街巷中,见数十百小儿,蹒跚蹀躞于车轮马足间,辄为芒背,非虑其倾跌也,念三十年后,国民为如何众耳。呜呼,支那真不易为之国也!”鲁迅曾凭记忆征引该文,并且说:“我也时时发起这样的忧虑;一面又佩服严又陵(作者按:即严复)究竟是‘做’过赫胥黎《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见《热风·(随感录)二十五》)在一个缺乏自由公民教育的落后国家,鲁迅的忧患与严复等近代思想家是一致的。
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叙述他在南京读书时,“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也出来了,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这一段真实记录,说明了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的重要来源。
尼采与勒庞是影响鲁迅的又一类思想家,《查拉图斯特拉》和《民族进化的心理》是影响鲁迅的最重要的思想著作。
《热风·(随感录)四十》中又说:“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又引用该书内容表露自己心迹:“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咄,我教你们超人: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热风(·随感录)四十六》中,更申明“确固不拔的自信”,既不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也不理会偶像保护者的恭维,引用《查拉图斯特拉》说:“他们又拿着称赞,围住你嗡嗡的叫:他们的称赞是厚脸皮。他们要接近你的皮肤和你的血。”
另一个思想家勒庞(鲁迅作勒朋),他的关于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学说,关于“乌合之众”的心理分析,与尼采构成了一种合力,共同影响了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凭记忆引用该书关于遗传的意见,批评国民劣根性,批评“昏乱思想遗传的祸害”。鲁迅认为救治这祸害的良药就是“科学”。他说:“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昏乱病,便也总有全愈的一天。”
鲁迅往往不乏平民意识,多有民粹观念,但在许多时候,更接近精英主义。后者从思想源头上分析,可能多源自于尼采、勒庞。精英主义使鲁迅走向了独立和启蒙。鲁迅对愚昧的“庸众”、“看客”、“吃人血馒头的华老栓”这类人物的描述,很大程度上与尼采与勒庞有关。当代鲁迅研究者对尼采的影响分析较多,对勒庞几乎还很少有人说到。鲁迅还阅读了施蒂纳、杜威、舍斯托夫、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克鲁泡特金……这些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成为鲁迅的精神和思想资源。鲁迅是现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救中国”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鲁迅的“救中国”也有他独特的致思方向,那就是“改造国民性”。这是鲁迅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们不同的特点。
鲁迅读过的思想部图书,现在可以统计到135种。本卷内分为“马列学说”、“经典思想”、“政治思潮”三个部类。“马列学说”类,包括马列原典和俄苏研究者学说以及反对马列主义的学说。“经典思想”类,包括马列学说之外的各类西方思想。“政治思潮”类,则包括流行于中国的各种观念,与前二者或有重叠。
马列学说类(72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德]马克思(1818-1883)著。《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中说:“创造派‘为革命而文学’,所以仍旧要文学,文学是现在最紧要的一点,因为将‘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一到‘武器的艺术’的时候,便正如‘由批判的武器,到用武器的批判’的时候一般,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这里的“由批判的武器”说,便出自马克思该文。
■《〈资本论〉的文学构造》
[苏]涅奇金娜(1901-1985)著,[日]村井勇译。见《日记·1933/12/10》。涅奇金娜,十月革命后苏联第一代历史学代表人物之一。莫斯科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院士。另著有《艺术形象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1982年)等,是《苏联历史科学史》第2~5卷、《历史和历史学家》丛刊的主编。
■《辩证的唯物论》
[俄]塞姆科夫斯基编,[日]马克思书房编辑部译。见《日记·1929/10/7》。
■《辩证法》
[苏]塞姆科夫斯基编,[日]马克思书房编译部译。见《日记·1929/10/7》。
■《辩证法读本》
[日]德永直(1899-1958)等著。见《日记·1933/11/12》。德永直,日本现代工人作家,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与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齐名。代表作《静静的群山》(未完)。
■《辩证法与辩证的方法》
[苏]格列夫著,[日]藏原惟人(1902-1991)译。《日记·1928/2/13》提及此书。
藏原惟人,日本著名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新写实主义论文集》、《新俄的文艺政策》、《日本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艺术中的阶级性与民族性》、《藏原惟人评论集》(共七卷),另翻译过多部苏联作品。鲁迅经常阅读他的著作和翻译。
■《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苏]德波林(1881-1963)著。日译本出版于1930年。《日记·1930/3/11》提及此书。
德波林,苏联哲学家,历史学家。曾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科学院历史和哲学部主任,科学院主席团委员。一生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20世纪30年代初,德波林受到批判。1931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决议,认为德波林站在“孟什维克或唯心主义立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列宁阶段,忽视了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质的区别,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辩证唯物论入门》
著者、译者未详。日译本出版于1928年。见《日记·1928/3/30》。
■《布尔什维主义的精神与面貌——关于苏联文化生活的考察》
[奥地利]菲勒普-米勒(1891-1963)著。鲁迅所见为经由德文转译的英文本。见《日记·1928/1/15》。
米勒,马克思主义作家、记者。另著有《列宁与甘地》等。
■《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
[德]恩格斯(1820-1895)著。又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日译本出版于1927年。《日记·1928/2/5》提及此书。
[法]伊科维支著,[日]石川涌译。《日记·1922/9/28》提及此书。
[苏]瓦列斯卡伦等著,[日]松本滋译。《日记·1934/3/25》等提及此书。
■《杜米埃与政治》
[法]罗特编。德文于1925年莱比锡出版。《日记·1931/3/11》提及此书。
■《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日]小林多喜二(1903-1933)著。《日记》又作《小林论文集》。见《日记·1933/5/5》。
小林多喜二,左派小说家,所著《蟹工船》最为知名。
■《俄国革命的预言者》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著,[日]山内封介译。见《日记·1929/9/28》。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国文学“白银时代”的作家,俄国象征主义的开创者与代表人。
■《福特还是马克思?》
[日]松山止才译。西方经济学专著。《日记·1929/4/26》等提及此书。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苏]列宁(1870-1924)著。《二心集·习惯与改革》中说:“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乌略诺夫,通译乌里扬诺夫,即列宁。鲁迅这段话表现了其改革思想激进的一面。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苏]马克思主义东洋学者协会编,[日]早川二郎(1906-1937)译。
1933年东京出版。《日记·1933/7/11》提及此书。
■《关于新反对派》
[苏]布哈林(1888-1938)著,[日]正木英太译。政治专著。《日记·1928/2/13》提及此书。
布哈林,列宁的忠诚支持者,但与列宁有过思想分歧和多次争执。
列宁逝世后,布哈林积极参加了斯大林领导的反托洛茨基斗争,但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又与斯大林存在分歧。最后被迫害致死。
■《国际劳动问题》
[日]浅利顺次郎著,张秀哲(1905-?)译。鲁迅有序文《写在〈劳动问题〉之前》给予推介,见《而已集》。
■《何谓阶级意识》
[匈牙利]卢卡契(1885-1971)著,[日]水谷长三郎(1897-1960)译。见《日记·1928/2/1》。卢卡契,现代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水谷长三郎,日本政治家、马克思主义活动家。
■《机械论与辨证唯物论》
[苏]史托累亚罗夫著,[日]川正孝译。《日记·1930/10/8》提及此书。
■《阶级斗争论小史》
[苏]普列汉诺夫(1856-1918)著,[日]山口辰六郎译。《日记·1928/3/30》提及此书。
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著作有《没有地址的信》(又名《论艺术》)、《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论西欧文学》、《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大多有汉译。鲁迅的艺术理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普氏。
■《阶级社会之诸问题》
[德]霍夫曼(1910-1985)著,[日]小林良正(1898-1975)译。鲁迅于内山书店购得,见《日记·1928/6/30》。
小林良正,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学者。
■《历史唯物主义》
[苏]阿多拉茨基编。莫斯科出版。《日记·1928/3/30》提及此书。阿多拉茨基,曾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身为共产主义学院哲学组)所长。继他之后,尤金、斯维尔德洛夫也曾任所长。
■《列宁的辩证法》
[苏]德波林著,[日]河上肇(1879-1946)译。《日记·1928/6/26》提及此书。河上肇,经济学家、哲学家。曾任京都帝国大学讲师和教授,后留学欧洲。由于他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红色教授。1932年加入日本共产党。曾被捕,出狱后隐退于书斋。河上肇早年信奉儒教的伦理主义,主张社会改良,20世纪20年代转向马克思主义。晚年对日本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提出“小国寡民”的乌托邦主张。
■《列宁与哲学》
[苏]卢波尔著,[日]松本信夫译。《日记·1930/1/25》提及此书。
■《列宁主义与哲学》
[苏]卢波尔著,[日]广岛定吉译。《日记·1930/1/25》提及此书。卢波尔,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创始人。曾是德波林的学生,20世纪30年代,被宣布为是“托洛茨基的走卒”,于1937年被捕死去。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德]库诺夫著,[日]鸟海笃助译。《日记·1928/3/14》提及此书。
■《马克思的经济概念》
[德]库诺夫著,[日]东利久译。《日记·1928/3/20》等提及此书。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德]库诺夫著,[日]滨岛正金译。《日记·1928/3/14》等提及此书。
■《马克思的民族、社会及国家观》
[德]库诺夫著,[日]森谷克己译。《日记·1928/3/20》等提及此书。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德]库诺夫著,[日]森谷克己译。《日记·1928/3/30》提及此书。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
[俄]普列汉诺夫著,[日]木村春海译。《日记·1928/8/2》提及此书。
■《马克思主义的谬论》
[奥地利]拉姆斯著,[日]土方定一译。《日记·1928/2/29》提及此书。拉姆斯,巴枯宁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的作家论》
[苏]沃洛夫斯基著,[日]能势登罗译。《日记·1928/5/1》提及此书。
■《马克思主义批判者的批判》
[日]河上肇著。《日记·1929/11/30》等提及此书。
■《马克思主义批评论》
[苏]莱吉涅夫著,[日]升曙梦译。《日记·1929/7/25》提及此书。
■《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哲学》
[苏]苏卡尼斯著,[日]佐藤荣译。《日记·1930/6/3》等提及此书。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
[德]库诺夫著,[日]滨岛正金译。《日记·1928/4/14》提及此书。
■《马克斯主义者之所见的托尔斯泰》
日本国际文化研究所编译,1928年东京丛文阁出版,《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提及。
■《普列汉诺夫论》
[苏]雅·雅各武莱夫(1886-1953)著,[日]石田喜与司译。该书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之一。《日记·1929/6/7》等提及此书。
雅·雅各武莱夫,一译雅柯夫列夫,文艺评论家,曾任俄共(布)中央出版部部长。
■《普列汉诺夫选集》
鲁迅所存书为该选集之两种:《车尔尼雪夫斯基及其哲学、历史和文学观》、《我的批判者的批判》。《日记·1929/6/24》等提及此书。
■《社会进化的规律》
[苏]塞姆科夫斯基编。日译本出版于1928年。《日记·1928/11/1》等提及此书。
■《社会进化思想讲话》
东京雅典娜书院1925年出版,鲁迅于北京的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5/9/15》。
■《社会科学的准备知识》
[日]山木清著。《日记·1929/9/11》提及此书。
■《社会意识学大纲》
[苏]波格丹诺夫(1873-1928)著,陈望道(1891-1977)、施存统译。鲁迅获赠书。见《日记·1930/1/31》。
波格丹诺夫,俄苏哲学家、社会学家。1905年革命失败后,他在哲学上转向马赫主义,并试图建立经验一元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他的哲学作了批判。1909年曾被开除出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从事过高等教育工作,有著作多种。
陈望道,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人员。
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9岁进私塾。“五四”时期发表《非孝》一文,有影响。
■《社会意识学概论》
[苏]波格丹诺夫著,[日]林房雄(1903-1975)译。鲁迅于内山书店购得。见《日记·1928/4/17》。
林房雄,文艺评论家,早期相信马克思主义,后期成为日本右翼思想家。与他人共同创刊《文学界》,开展文艺批评。
■《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
[德]桑巴特著。日译本出版于1928年。见《日记·1928/10/16》。
■《社会主义现实问题》
[苏]吉尔波丁等著,[日]外村史郎译。见《日记·1933/11/3》。
■《社会主义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