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6.5~7.5mm,宽6.5~7.5mm。黄白色,具红色花斑及暗棕褐色刻点。头中叶稍长于侧叶,背面基半部有2~3条红色纵纹;触角黄褐色,第4、5两节暗棕色,前胸背板胝区暗褐色,光滑,后半有4块大红斑,中央2块,两侧区(有些个体包括侧角)各1块;前侧缘稍内凹,侧角呈角状外伸,末端光滑、尖锐。小盾片基角凹陷,基部有3块大红斑,中央1块,较大,两侧各1,较小;端部具大红斑。前翅革质部端处有红斑,膜片无色,略长过腹末。侧接缘微露,同体色。足淡黄白色,腿节近端部下方具淡褐色斑,腿节端部及跗节端部棕褐色。腹部腹面淡黄绿色,基部大半有暗红色大锥形斑,侧区中部各有1纵列暗红色宽带。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文县、宕昌、州区)、陕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27.斑须蝽 Dolycoris baccarum (Linnaeus)
体长8~13.5mm,宽4.5~6.5mm。椭圆形,黄褐或紫褐色,密被白色绒毛和黑色小刻点。头中叶稍短于册页,复眼红褐色,单眼位于复眼后侧。触角5节,黑色,第1节粗短,第2节最长,第1节、第2~4节基部及末端及第5节基部黄色,形成黄黑相间。喙端黑,伸至后足基节处。前胸背板前侧缘稍向上卷,呈浅黄色,后部常带暗红。小盾片三角形,末端钝而光滑,黄白色。前翅革片淡红褐或暗红色,膜片黄褐,透明,超过腹部末端。侧接缘外露,黄黑相间。足黄褐至褐色,腿、胫节密布黑色刻点。腹部腹面黄褐或黄色,有黑色刻点。雄虫生殖节侧面观下叶大于上叶,上叶端部有细毛,下叶光滑。
卵桶形,长1~1.1mm,宽0.75~0.8mm。初时浅黄,后变赭灰黄色。卵壳有网状纹,密被白色短绒毛,假卵盖稍突出,周缘有34个精孔突,破卵器“↓”状,黑褐色。在陇南1年2~3代,以成虫在杂草、枯枝落叶、植物根际、树皮缝及屋檐下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产卵,3月末4月中、下旬交尾产卵。4月初、5月中旬若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若虫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成虫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10月下旬开始陆续越冬。
卵多产在花椒树的上部叶片正面或花蕾、果实的包片上,一般成块产,多行整齐纵列,每块5~40枚不等,多数是8、12、14、18或24枚。初孵若虫群集在卵壳上,2~3天后在卵壳附近取食,2龄后开始扩散为害。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全省各地),国内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抵新疆、西藏,东至沿海各省均有发生;蒙古,前苏联,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拉伯,叙利亚,埃及。
28.弯角蝽 Lelia decempunctata (Motschulsky)
体长17.5~22mm,宽10~12 mm。黄褐色,密布黑刻点。头侧叶长于中叶;触角黄褐色,第4、5节黑色。前胸背板中部有4个横列的小黑点,前侧缘基部大半细锯齿状,侧角粗大,强烈弯曲前指,末端较尖,角体边缘光滑。小盾片前部共有6个小黑点,排成两列(前4、后列2居中)。前翅膜片淡烟褐色,透明,伸出腹末。侧接缘外露,同体色。足黄褐色,爪黑色。腹部腹面黄红褐色。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国内除青海、新疆、河北、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外,各省区都有分布;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
29.北曼蝽 Menida scotti Puton
体长10~11.5mm,宽5~5.5mm。椭圆形,青灰色,密布黑色刻点。头、前胸背板胝区及两侧区黑,带有铜绿光泽。头中叶略长于侧叶,侧缘微翘,上具若干黄白色纵纹;触角黑色,第1基节大半、第4节两端及第5节基部黄色。前胸背板前侧缘几乎直,边缘具黄狭边,微翘,侧角钝圆。小盾片基部有1大三角形黑斑,基缘处有3个小黄斑,中央1块,两侧各1块,两侧缘近端部处又各有1小黑斑,端部黄色。前翅膜片色淡,透明,长过腹末。侧接缘黄黑相间。足淡黄褐色,腿节端部刻点较密,胫节两端及跗节第3节褐色。腹部腹面淡黄褐色,具刻点,腹基刺突前伸,不大或伸达中足基节间。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宕昌、舟曲)、北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青海、河北、陕西、陕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俄罗斯,日本。
30.紫蓝曼蝽 Menida violacea Motschulsky
体长6~10mm,宽3.5~5.5mm。椭圆形,密布刻点,紫蓝色,有金绿色闪光。头侧叶于中叶等长,其端部色淡,既不中央有2条黄白色的短纵纹;触角黑色,第1节基部大半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及前侧缘黄白色,后域具黄白色宽横带。小盾片基部黄白色,其上散生若干小黑点,前翅革质部同体色,膜片淡烟黄色,近端部后缘处有1淡黄褐色斑纹,末端稍伸过腹末。侧接缘黄黑相间。足及腹部腹面黄褐色。
卵 高约1mm,直径0.7mm,桶形,上、下端稍小,苹果绿色,具光泽,假卵盖略隆起,周缘具末端略膨大的细丝。
若虫 一龄体长1~1.4mm,宽0.9~1.1mm,近圆形,初孵苹果绿色,复眼红色,以后颜色变深,头、触角、喙、足、胸部及腹部斑纹均为黑色,复眼红黑,腹背侧缘及末缘桔红色,第3、4、5斑上各生臭腺孔1对,腹面淡红黄色。二龄体长1.5~2mm,宽1.3~1.8mm,全体密被黑色刻点。头、触角、灰、胸部及各足均为黑色,复眼棕红,胸侧缘具细齿,腹部绿色,背面中区黑斑周围红色。五龄体长6.5~7mm,宽4~5mm,密被黑色刻点。头、前胸背板、翅芽及小盾片金绿色有闪光,复眼,触角及喙黑色。前胸背板侧缘锯齿状,具黄白至深黄色窄边,中胸背侧缘基端具黄白色短边,翅芽伸达第3腹节。胸部腹面除各足间及足基节为深黄色外,其余均黑色。腹部深黄至紫红色,腹背两侧点刻更密集,中区及侧缘长形斑蓝绿色,上具同色刻点,基部有2条由刻点联成的细横线。腹部腹面中区斑块及侧缘长形斑黑色,无刻点。
生物学 在陇南4月下旬成虫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成虫活动盛期。成虫能多次交尾。卵块产,每块13~25粒,多产在叶背,个别成虫会刺吸卵粒的汁液。一龄若虫群集在卵壳上,二龄起分散。卵期6~11天,一龄期5~7天,二龄期9~11天。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全省各地),国内除黑龙江、宁夏、青海、新疆、台湾、海南、西藏外,各省区都有;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
31.黑须稻绿蝽 Nezara antennata Scott
体长13~16mm,宽8~9mm。鲜绿色,刻点同体色。本种与稻绿蝽 N. viridula L.及近似,但体稍宽,头侧叶与中叶等长,腹部背面基部处黑色,跗节黄褐色,可以区别。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 成虫、若虫栖息在花椒树冠上,不活动室进行人工捕杀。
2、结合修剪,摘除虫卵,减少虫源。修剪时清除枯枝落叶,堵赛洞孔,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3、保护利用天敌 采取科学施药方法,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尽量减少有机磷等高毒农药的施用,保护寄生蜂、黄惊蚁、螳螂等有益天敌。
4、药剂防治 掌握5~8月若虫期进行喷药,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与食用醋150~200倍液混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2500倍液;在结合防治花椒黑胫病时,使用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与加收米铜剂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倍液与7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混合使用,有较好的兼治效果。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新疆、河北、陕西、河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日本。
32.稻绿蝽全绿型 Nezara viridula forma smaragdula (Fabricius)
体长12~16mm,宽6~8.5mm。全体鲜绿色,又是前胸背板前侧缘具极狭的黄边,刻点细密。头中叶略长于侧叶,边缘淡黄;触角黄绿色,第3节端部、第4节端半部及第5节中段棕褐色。前胸背板前侧缘微内凹,边缘淡黄,侧角钝圆,稍外伸,小盾片基部有3个横列的白点。前翅膜片无色,稍长过腹末。足绿色。侧接缘外缘具淡黄色狭边,端角处具小黑点。腹部黄绿或淡绿,中央具纵隆脊,侧缘色淡,腹基刺突短小,不伸过后足基节。
防治方法 参照黑须稻绿蝽。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宁夏、河北、陕西、陕西、河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朝鲜、日本、印度、锡金、阿富汗、越南、缅甸、老挝、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欧洲、非洲、北美洲南部、南美洲、澳洲。
33.甘川碧蝽 Palomena haemorrhoidalis Lindberg
体长11~14.5mm,宽7.5~8mm。深绿色,刻点细密。头侧叶稍长于中叶,触角棕黑色,第1节黄绿,第4节端部大半及第5节两端黄褐色。前胸背板前侧缘直或内凹,边缘扁薄,端半部稍翘,侧角钝圆或楔形,略伸出。前翅膜片淡烟褐色,略长过腹末。侧接缘深绿色。足淡绿色。腹部腹面淡黄绿色,中央色较黄,生殖节端部鲜红色。
防治方法 参照黑须稻绿蝽。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宕昌、舟曲)、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尼泊尔、缅甸。
34.日本真蝽 Pentatoma japonica Dis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