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甘肃省花椒病虫害防治
45452200000010

第10章 花椒主要病害

1.花椒锈病Coleosporium zanthoxyli Diet et syd (又名花椒叶锈病、花椒粉锈病)

分布与危害:

花椒锈病发生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市。在甘肃的陇南和陕西关中有呈流行趋势[9]给花椒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该病危害花椒属中的栽培和野生花椒近10种,主要有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又名秦椒、风椒、蜀椒、川椒、大红袍等)、野花椒Z.simulana、川陕花椒Z.piaezkii(又名皮氏花椒、大金花椒、小叶花椒)、竹叶花椒Z.armatum(又名狗椒)[1]等。在果实生长期,由于病叶大量脱落、严重影响花椒的产量和品质。据甘肃省武都、文县调查,发病株率一般在30—60%,重病区可达80—100%。

病害症状:

此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点状、水渍状的退绿斑,在病叶背面其相应位置生有圆形、点状淡黄色的病斑,随着病斑的扩大,呈现出桔黄色粉状(或疱状物)夏孢子堆,成环状排列或散生。成环状排列的夏孢子堆直径为4—9mm。秋季在病叶背面出现橙红色近胶质的冬孢子堆,凸起,但不破裂,圆形或长圆形,排列成环状或散生。被害椒树往往在当年可萌发出二次新叶,而新叶仍能感染此病。

病原:

花椒锈病原Colelsporium zanthoxyli属鞘锈菌科,鞘锈菌属。其夏孢子堆直径为240—520u,夏孢子串生,圆形,椭圆形或矩形,桔黄色,大小为22—35×20—25u壁有粗疣。冬孢子堆位于叶表皮下,直径为660—1200u。冬孢子成栅状排列,棒状,顶端圆,向下暂窄,淡黄色,大小为45—105×13.5—30u,顶壁厚达10—18u。[8]萌发时先产生3个横隔膜,将冬孢孩子分成4个细胞,由每个细胞产生一个小梗,小梗上形成一个担孢子。

发病规律

据在陕西富平及甘肃陇南观察[9]可看出花椒锈病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气象条件特别是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每年锈病能否发生取决于6—8月份是否连续有两个月的降雨量都在57mm以上,即各年份锈病流行程度与7—8月的降雨量成正比例关系。其中以7月份的降雨量成正比例关系。其中以7月份的降雨量影响最明显,凡7月份降雨量大于120mm,且8、9月份降雨量也大于50mm时,则花椒锈病必大流行。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3—250C之间,当气温高于250C时,病害很少发生或不发生,很显然这种调温气候的出现与夏季干旱是相联系的。另据观察1988年陕西富平该病虽发生严重,但比往年的始发期推迟一个月,这与当年6月份降雨太少(仅为16mm)有关,而进入7月份降雨量猛增,到下旬该病即进入始发期。1989年6、7月份降雨量偏少,所以锈病推迟到8月上、中旬才开始发生,从而说明每年6月、7月份的降雨量多少还决定花椒锈病始发期的迟早。因此可依据当地6、7月份的降雨量和气温来预测花椒锈病的始发期。并依据7、8月份的降雨量来预测该病的流行程度。病树在花椒果实成熟前叶片便大量感病脱落,致使花椒果实瘦小减产,并引起秋季第二次发叶,影响次年产量。在10月下旬,第二次萌发的新叶仍可被可被该病侵染、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另外花椒锈病的发生与椒树品种及其立地条件也有一定关系。花椒(大红袍)最易感病,其次是豆椒,而苟椒较为抗病;锈病的发生与树龄关系不大;零散椒树较成片椒树发病轻;在树行间种花椒,由于大树遮荫,通风透光不良,锈病发生较重;病害发生与海高度关系不大,但山顶、山脊较谷地发病严重;阳坡较阴坡发病严重。

病原菌侵染循环中的转主寄主,据记载[10]花椒鞘锈菌以锈孢了世代于针叶植物上转主寄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则寄生于花椒树至于其侵染循环的时间节律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防治措施:

(1)在发病区,晚秋要及时收集病落叶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适当修剪,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

(2)在6—8月用15%粉锈宁1000—1500倍,喷两次防治效果较好;波尔多液(1:2:200)残留期长,喷两次防效好;喷0.2—0.3度石硫合剂2—3次。均可控制花椒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3)新花椒园的建立,应选择当地抗病丰产的优良单株,采用良种育苗,对已有的花椒园要加强水肥管理,铲除杂草,适当修剪,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椒树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2.花椒黑胫病Phytophthora spp.

分布与危害:

该病主要分布在我省武都、文县、西和、礼县、两当、成县、舟曲等县,陕西省也有发生。据陇南调查4—6年生椒树发病率为1.7—13.9%。该病在我省陇南地区普遍发生,被害椒树病情扩展迅速,是导致椒树死亡的主要病害,成为进一步发展我省植树的限制因素。

病害病状:

植株发病,一般都从根颈部开始,植株根颈感病后,初期病部出现浅褐色水渍状斑,病斑微凹陷有黄色胶汁流出。后期病部浓缩、黑褐色,并有黑褐色胶汁溢出。病势发展迅速,常绕茎部形成环状病斑(环切根颈部一周)后,上部枝干上产生多次纵向裂口,也有黄褐色胶汁流出,不久植株逐渐枯死。

病原:

Phytophthora spp.由疫霉菌属的不同种侵染后发病,其菌丝白色隔,孢子囊卵圆形,长卵圆形,乳突明显,大小为42—56×28—50u; 36—56×25—34u。

发病规律:

花椒黑胫病是一种靠土壤和灌水传播的病害。病原自椒树根颈部入侵而发病。在陇南各县和舟曲一带每年3—11月都可侵染椒株,入侵后,病情发展快慢取取决于当时的气温高低,因此3—4月,10—11月由于气温关系,该病发展较缓慢,而5—9月为发病盛期。从病树品种调查和不同品种抗性测定来看[11]大红袍(花椒、秦椒、六月椒)长把早椒最感病,七月椒和二红椒较抗病。植株发病程度除与栽培品种有关外,还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及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水浇地或雨水多的地区及病虫防治差的椒树发病都较重。

防治措施:

(1)栽培抗病品种,花椒黑胫病是靠土壤和灌水传播的病害,其发病部位一般都在根颈部,发病初期较难发现,当植株叶片发黄时,病斑已环切。因此,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另外也可采用抗病性强的野椒作砧木,用高位嫁接方法来保存和发展优质的大红袍花椒品种。

(2)药剂防治,在定植前,对感病品种用40%乙磷铝10倍液或70%代森锰锌20倍液浸根颈后定植;对于已定植存活的大小植椒树分别于3月初和6月初用40%乙磷铝或70%的代森锰锌等200—300倍药液各灌根一次后培土,保护树体,防止侵染。

(3)在钻蛀性干害虫发生期喷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600—800倍液减少虫伤,防止病原菌入侵。

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体抗性。灌水时应防止水漫及根颈部,对水浇地和多雨地区椒树基部要培土,以减少病原入侵和传播。

3.花椒干腐病Gibberella pulicaris(Frice)sacc.

分布与危害:

花椒干腐病在甘肃陇南、舟曲等地均有发生; 内除甘肃外还分布于陕西、山西等省。该病为花椒干部的一种新病害,在甘肃文县、徽县及陕西韩城、富平等地发生严重,发病株率一般在35—60%之间,重病区高达100%,病情指数达30—50%[5、6]。温暖潮湿地方栽植的花椒发病较重,反之较轻;大红袍(花椒)发病重于豆椒及其它品种,老树比幼树发病严重。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树干和干基部,严重时也为害树冠上的枝条。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被害处表皮呈红褐色。随着病斑的扩大而呈湿腐状,病皮凹陷,并有流胶出现,病斑变成黑色,长椭圆形或圆形。剥开树皮可见白色菌丝体布于病变组织中。后期病斑干缩,龟裂,并出现许多桔红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座。老病斑上常有黑色颗粒产生,为了囊壳。大型病斑可长达5—8cm,往往造成大面积皮腐烂和树冠上的叶子发黄,甚至枝条枯死。

病原:

花椒干腐病Gibberella pulicaris属半知菌瘤座孢科的镰刀菌类,病变组织表皮密生子座组织,子座表面布大量分生孢子梗及镰刀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细胞4—6个,基细胞较长,有尖足,孢子大小为53.5—74.9×5.3u。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座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5月初,当气温升高时,老病斑恢复扩展,6—7月份可多交们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病菌只能伤口侵入。在甘肃文县及陕西等地调查,凡有吉丁虫及其它害虫蛀入的树皮处,大都有腐烂病的病斑发生。

防治措施:

花椒干腐病的发生与蛀干害虫有关系,故在防治病害中要先防治蛀干害虫并在椒园管理中注意避免造成机械伤口,以减少病菌侵入。除加强椒园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外,对发病较轻的大枝干上的病斑可采用乱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刮治后的伤口处可涂抹50%托布津500倍液或1%的等量式波尔多液或喷80%抗菌素“402”1000倍液进行防治。

4.花椒枝枯病Phomopsis SP

分布与危害:

该病在甘肃(文县、武都等)、陕西、宁夏、山西等地部分地方有发生,一般发病株率为10—30%,枝条被害率为5—15%,引起枝条枯死。

病害症状:

生长衰弱的椒树易感染此病,病斑常位于大枝基部,小枝分叉、或幼树主干上。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后期病斑表面呈深褐色,边缘黄色,干枯而略下陷,微有裂缝,但病斑皮层不立即脱落。病斑多数呈长形,当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时,上部枝条枯死。秋季病斑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疣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为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菌丝越冬后,可在病部继续扩展为害。在一年中,分子孢子器可多次产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一般从伤口侵入。多雨高温季节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措施:

加强椒园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在抚育管理工作中,避免椒树受伤以及防止冻害,避免出现伤口。结合夏季管理,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对不能剪除的大枝或树干,其上面的病斑,可在乱除病后用10%硫酸铜液或10%的抗菌剂“401”液,进行伤口消毒。如椒园发病较重,早春可喷0.8:0.8:100倍波尔多液,或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防治。

5.枯梢病Phoma hedericola(Dur.&Moil.)Boerema

分布与危害:

我省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国内除甘肃外还有陕西等地。发病株率3—40%造成部分枝梢枯死。属中等危害的病害。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椒树当年生小枝嫩梢。初期病斑不明显,但嫩梢有失小萎蔫症状;后期嫩枝枯死、直立、小枝上产生灰褐色、长形病斑。病斑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略突出表皮。黑色小点为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我省文县等地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份为发病盛期。在一年中,病原菌可多次侵染为害。11月份以后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

防治措施:

加强椒园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是防治此病的重要途径。一年管理中,发现病枯梢,应随时剪除烧毁。在发病初期和盛期,可喷70%托布津1000%倍,或80%代森锌600倍,或50%福美双600倍,或45%代森铵700倍进行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

6.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

分布与危害

此病在甘肃(文县、武都等)、陕西、四川、河南等省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果实,叶片及嫩梢,造成落果、落叶,姨梢枯死等现象。我省文县等地椒园发病较重,一般发病率在30—50%,果实被害率在15—35%。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发病初期,果实表面有数个褐色小点,呈不规则分布;后期病斑变成深褐色或黑色、圆形或近圆形,中央下陷。病斑上有许多褐色至黑色小点,呈轮纹状排列。若天气干燥,病斑中央灰色;阴雨高温天气,病斑上小黑点呈粉红色小突起,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堆。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果、病枯梢及病叶中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孢子能借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在一年中能多次侵染为害。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8月份发病盛期。在花椒园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椒树生长衰弱,高温高湿等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大发生。

防治措施:加强椒园栽培管理,及时除草松土,促进椒树旺盛生长,并注意椒园通风透光。在我省文县、武都等地每年6月中旬可喷一次1:1:200倍波尔小多液进行预防。6月下旬喷一次50%退菌特600—700倍进行防治。

7.花椒落叶病Marssonina SP.

分布于甘肃文县、武都、成县、陕西富平、宝鸡等地。感病椒叶大量提前脱落,严重影响椒树的营养积累,是影响花椒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8.花椒叶霉病Alternaria SP.

分布于甘肃武都,危害轻微。

9.花椒灰斑病Coniothyrium SP.分布于甘肃武都,危害轻微。

10.花椒圆斑锈病Aecidium zanthoxyli-schinifolii Diet.

分布于甘肃武都。危害轻微。[12]

11.花椒基腐病Hedersonula sp.

分布于甘肃文县等地,危害中等。

12.花椒膏药病Septobasidium bogoriense Pat.

分布于甘肃文县、陕西凤县。危害严重。庐病菌伴随蚧壳虫而发生,严重引起枝干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