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又名《大八义》、《大宋八义》。清末流行,是为评书艺人口传的“道儿活”。据觚屑《评书续谈》称:始说《大八义》者为杨德茂。其纂弄者“乃为一日偶见八卦,因以其乾、坎、亘、震、巽、离、坤、兑加以支配”,塑造了“宝刀豪侠”宋士公等八个主要人物,各占一卦;八义的师父左云鹏则为八卦图中的黑白阴阳鱼,故称“金针八卦道长”。清末民初,有宝顺田、海胜山等说《大八义》。
■《英雄谱》
明朝崇祯年间刻印。《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下)》谓“现存之《水浒传》则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为《英雄谱》,单行本未见”。这里说的“单行本”,当指《忠义水浒传》。所谓《英雄谱》,就是《忠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合集。该书每页分上下两栏,上为《水浒》,下为《三国》。
■《英雄小八义》
[清]无名氏撰。本书为《英雄大八义》的续书。
《小八义》,又名《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是一部在民间流传较久的长篇鼓词,讲述了《水浒》中梁山英雄后代的传奇故事。
■《永庆升平》
[清]郭广瑞录哈辅源演说。评书。该书讲述了康熙帝便装私访、除邪教、平逆匪诸案。《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该书为评书中的传统书目,长篇。初为清末北京评书艺人姜振明(又作姜振名)及其弟子哈辅源,在《康熙私访》、《马成龙救驾》、《张广太还家》等中篇评书的基础上,结合康熙年间镇压天地会八卦教起义的事件,编成长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名郭广瑞者,将哈辅源的讲述本记录成册,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刊刻行世。鲁迅所见,即为此本。
■《有夏志传》
[明]无名氏撰,旧题“景陵锺惺景伯父(1574-1624)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神话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玉娇梨》
[清]张匀撰,题“荑荻山人编次”。鲁迅说“无撰人名氏”,并列入明人小说,或误。该书又题《双美奇缘》。鲁迅已指出该书“有法文译”。法文译本名为《两个表姐妹》,1826年巴黎出版,最早译者当为法人锐摩沙,后又有裘利恩译本。据当时学者柳无忌介绍,该书曾为歌德所称道。
《集外集拾遗补编·柳无忌来信按语》中引用柳文说:“月前去访耶鲁大学的德文系主任,讲到歌德的事。他说:歌德曾批评过一部中国的小说,颇加称道;于是他就把校中‘歌德藏书室’中的法德文译本的《玉娇梨》给我看。”
《玉娇梨》是清代初年开始流行的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写的是明朝正统年间青年才子苏友白与白红玉(又曾改名“无娇”)、卢梦梨两位小姐的恋爱故事。
■《玉娇李》
书已佚。清朝沈德符的《野获编》认为此书作者应该与《金瓶梅》作者为同一人。袁宏道可能看过此书,说“笔锋恣横酣畅,似尤胜《金瓶梅》”。《中国小说史略》说:“今其书已佚,虽或偶有见者,而文章事迹,皆与袁沈之言不类,盖后人影撰,非当时所见本也。”
■《岳王传演义》
题“红雪山人余应鳌编次”。即《大宋中兴岳王传》,实即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另一个传本。《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1724-1805)著。著名笔记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评价道:“……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其轨范如是,故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以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又说:“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更说:“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书中有触即发,与见于《四库总目提要》中者正等。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者也,而世人不喻,哓哓然竞以劝惩之佳作誉之。”这后一段议论,可以看做鲁迅对儒学正见的推许——鲁迅并非反对儒学,而是批判儒学,批判儒学中之“不情”、“苛察”、“拘迂”也。
但鲁迅出于对皇权的批判,也说:“特别攻击道学先生,所以是那时的一种潮流,也就是‘圣意’。我们所常见的,是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自著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时时的排击。这就是迎合着这种潮流的,倘以为他秉性平易近人,所以憎恨了道学先生的刻,那是一种误解。”当时乾隆办了一个名叫尹嘉铨的“道学”,所以批评“道学”成为一种时尚,纪昀书中屡屡奚落宋儒或道学,很可能是对乾隆的一种迎合。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事实。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这是应该的,我毫无怨恨。但不平的是这罚仿佛太重一点,还有悲哀的是带累了几个同事和学生。”这里的“种蒺藜”云云,就典出《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书中纪昀借冥府讼事说理云:“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
■《增补红楼》
题[清]“山樵”撰。又称《增补红楼梦》。32回。当为《补红楼梦》的续集。《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但认为艺术成就不高。
有道光四年(1824年)刊本。首载槐眉子序、讷山人序、作者自序,皆署“嘉庆庚辰(1820年)”。又有九畹农夫、桐阳居士题词各二首,和情里魔头《调寄菩萨蛮》词。
■《征西说唐三传》
[清]无名氏撰。该书讲述了唐代名将薛仁贵一家的故事。即《中国小说史略》谓“叙唐之薛家者,如《征东征西全传》……”之《征西》者。
■《正续小五义全传》
[清]无名氏撰。前有绣谷居士序。
《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说:“其本即取《小五义》及续书,合为一部,去其复重,又汰其铺叙,省略成十三卷五十二回。末二卷八回则谓襄阳王将就擒,而又逸去,至红罗山,举兵复战,乃始败亡,是二书之所无,实为蛇足。行文叙事,亦虽简明有加,而原有之游词余韵,刊落甚多,故神采则转逊矣。”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清]刘铨福藏。存16回,又称甲戌本。1927年在上海发现,后为胡适所得。《书信·340529致杨霁云》中说:“前惠函谓曹雪芹卒年,可依胡适所得脂砚斋本改为乾隆二十七年。”
■《醉菩提》
[清]天花藏举人纂。小说。即《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24回。宝文堂刻本。《日记·1928书帐》提及此书。
■《醉醒石》
[明]无名氏编辑,题“东鲁古狂生编辑”。15回。崇祯年间刊行。鲁迅在《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中提及此书。
《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该书说:“文笔颇刻露,然以过于简炼,故平话习气,时复逼人;至于垂教诫,好评议,则尤甚于《西湖二集》。宋市人小说,虽亦间参训喻,然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用以娱心;及明人拟作末流,乃诰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杂剧弹词曲唱类(42种)
■《道情》
[清]郑板桥著。收有自创的民间曲调十首。《三闲集·怎么写》中提及此书。参《板桥家书》条说。
■《风筝误》
[清]李渔著。传奇剧本。有插图本,随《点石斋画报》印行。《集外集拾遗补编·题〈风筝误〉》等提及此书。
■《庚子国变弹词》
[清]李宝嘉著。该书写的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事,对义和团持批判态度。《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邯郸梦》
[明]汤显祖著。又名《邯郸记》。其故事本于唐传奇《枕中记》。《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还魂记》
[明]汤显祖撰。著名传统戏曲。又称《牡丹亭》。有石印明刻本,见《日记·1928/7/16》。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
[元]无名氏撰。元曲。该书写的是貂蝉与吕布的故事。《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鲁作《连环计》。
■《剧说》
[清]焦循(1763-1820)著。戏曲论集。该书摘取了唐宋以来有关戏曲的论述,并作评论。《书信·220814致胡适》等文提及此书。
■《乐府新编阳春白雪》
[元]杨朝英编选。散曲集。10卷。鲁迅在《论“他妈的”》中引用集中刘时中的套曲《上高监司·端正好》,讽刺当时的暴发户丑态。
■《笠翁十种曲》
[清]李渔著。传奇剧本10种。《集外集拾遗补编·题〈风筝误〉》等提及此书。
■《两军师隔江斗智》
元明间无名氏撰。杂剧。该书写的是三国时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争夺荆州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鲁迅作《隔江斗智》。
■《柳毅传书》
[元]尚仲贤撰。杂剧。《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尚仲贤,戏曲作家。曾任江浙行省官吏。著有杂剧11种,今存《柳毅传书》、《气英布》、《三夺槊》3种。《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写落第书生柳毅传书救龙女,并与之结成夫妻的故事。
■《六十种曲》
[明]毛晋辑录。戏曲总集。1部80册,在绍兴探亲时购得。见《日记·癸丑/7/13》。后来将此书卖去,“得泉四十”。
其以汲古阁的名义刻书多种,《六十种曲》即为所刻。其中有20种剧本,是现存剧本的最早或最好的版本。原名《绣刻演剧十本》,每10种为一套,陆续刊行。出齐后乃名《六十种曲》。该书汇集了元、明两朝的60部戏曲剧本。
■《梅花梦》
[清]张预著。戏曲。2卷34出。《书信·320815致台静农》提及此书。参《梅花梦传奇》条说。
■《梅花梦传奇》
[清]陈森著。戏曲,2卷,18出。《书信·320815致台静农》提及此书。另有《梅花梦》者,为清末张预著。鲁迅此处误将《梅花梦》作《梅花梦传奇》;而将《梅花梦传奇》作《梅花梦》。
■《明珠记》
[明]陆粲(1494-1551)、陆采兄弟合作。传奇剧本。本唐传奇《无双传》。《古籍序跋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等提及此书。
《无双传》,唐薛调作。是反映男女恋情的作品。
陆粲,字子余,一字浚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挺直敢言,因争张福达狱,廷杖下诏狱。粲研心经史,学问宏博。著有《陆子余集》等。
陆采,字子元,号天池,陆粲之弟。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戏曲。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书信·350227致增田涉》提及此剧。或为《还魂记》另一版本。参《还魂记》条说。
■《木皮散人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