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甘肃省花椒病虫害防治
45452200000011

第11章 附甘肃省花椒属植物分类

甘肃省花椒属植物,初步确定有8种,2变种,其中1种为本省分布新纪录[1]。

花椒属(Zanthoxylum L.)由林奈(Linnus)1753年建立,是芸香科(Rutaceae)中一个较大的属,属的模式为Z.clava-herculis L.(不产于我国)。本属全世界共约250种,分布于严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的热带和亚带地区。我国约有45种、13个变种,东由辽东半岛至海南岛,西北由秦岭稍西北起至东南沿海各省(包括台湾省),西至西藏南部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南及西南诸省最多。

关于我国对花椒属的研究情况,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黄成就先长期致力于我国芸香科植物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芸香科植物初步研究”。“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补编第二册上“芸香科属、种检索表”等,为我国芸香科植物的分类奠定了基础。“秦岭植物志”和“甘肃野生油料植物”研究了甘肃花椒属的大部分种类及其分布。

花椒属植物各种的成熟果皮中大都含芳香挥发油,而在花椒(Z.bungeanum Maxim.)含油最多,是常用的调料,在食品中用量很大。我省分布的竹叶花椒(Z.armatum DC.)、川陕花椒(Z.piasezkll Maxim.)和毛叶花椒(Z.bungean-um var.pubescecs Huang)也可充作调料,只是质量稍差,可作为花椒的代用品加以开发利用。

花椒属植物的药用价值早在我国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药用椒红花椒(Z.bungeanum Maxim.)的果皮,有杀虫、明目、止痛等功效,其种子称椒目,亦供花用。

全国各地药用花椒主要为花椒和青椒(Z.chinifolium Sieb.et Zucc.青椒我省不产)的果皮。在我省尚有用竹叶花椒的野花椒(Z.simulans Hance我省不产)作为代用品。

花椒属分种检索表

1.灌木,花序顶生,常生于极缩短的侧枝顶端,似腋生状,花被片5—9,排列一轮,无萼片与药瓣之分。

2.小叶革质,叶面及齿缝均布透明油点。

3.小叶边缘无刺……………………………(1)异叶花椒Z.dimorphophyllum Hemsl.

3小叶边缘针状刺……………………………(1a)刺异叶花椒Z.dimorphophyllum var. spinifolium Rehd.et wils.

2.小叶纸质,叶面不具透明油点或仅齿缝处有透明油点(Z.bungeanum Maxim.有例外)。

4.叶轴明明显具翼…………………………………………竹叶花椒Z.armatum DC.

4.叶轴不具翼或具甚狭窄的翼。

5.小叶无毛,长、宽均不超过2cm。

6.小叶长与宽不超过1cm,顶端圆或钝、全缘或近顶部边缘有少数细裂齿,叶质厚,花序轴无毛或几天毛…………………………(3)川陕花椒Z.piasezkii Maxim.

6.小叶较上述的稍大,顶端尖,叶缘有细裂齿,叶片薄纸质,花序轴密被略粗的短毛……………………(4)微柔毛花椒Z.pilosulum Rehd.et wils.

5.小叶有毛,长、宽大于2cm.

7.小叶仅背面中脉基部两侧被丛毛或下半部有毛………………(5)花椒Z.bungeanum Maxim

7.小叶背面散生短柔毛、嫩叶的叶面也具短毛……………………(5a)毛叶花椒Z.bungeanum var.Pubescens Huang 1.木质藤本或灌木,花序腋生,若顶生时,小叶披针形,甚狭;花被二轮,萼片、花瓣各4—5枚,明显分开。

8.木质藤本,花序腋生,小叶全缘,无显著透明油点。

9.果壳小,密生分枝的刺;小叶背面中脉上常有弯钩状小刺………………………………………………(6)刺壳花椒Z.echimocarpum Hemsl.

9.果壳大,不生刺,有薄边缘,形似蚬壳;小叶背面中脉上无刺……………………………………(7)蚬壳花椒Z.dissitum Hemsl.

8.灌木,花序顶生,小叶披针形,叶缘具细钝锯齿,齿缝处不油菜点………………………………(8)狭叶花椒Z.stenophyllum Hwmsl.

1.异叶花椒

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in Ann.Bot.9:150 1895;Rehd.et wils.in Sarg,Pl.Wils.2:126 1914;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35、Pl.4.A.1957;秦岭植物志,1(3):136.f.113.1981;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145 1983;甘肃野生油料植物68.f.32.1974—Fagara dimorphophyllaf.unifoliolata pritz.inBot.Jahrb.29:422.1900。

生长于海拔800—1400m的低山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陇南地区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1a.刺异叶花椒(变种),青椒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刺三加、红三百棒(陕西中草药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 Rehd.et Wils.in Sarg .PL.Wils.2:126 1914;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38.PL.4.B.1957;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514、f.2812.1972;

甘肃野生油料植物68.194;秦岭植物志1(3):137.1981。

生长于海拔600—1800m山坡灌从或路旁。分布于甘肃陇南和甘南二地区及陕西省南部和四川北部。果皮可作调料,亦可提取芳香油,种子可榨油。

4.微柔毛花椒

Z.pilosulum Rehd.et wils.in Sarg.PL.wils.2:123.1914;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57.PL.wils.2:123.1914;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57.PL.9.195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144.1983。

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下山沟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陇南和甘南地区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

5.花椒:秦椒(神农本草经),凤椒(陕西)、蜀椒、川椒(四川),大红袍(陇南)

Z.bungeanum Maxim.in Bull.Acab.Sci.St.Petersb.16:212.1871;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21.PL.2.195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539.f.2808.1972;秦岭植物志1(3):137.f.114.1981;甘肃野生油料植物67.f.30.1974。

生长于海拔1000—2400m的山沟、山坡和路旁,常栽培于温暖、向阳的地方。除甘肃陇南、甘南、天水等地区自然分布外全省各地均有栽培;全国除东北和新疆外分布于各省区。

本种小叶变异较大,除小叶背面中脉基部两侧有丛毛外,有时小叶背面中脉下半部全部被毛;小叶仅在齿缝处有透明油点外,有时小叶整个叶面散生稀疏油点;过去许多人将本种误定为野花椒Z.simulans Hance,二者的主要区别是野花椒果实基部有长达1mm的漏斗状子房柄,小叶表面具大而密的油点。

本种为调味品花椒的正种,果皮富含芳香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牦牛儿苗醇(geraniol),并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另据西北植物研究所分析[15]采自陕西薄城的种子含油菜24.4%。油的碘植104.5,皂化值206.0,酸值65.2,不皂化物0.9%。脂肪酸组成;棕榈酸24.8%,硬脂酸0.5%,十六碳烯酸6.7%,油酸30.5%。二十碳烯酸微量,亚油酸19.4%,亚麻酸18.1%。甘肃文县、康县的产“大红袍”以果壳粒大、色艳,味香而驰名全省。本种也是药用花椒正品,散寒、燥湿、杀虫之功效显著。种子榨油可食用,嫩叶亦可食用,叶可制农药。本种用途广、而干旱、易成活,是甘肃干旱地区最有发展前途的木本油料、调料和药用作物。

5a毛叶花椒(变种)

Z.bungeanum var. pubescens Huang 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24.1957;秦岭植物志1(3):138.1981。

生长于海拔200m以下山坡灌丛中。分布与甘肃天水、甘南及陇南地区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地。

6.刺壳花椒:刺壳椒

Z.echinocarpumHemsl.inAnn,Bot.9:149.189;Rehd.et mils.in sarg.PL.Wils.2:128.1914;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80.PL.19.1957。

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下阴湿山谷林下。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地区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去南、贵州等省。

本种首次在甘肃发现,以前末见记载。其果壳上密生分枝的刺,容易辨认。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分析:[15]采自广东乳源的种子含油28.7%。没的碘值127.3,皂化值203.2。脂肪酸组成:肉豆蔻酸0.7%,棕榈酸14.8%,硬脂酸1.8%,十四碳烯酸0.2%,油酸28.3,二十碳烯酸0.4%亚油酸29.7%,亚麻酸24.1%。

7.蚬壳花椒:单面针,山枇杷(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大果花椒(甘肃)

Z.dissitumHemsl.injourn.Linn.Soc.23:106,18;Rehd.et wils.in sarg.PL.wils.2:128.1914;黄成就,植物分类报6(1):76.PL.17.195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546.f.2821.1972;补编2:148.1983;甘肃野生油料植物68.f.33.1974;秦岭植物志1(3):140.f.118.1981。

生长于海拔100m左右山坡林下。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地区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本种果似蚬壳,容易辨认。但在无果时与刺壳花椒不易分辨,可根据后者小叶背面中脉上常具钩状小刺加以区别。

据广西植物研究所分析[15]:采自广西贺县的种子含油18.4%油的折光率(280C)1.4676,比重(250C)0.9198,碘值142.6,皂化值210.6。脂肪酸组成:月桂酸0.3%,肉豆蔻酸0.2%,棕榈酸26.8%,硬脂酸4.4%,花生酸0.3%,十六碳烯酸2.7%,油酸39.6%,二十碳烯酸0.6%,亚油酸16.8%,亚麻酸7.5%未鉴定酸0.8%。

8.狭叶花椒:窄叶花椒(经济植物手册)

Z.stenophyllumHemsl.inAnn.Bot.9:147.189;Rehd.et wils.in sarg. PL.wils.2:127.1914;Rehd.in Man.Cul.Tre.Shru:520.1934;黄成就,植物分类学报6(1):56.PL.8.1957;胡先肃,经济植物手册下册(1):811:195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544.1972;补编2:151 1983;甘肃野生油料植物68.f.34.1974;秦岭植物志1(3):140.f.117.1981。

生长于海拔1000—2000m山坡疏林下及灌丛中。分布于甘肃天水、陇南地区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部、四川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