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立志篇
45453700000025

第25章 苏洵中年立志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据说,苏洵年轻的时候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27岁才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经过十几年的苦读,他的学业大有长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到了汴京,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也成为当时众人皆知的大文人。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苏洵就去世了,被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见长。苏洵的抒情散文不乏优秀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要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很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苏洵的论文,见解也很精辟。他反对浮艳艰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言行导航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苏洵27岁才开始努力学习,最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说明了只要真心悔改,什么时候立志都不晚。但是,做事情最好还是赶早不赶晚,与其晚立志,不如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