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4546800000006

第6章 儒学部(101种)(4)

这里的“威武不能屈”云,就出自《孟子·滕文公》。但是鲁迅不认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王道”,所以对孟子的王道理想有过批评。他说:“儒士和方士,是中国特产的名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儒士的便是王道。但可惜的是这两件在中国终于都没有。据长久的历史上的事实所证明,则倘说先前曾有真的王道者,是妄言,说现在还有者,是新药。孟子生于周季,所以以谈霸道为羞,倘使生于今日,则跟着人类的智识范围的展开,怕要羞谈王道的罢。”现代政治,“王道”、“霸道”都应该是一个过气的命题;现代儒学如果是可能的,应该有深入时代精神的“权变”准备。鲁迅的意见应该重视。

■《尚书》

儒学重要典籍,成书年代与各篇真伪历来争论较大。但该书至少保存了西周的部分文献,应无问题(详见以下各条)。

鲁迅幼时即读《尚书》文选,《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学生朗读课文,就有“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桔柚”的句子,这个句子原文应为“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桔柚锡贡”,是《尚书·禹贡》中的句子。

鲁迅多次征引《尚书》,《朝花夕拾·狗·猫·鼠》中说到人们因为写字作文后的“说空话”、说“违心之论”,面对“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这里的引文,就出自《尚书·五子之歌》。这句话的意思是:脸皮虽然很厚,但是内心也有愧疚。

历史小说《理水》中,开篇即说:“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引语就出自《尚书·尧典》。意思是:大洪水正在为害天下,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峦,淹上了丘陵。

历史小说《采薇》中,说周武王讨伐殷商,“传说也不少:有的说,周师到了牧野,和纣王的兵大战,杀得他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木棍也浮起来,仿佛水上的草梗一样;有的却道纣王的兵虽然有七十万,其实并没有战,一望见姜太公带着大军前来,便回转身,反替武王开路了。”这段描写便取材于《尚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论及历史上的王道也说:“虽是那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周朝,当讨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纣的军队也加反抗,非使他们的血流到漂杵不可。接着是殷民又造了反,虽然特别称之曰‘顽民’,从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开,但总之,似乎究竟有了一种什么破绽似的。好个王道,只消一个顽民,便将它弄得毫无根据了。”

《汉文学史纲要》于第2篇专节讨论了《尚书》的真伪、价值、意义。其中说到各种“古诗”时,鲁迅往往以为可信度不高,遂说:“其可征信者,乃在《尚书》《皋陶谟》(伪孔传《尚书》分之为《益稷》)曰:‘……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曰:俞,往,钦哉!’”鲁迅评价道:“以体式言,至为单简,去其助字,实止三言,与后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式;又虽亦偶字履韵,而朴陋无华,殊无以胜于记事。然此特君臣相,冀各慎其法宪,敬其职事而已,长言咏叹,故命曰歌,固非诗人之作也。”这里说到的“此特君臣相,冀各慎其法宪,敬其职事”,是儒学“公道-仁德”理念的形象写照,为先秦儒学之正见,与《论语》、《礼记》中的圣贤意见是一致的。由此,可以考见鲁迅的大儒心态。

《译文序跋集〈·医生〉译者附记》中说:俄罗斯残杀犹太人“这种暴举,那时各地常常实行,非常残酷,全是‘非人’的事,直到今年,在库伦还有恩琴对于犹太人的杀戮,专制俄国那时的‘庙谟’,真可谓‘毒逋四海’的了”。“逋”,原作“”,病痛的意思。“毒四海”就出自《尚书·泰誓下》。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的父亲所作的一篇碑文,用来颂美曹父的“教泽”。其铭文曰:“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俺,惟精惟一。”这里的“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惟精惟一”则出自《尚书·大禹谟》。显然,鲁迅是赞同这种执著于儒学中道的专心精神的。

鲁迅翻译日本人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所作《引言》说:“据说他的性情是极热烈的,尝以为‘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所以对于本国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难。”这里的“若药”云云,就出自《尚书·说命上》,意思是:如果服药之后头脑不晕眩,大病也不会痊愈。这是重症须用猛药的意思。厨川对于疗救日本有此激情,近代以来许多日本大儒也多有此担当。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不断地“攻难”中国文化,也是投猛药以救中国。大儒从不省略救国之道义担当,如顾炎武、黄梨洲、王夫之。若不了解这一点,往往就会对鲁迅的文化批判做出错误的认识,从而误解、误读鲁迅,以为鲁迅对本土文化无比憎恶。恰恰相反,鲁迅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这一点,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印证,譬如,鲁迅对国学典籍近于“贪婪”的阅读,对传统艺术(诗文书画金石碑拓等)作品连绵不断的购藏等。

鲁迅对儒学藉天命学说参与邦国治理的政治哲学也表示了怀疑。《华盖集续编·谈皇帝》中说:“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胡闹起来了。你对他说‘天’么,他却道,‘我生不有命在天?!’岂但不仰体上天之意而已,还逆天,背天,‘射天’,简直将国家闹完,使靠天吃饭的圣贤君子们,哭不得,也笑不得。//于是乎他们只好去著书立说,将他骂一通,豫计百年之后,即身殁之后,大行于时,自以为这就了不得。”这里将儒学的政治有限性说得很清楚。“天命”说,以及从“天命”说展开而生发的“天人感应”说,作为政治制衡设计,是有限的。现代儒学对此要有清醒认识。鲁迅的意见值得现代儒学参酌。

■《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生撰。该书是对《尚书》的解释。书已佚。有[清]陈寿祺(1771-1834)辑本。伏生又称伏胜,秦末汉初人。当秦始皇焚烧天下书籍的时候,他将儒学经典秘密藏起,为汉初恢复儒学预作了文献准备,是儒学重要的托命之人。

《汉文学史纲要》第2篇讨论《诗经》时说:“诗歌之起,虽当早于记事,然葛天《八阕》,黄帝乐词,仅存其名。《家语》谓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尚书大传》又载其《卿云歌》云:‘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辞仅达意,颇有古风,而汉魏始传,殆亦后人拟作。”

这里表现了鲁迅的“疑古”精神。鲁迅与“疑古派”代表人物顾颉刚有个人恩怨,但是考查鲁迅的读书,会发现鲁迅并非盲目“信古”,倒是更接近“疑古”一派。

■《尚书考异》

[明]梅(约1483-1553)著。梅著分析“今文《尚书》”为真,余皆为伪。《汉文学史纲要》引述了作者的这个意见,并表示赞同。古今文之争迄今不绝。现在来看,古文经问题较多,今文经比较可信,应该比较公允。前引崔适《春秋复始》即持这个意见。但也要看到,古文经自汉代以来,传承有序,已经承载了远古的丰富信息,是不应该简单否定的。参《尚书正义》条说。

[清]阎若璩(1638-1704)作《古文尚书疏证》,列了128条证明“古文《尚书》”为伪,其中很多例证来自梅的《尚书考异》。

■《尚书正义》

唐朝孔颖达“正义”(注疏)的《尚书》。孔颖达曾作《五经正义》,为唐代著名经学著作。但所作“正义”有考据不精审之处。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章提及此书,并说:“今本孔传《古文尚书》,则为晋豫章梅赜所奏上,独失《舜典》;至隋购募,乃得其篇,唐孔颖达疏之,遂大行于世。宋吴始以为疑;朱熹更比较其词,以为‘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却似晋宋间文章’,并书序亦恐非安国作也。明梅作《尚书考异》,尤力发其复,谓‘《尚书》惟今文传自伏生口诵者为真古文。出孔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云。”这段精炼的分析,已经将汉晋以来之《尚书》真伪之复杂问题说清楚,并鲜明地表露了鲁迅的“疑古”精神。

■《诗本义》

[宋]欧阳修(1007-1072)撰。有《四部丛刊》本,系对《诗经》的解诂。见《日记·1935/10/14》。

本书是宋代《诗经》研究中批评《毛传》和《郑笺》的开山之作,它从一个方面开启了宋代经典研究的疑古思潮。

■《诗缉》

[宋]严粲撰。《日记·甲寅/9/6》提及此书,参《十二因缘》条说。学者称严粲华谷先生,其为严羽的族弟。清王士《香祖笔记》引牧斋《顾仲子传》说:“严粲《诗缉》作于朱注之后,独优于诸家,(其他)大全之作,敷衍朱注,全无发明,用覆酱瓿可也。此论最公。”

■《诗集传》

[南宋]朱熹著。该书为解释《诗经》的最著名的著作。《汉文学史纲要》等提及此书。

朱熹解诗,初从《诗序》,后取郑樵之说,摒弃《诗序》而就诗篇本身探索旨义。文字音义方面,则杂采毛、郑,间用齐、鲁、韩三家,以己意为取舍,不拘泥于古人所论。《诗集传》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朱熹以后,说《诗》者多以《诗集传》为宗,元明以后科举取士也以《诗集传》为准,可见它对后世影响之深。

■《诗经》

儒学十三经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鲁迅少年时代便开始阅读此书。《社戏》中说:“那地方……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这里引述的诗句就出自《诗经·小雅·斯干》。

鲁迅全集中对《诗经》多有援引,《春末闲谈》引用《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果蠃负之”说,展开议论。将古人这种不科学的观察引入到人文领域,批判种种愚民政策。

《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伶俐人实在伶俐,所以,决不攻难古人,摇动古例的。古人做过的事,无论什么,今人也都会做出来。而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敢不‘绳其祖武’么?”这里的“绳其祖武”就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是继续循行祖先轨迹步伐的意思。鲁迅在这里表达了改革社会的愿望。

小说《采薇》中关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汉文学史纲要》第4篇,讨论《诗经》与“骚赋”的关系说:“刘勰谓赋萌于《骚》,荀卿宋玉,乃锡专名,与诗划境,蔚成大国;又谓‘宋玉含才,始造‘对问’’,于是枚乘《七发》,扬雄《连珠》,抒愤之文,郁然盛起。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而特由其时游说之风而恢宏,因荆楚之俗而奇伟;赋与对问,又其长流之漫于后代者也。”语甚简练,但已经将《诗》《骚》之渊源关系说清楚了。

■《诗经世本古义》

[明]何楷撰。共28卷。鲁迅于中国书店购得,见《日记·1934/1/3》。

■《诗谱序》

[汉]郑玄(127-200)著。《诗谱》用来说明《诗经》中风、雅、颂各部分的地域和时代状况;《诗谱序》是总说《诗经》之形成与时代之关联,是研究《诗经》的重要的早期注疏资料。

《汉文学史纲要》讨论文明之起源,说:“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谱序》)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郑玄,东汉大儒,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所学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郑学”,对古代历史文献整理有巨大贡献。

■《四书衬》

[清]骆培著。“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骆培对此做了解说,称之为“衬”。鲁迅在《祝福》中说到“四叔”的书房,案头上就有一部《四书衬》。

■《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编注。其中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鲁迅多次征引本书。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有一节题为《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源于《四书·中庸》里的朱熹注文。

《花边文学·朋友》一文批评那种江湖朋友说:“变戏法的时时拱手道:‘……出家靠朋友!’有几分就是对着明白戏法的底细者而发的,为的是要他不来戳穿西洋镜。‘朋友,以义合者也’,但我们向来常常不作如此解。”文中“朋友,以义合者也”,就出自《论语·乡党》的朱熹注。这里显然是赞同朱熹的意见的。说赞同朱熹,还有一个例证,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四论“文人相轻”》中:“‘朋友,以义合者也。’古人确曾说过的,然而又有古人说:‘义,利也。’呜呼!”这里的“又有古人说”

见于《墨子·经上》。显然,鲁迅赞同朱熹说,而对《墨子》的说法有遗憾。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为孔门后学所述,旧题曾参著。但真正的作者历来说法有七:孔子、曾子、曾子弟子、子思、七十子之徒、后人傅会、汉儒。今人一般认为当为战国时人所著。

鲁迅不喜欢《孝经》。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这一类自称‘革命’的勃子弟,纯属旧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决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寻出《孝经》,勒令诵读,想他们‘学于古训’,都作牺牲。”

《华盖集·北京通信》中说:“中国古来,一向是最注重于生存的,什么‘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咧,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咧,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咧……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这里的最后一句引语,就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鲁迅对《孝经》的意见,有矫枉必须过正之意。从保守主义角度看《孝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有它的问题需要对应。子女对老人的虐待一定是不道德的,儒学圣贤们看到这个“家庭-社会”问题,提出“孝道”来作伦理规范,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有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后人对“孝道”的道德工具性理解和推演,以及花样翻新的标榜与自我标榜,与圣贤设计的“孝道”规范,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是可以从学说演化中考见的经验事实。

■《荀子》

[战国]荀卿(约前315-约前230)著,[唐]杨倞注。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古逸丛书》本。见《日记·1923/9/14》。

鲁迅多次征引此书。《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论及“国民劣根性”时说:“……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文中“锲而不舍”成语,便出自《荀子·劝学》。鲁迅对“锲而不舍”很重视,多次说到这个主题。《两地书·北京(十二)》中说:“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逐渐的做一点,总不肯休,不至于比‘踔厉风发’无效的。”

《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也多次征引此书,用来考辨古小说之真伪。

《汉文学史纲要》第4篇,对《荀子》“作赋”之文采,也有表彰:“同时有儒者赵人荀况,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已而被谗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亦作赋,《汉书》云十篇,今有五篇在《荀子》中,曰《礼》,曰《知》,曰《云》,曰《蚕》,曰《箴》,臣以隐语设问,而王以隐语解之,文亦朴质,概为四言,与楚声不类。又有《诗》,实亦赋,言天下不治之意,即以遗春申君者,则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

■《仪礼》

辑录礼制仪式的儒家经典。成书年代诸说不同,大约为战国秦汉间编辑而成。鲁迅多次提及此书。

小说《出关》中说孔子来见老子,送给老子一只“雁鹅”,这是古代士大夫初次相见时,下位者给上位者的见面礼。《仪礼·士相见礼》:“下大夫相见以雁。”清王引之著《经义述闻》说“雁鹅”就是鹅。

《准风月谈》有一篇专门谈论礼的杂文《礼》,对传统“礼”在现代流播中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批判。

■《仪礼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