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沦认为:中药皆有气味,亦即药气。该保婴枕所含的药物皆具有挥发性。将药物切碎制作药垫,以借其散发药气,并经头部温度及头部的压力使药垫内药气缓缓散发出来,经局部皮肤腧穴、五官孔窍吸收,人其腠理,再由气血经络运行全身,以调节婴儿机体气血阴阳,防治疾病。同时,还可通过对风池等头部穴位的刺激和顾护,起到全身保健作用。结合现代药理吸收途径来看,皮肤分表皮与皮下脂肪层,一般的药物若能透过表皮,就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体内,因为真皮有90%是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活跃的血液循环运转药物很快,现代医学称之为“透皮治疗系统”。保婴枕内药物分子既可通过头颈部皮肤上大量的毛孔吸收,通过汗腺、毛囊皮脂腺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外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通过微循环,再散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还可持续作用于头部的经络和穴位,故可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起到预防保健和治疗作用[1]。同时,芳香走窜药成分多为挥发油、含有酮、酚、醛、醇类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腺体分泌,提高疗效[2]。
3外观设计
保婴枕在广泛收集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外观设计。外型采用葵花向阳图案,意寓婴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意。枕芯面料及枕套面料均为纯绵绵布、真丝等天然品,对婴儿身体及皮肤无损害。枕套采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精心制作,所选用的“福寿三多”“幸福吉祥”等图案,栩栩如生,美观大方,做工精细,实用性强,色泽搭配合理,设计构思新颖,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健康,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2]张奇文,等.小儿病症外治法.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保婴枕临床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保婴枕的临床效果,我们自1995年6月~1998年12月分别在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长庆石油勘探局职工医院及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三所地市级医院选择初生儿538例应用保婴枕,并追踪访察至l周岁。现将资料完整的532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532例中男367例,女165例。其中第l胎381例,第2胎87例,3胎以上61例。足月产452例,7月早产17例,8月早产22例,9月早产37例,过期产4例。新法接生464例,家庭旧法接生46例,剖腹产22例。出生体重平均3.2kg,其中<;3kg者l52例,>;3kg者380例。出生头围平均34.2cm,其中<;34cm者206例,>;34cm者326例。头型外观呈先锋头(产瘤)者68例,顶骨部血肿者9例。532例出生时前囟及颅骨缝均末闭合,177例后囟未闭合,出生后一般情况均正常。
2 观察方法
532例自出生后均枕保婴枕,且均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均观察至满1周岁。体重用婴儿磅秤或ZT~120型体重秤(国营无锡衡器厂生产)进行测定。头围用软尺进行测量,测量者以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紧贴皮肤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读数。
,3 结果
,3.1 头型外观及颈曲,
本组9例头颅顶骨部血肿在3个月内吸收消失,68例先锋头均在出生后1月内水肿消失,其余455例头型外观发育均正常。532例颈曲在3个月时出
现,且发育正常。
3.2囟门及颅骨缝
至1周岁时前囟闭合385例,177例后囟未闭者均至4个月时闭合,颅骨缝均在6个月时骨化,符合正常婴儿发育标准。
3.3发病情况
532例中至1周岁时患上感226人次,肺炎30人次,腹泻93人次,无l例患传染病。
3.4睡眠及全身发育状况
532例婴儿应用保婴枕后睡眠均安,且全身发育均正常。
3.5智能发育,
经按“丹佛智能发育筛选检查方法”评定,532例婴儿智能发育均正常。
3.6毒副反应532例均未出现皮肤过敏及其它毒副反应。
,4讨论
,婴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于小儿各年龄阶段的发育情况,应有健康标准。这个标准之外的小儿可能有发育异常,应引起注意”[2]。临床资料表明:应用保婴枕可使婴儿头围、体重等生理发育数据及智能发育均达到健康标准以内,证实其不仅具有保护头型,促进头颅及颈椎正常发育之功能,而且能够防病治病,健脑益智,并保证婴儿良好睡眠,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望成为一大众化的新型婴儿用品。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年龄越小,每天睡眠的时间也越
多。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睡眠的好坏,对处于生长发育迅速期的婴儿尤为重要。睡眠离不开枕头,合理的枕头及合适的睡姿是保证婴儿睡眠的基本要素。婴儿骨质脆弱,枕物不当或睡姿不佳不仅可引起头型外观的改变,影响外观美,而且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目前国内外对婴儿枕头的要求及睡姿均无统一的标准,既能保护头型外观,又能健脑益智、防病治病的新型婴儿枕至今尚无。因此,如何科学地选用枕头,使其充分发挥保健作用,已成为当代儿科保健领域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保婴枕是我们在挖掘民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古籍中有关婴儿抚育保健的经验,结合婴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头颅发育数据,参照物理力学原理设计研制而成的新型婴儿用品。其既适用于仰卧,又适用于侧卧,当婴儿能够转动头颅时,其头部可在头型内沿头型弧度而左右转动,且头颈部均在枕上,故能促进婴儿头颅及颈曲的正常发育,具有保护头型及颈曲的双重作用。同时,选用民间传统应用的“荞壳”作填充基质,软硬适中,弹性良好,不易变形;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用优质地道药材配制药垫,起到健脑益智、增强体质、防病治病之功效。
该保婴枕从枕芯、外套、形状、结构、软硬度、色泽、图案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研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科学探讨,并经甘肃省庆阳市药检所实验研究证实其无毒,且对婴儿皮肤无刺激性。经临床532例验证,表明该品结构合理,婴儿应用后睡姿舒坦,头颅外形、颈曲及各项发育指标均达到正常标准;配方科学,具有疏风清热、镇惊开窍、避瘟防疫、解毒疗疮、健脑益智、扶正固本等功效,婴儿期使用可使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其药垫气味芳香,婴儿容易接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合乎婴儿睡眠的生理需要,更有益于婴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2]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85︰16–30.
四、中药回生汤系列辨治急性白血病(AL)临床研究
1997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1998年获甘肃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研究人员:夏小军张鑫智权晓理贾廷斌(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丁进芳(甘肃省人民医院)
回生汤系列辨治AL项目来源及目的意义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病理特点是骨髓或其它造血组织中,某型的白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呈现异常的弥漫性增生,并可浸润其它组织和脏器。主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髓和周围血象中的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变化。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白血病年发病率与死亡率约为2~4/10万,且急性明显多于慢性(急性与慢性之比为3.8:1)[1],其发病率在青壮年和儿童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而且死亡率也逐年上升为该年龄组的前几位[2]。白血病的发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直到现在其病因学的研究仍未获得结论,本病自然发展过程极为不良。近年来由于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白血病新药的不断涌现,治疗上的不断改进,支持治疗的加强等,使急性白血病从不治之症变为可以治愈的疾病之一[3],但离长期缓解或根治的目标还较远。国家已将白血病列入重点攻克的九种恶性肿瘤之一[4],因而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努力。
祖国医学虽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血证"、“血虚”、“急劳”等范畴。其中急性白血病与“急劳”的证候相似。中医理论认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邪毒外袭,内窜营血,伤及骨髓所引起的一派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国内外治疗急性白血病主要采用化疗,并从单一化疗进入联合化疗阶段。化疗药物虽能有效地杀灭白血病细胞,但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亦有一定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且长期、反复的实施化疗可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联合用药可导致毒副作用的重叠,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以及对心、肝、肾及神经系统的毒性。轻则妨碍化疗的顺利进行,重则危及生命。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等新型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被称为“可望成为根治白血病最有效方法”的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治疗急性白血病无可非议,然而由于供髓来源的限制,只有少数病人能够接受该治疗。自体骨髓移植(syn—BMT)虽不受供髓者的限制,但由于回输骨髓中可能含有常规方法无法测知的残留白血病细胞,而且移植后缺乏移植抗白血病作用(GVL),因而复发率高,影响病人的长期无病存活[5]。同时,骨髓移植费用昂贵,对环境设备的要求严格,加之移植后的各种合并症也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白血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可分为单用中药和与化疗合用两个方面[6],前者近年来取得可喜的进展,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用“癌灵I号”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配合清热解毒、清利湿热中药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81例,完全缓解(CR)22例,其中M3型效果最为显著[7]。继之孙鸿德等用癌灵I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2例,CR21例,部分缓解(PR)4例,总缓解率为78.l%,其中50%患者存活5年以上[8]。周霭祥等用“青黄散”和“杀癌七号方”治疗ANLL6例,CR3例,其中2例已存活4年以上[9]。吴正翔综合有关急性白血病论文27篇1715例,其中单纯中药治疗188例,缓解率10~47.6%[10]。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21例急性白血病,CR10例,缓解率47.4%,总缓解率71.4%,认为该药为目前抗白血病较为有效的中药制剂[11]。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点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12]–[15]。近年来此类报道也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6]–[26]。事实证明,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正确配合应用中药,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其治疗效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及生存质量。同时,对于部分不能接受化疗或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病人,可单独应用中药治疗而达到缓解,并可长期生存。因此,在目前西药化疗对急性白血病仍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时,应用中药或与化疗药物联用将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出现在世界医学舞台上。
,众所周知,白血病与其它恶性肿瘤相对而言,其诊断标准明确,治疗上的缓解指标清楚,检验的方法比较方便等,都是突破急性白血病防治难关的有利条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对于急性白血病,由于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病情变化快,症状变化多,从而给辨证分型带来许多困难。分型少不能概括,分型多又嫌烦琐,病型不能恒定,型与型之间常有交叉,截止目前仍没有一种统一的和切合实际的分型方法。同时,现代医学已将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明确分为诱导缓解治疗与缓解后治疗(巩固强化及维持治疗)两个阶段进行,因此,如何加强辨证论治,化疗药物与中药如何配合应用,以及怎样进一步挖掘传统应用的中草药单方、验方,制定科学性较强的研究方案,设立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同时用实验研究阐明其机理等,以使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够及时合理地得到治疗,并尽可能地延长其生存期、改善预后等等,都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我们把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作为科研方向,在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拟定出以当地特产中草药天蓝苜蓿、墓头回等为主的中药系列方剂,经部分病例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又对方剂中部分药物及用量进行了调整,并定名为回生汤系列,于1991年确立了中药回生汤系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课题,作为我院重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几年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病例,同时进行了部分实验研究,并于1995年正式申请批准为庆阳市科委科研课题,目的是试图从中医药方面探讨出确有疗效,价格低廉,药源广泛,长期服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方药,为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开辟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丁训杰,等﹒ 实用血液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68.
[2]陆道培,等.白血病治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3.
[3]杨天楹,等.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9)︰515.
[4]武汉医学院一附院血液病研究室.白血病.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1.
[5]陆道培,等.白血病治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52.[6]李海燕,等.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作用的探讨.中国中医结合杂志﹒1995;15(10)︰629.
[7]张亭栋,等.癌灵I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19.
[8]孙鸿德,等.癌灵I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170.
[9]周霭祥,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15.
[10][11]吴正翔.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320.
[12]石效平,等.中药配合化疗白血病现状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4(7)︰448.
[13]李达,等.中西药抗白血病细胞耐药的临床研究探讨.中国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637.
[14]傅曙华,等.白血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湖南中医杂志,1993;9(5)︰52.
[15]李海燕,等.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作用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