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45452000000041

第41章 科研撷英(3)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年龄越小,每天睡眠的时间也越多。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低,神经活动弱,外界刺激对他来说都是过强的。所以在新生儿期除了吃奶以外,几乎剩余所有的时间都在睡眠,以后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小儿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一般一昼夜睡眠时间新生儿为18~20小时,2~3个月为16~18小时,5~9个月为15~16小时,1岁为14~15小时,2~3岁为12~13小时。科学的睡眠是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居住环境、适体柔软的衣被、合理的枕头及合适的睡姿是保证婴儿睡眠的基本要素。婴儿期的特点是生长发育特别快,1年内体重3倍于出生体重,身长2倍于出生的时候,头部发育最快时期为1岁的上半年。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cm,在最初半年内增加约8cm,第二个半年内增加约3cm,第2年内又增加2cm,第三年与第四年约共增加1.5cm。前囟斜径在初生时约为2.5cm,至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在初生时或闭或微开,最晚于2~4个月闭合。婴儿骨质脆弱,骨胳的成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由短变长、由软变硬、逐步达到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可塑性很大,年龄越小,全身软骨的比重越大,弹性也越强。矢状缝及其它骨缝大都在6个月时骨化,至1岁时头颅外观基本定型。因此,婴儿睡眠若使用不合理的枕头或采用不合适的睡姿常会造成颅骨外形的改变。根据观察最多见的改变是头部的形状或长或短,或常因睡一侧而致扁平、枕部右下或左下偏斜,头颅两侧不对称等。同时,当婴儿在3~4个月开始抬头时,颈曲出现并逐渐显著,枕物不当或枕位不佳时也易造成颈曲畸形。尽管这种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育而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这种恢复往往不尽人意,特别是改变严重者,因而影响外观美。要保证婴儿期足够的睡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时应避免固定一个姿势,以防形成不良条件反射。我国传统习惯是用仰卧或侧卧位,美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则采用不包裹的俯卧位,头歪向一侧,认为这样的体位有利于肺的发育,并可减少因呕吐所引起的吸人(《儿科治疗手册》)。但这种俯卧位最近又被有关专家否定。美国华盛顿大学冈瑟罗思关于婴儿睡眠姿势同婴幼儿猝死有关的初步研究揭示,让婴儿仰卧可使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率下降52%;英国最近在开展婴幼儿睡眠姿势教育后,亦使其发生率下降55%(《健康报》1994年11月24日2版)。由此可见,作为睡眠必备之物的枕头及睡姿,对处于生长发育迅速期的婴儿十分重要。,

新生儿出生时脑的重量约为350g(男较女略重),约为成人时脑重的25%,这时整个体重只达到成人体重的5%,可见脑部发育在先,而且在婴儿期生长发育最快,9个月时已超过出生时的2倍,至3岁时超过3倍,因此,保护大脑也应从婴儿期做起。小儿皮肤、粘膜娇嫩,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也都不如成人,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凋节适应能力较差,新生儿虽可从母体获得抗体IgG,但3~5个月后逐渐消失,母体的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时IgM量低,婴儿期IgA也缺乏,因而抗病能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和其它感染性、非感染疾病,且年龄越小,发病越多,死亡的比例也越大。所以只有加强婴儿期的预防保健,才能使其少生病、不生病,并保证成年时的健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对小儿的抚育和保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记载于历代医家的著作和其它书籍中,而且还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运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远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婴儿体质特点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宋代《小儿药证直诀》曰:“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病源方论》亦曰:“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皆说明此期小儿刚离母体,虽然所有器官及系统已具备完成机体活动对外界适应的基本能力,但由于机体柔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很弱,适应能力差,最易受各种疾病侵袭,且感邪之后,传变迅速,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的“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此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患病之后若凋护不当,则容易造成不良后果,且年龄越小则显得更加突出。故《儿科辑要》说:“小儿为稚阳之体,初生之际,最易感受外邪,然旋感旋出,而使其他脏腑经络受病,或则伤及元气,而变证出焉”。《幼幼集成·凡例》也说:“胎婴柔嫩之姿,乍离母腹,如水上沤、风前烛,防护稍疏,立见殇矢”。因此,对此期小儿必须加强调护保健,患病之后防止传变。

一个民族的繁衍昌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卫生保健条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这个方面首先取决于对小儿的抚育和保健措施。《备急千金要方》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大生要旨》亦曰“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培养”。睡眠是婴儿抚育和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婴儿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万有医库·第二十八篇·小儿科》记载:“小儿之发育,大半在睡眠与休息之中,较诸成人,尤为重要,第一个月之婴儿,除便溺哺乳之外,几全在睡眠之中,故睡眠之合乎卫生与否,与婴儿之健康,诚有莫大之关系”。“婴儿睡眠,年少宜多,年长则睡眠随之递减。初生之时,每日二十四小时内,睡眠时间宜占十分之九。六个月后,占三分之二”。睡眠离不开枕头,对此历代医家论述也颇多,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四》云:“夜间不得令儿枕臂,须作一二豆袋令儿枕,兼左右附之”。《全婴心法·全婴纪要》倡用绿豆作枕,用其豆或衣均可,认为“最能取胎毒而清头目”。《鬻婴提要说·一卷》也认为“惟用新绿豆作枕,与儿枕之,最清凉,去胎毒热病”。《保婴易知录·.卷之上·眠儿法》倡用菊花作枕,认为“眠儿以甘菊花瓣实枕,以其能清头目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养小儿候》亦载:“儿皆须著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枕之”。小儿纯阳之体,中医理论认为“头者,诸阳之会,髓之海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古人对小儿保健提出的头要凉,背、腹、足要暖的观点,是有科学道理的,至今仍为民间习用。我国民间亦有用荞壳、谷壳、蚕砂、灯芯等为枕,使儿枕之,皆取其清利头目之义。同时,古人认识到枕物用之不当也会致病,正如《小儿病源方论》所载:“头脑为髓海,若则则髓溢汗泄,或颅囟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口疾。俗曰:头无凉头。故头宜凉”。《鬻婴提要说·一卷》亦载:“凡乳母与儿睡时,切勿以手膀与儿枕头,恐胸膊热气紧蒸小儿头脑,致生痈毒疮疖,此一弊也”。对于睡姿,古人也有较多论述,《万有医库·第二十八篇·小儿科》载:“卧之姿势,或向左,或令仰卧,时常更换,不宜久偏一方。盖婴儿骨骼脆弱,易于弯曲,偶一不慎,往往造成歪颈、扁面、脊椎弯曲等疾病”。且“不宜枕垫高,致成曲胸”。《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四》亦载:“可近乳母之侧,盖覆衣衾,须露儿头面。一向仰卧恐成惊疾,须时复回动之”。“盖初生小儿形骸虽具,筋骨甚柔,气质未实,犹草木之柔条软梗,可使或曲或直,或俯或仰也”(《大生要旨·卷五·保婴》)。由此可见,要保证婴儿头颅及全身正常生长发育,就必须应用合理的枕头和采用合适的睡姿。

祖国医学在历代医家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初步建立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大生要旨》说:“须知小儿身体微弱,脏腑柔脆,岂堪先以疾病,摧其生机,继以药物资其消烁,精神暗耗,早年戕贼,能保长生乎”?因之,历代医家都特别重视婴儿的调护保健和药物预防,并积累了不少有效的实践经验。“良医不废外治”。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文献——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外治方达一半以上,而其中治儿科的洗浴法、热熨法等成为中医儿科外治法的最早确凿记载。药枕既可防病,亦可治病,婴儿肌肤柔嫩,气血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患病之后,应审慎药治,正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卷之一》所说:“初生小儿,内外脆薄,药石针灸,必不能耐也。良工当以爱其己子之心而爱人之子,怜惜之,抚摩之,未可轻治,为儿作祸也”。婴儿神识未开,苦于打针服药,因此应用药枕防治婴儿疾病不可低估。小儿初生,脑未全,囟门软,且“灵机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故要使孩子聪明,必须从小就注意脑的发育,一生之计在于从婴幼时就要充其脑髓。脑居头中,故枕物应用得当,不仅利于头颅发育,而且能够健脑益智。另外,《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养小儿候》谓:“戒养小儿,慎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之”。因此使用药枕通过对风池穴的刺激同样可起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作用。婴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药枕防治疾病,作用迅速,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亦正如《理沦骈文·续增略言》所言:“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治滞。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国每年有2200万左右新生儿出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优生优育的深入开展以及《母婴保健法》的颁布实施,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健康成长,但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的婴儿枕头,古今中外却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年轻的父母对婴儿枕头的高低、软硬、形状,色泽以及睡姿等都缺乏了解。既使在保健品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也未见专门适用于婴儿期使用的新型保健药枕问世。就目前国内的状况而言,应用的小儿枕头有的体积较大,只适用于较大的儿童使用;有的只能用于仰卧,而不能用于侧卧;有的虽加有防病治病的药物,但未结合婴儿头型生理特点进行设计,有药无型,不能保护头型;有的填充基质过软或过硬,不利于婴儿头颅发育……。且大多数枕头都未兼护颈椎。就连我们北方广大地区民间传统应用的荞壳枕、绿豆枕等,也未见挖掘整理,加以更新。另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增智残儿童一百万,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鉴于此,我们在挖掘民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婴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头颅发育数据,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参照物理力学原理,研制设计了这种既能保护头型,增进智能,又能防病治病的保婴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千千万万婴儿的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第4版.

[2]宋名通.《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第2版.

[3]官希吉.《临床新生儿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l版.

[4]美国·约翰·W·格雷夫,等.《儿科治疗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版.[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6]撰人不详.《万有医库》.幸福书局﹒1936年版.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

[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9]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10]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

[12]宋·刘(日方).《幼幼新书》.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1年版﹒.

[13]宋·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4]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15]明·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6]明·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7]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版﹒[18]清·吴瑭.《温病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版.[19]清·陈飞霞.《幼幼集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20]清·唐千顷.《大生要旨》.清嘉庆十三年本.

[21]清·石天基.《全婴心法》.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清刊本.

[22]清·张振(均金).《鬻婴提要说》.上海求思阙斋﹒光绪十八年版.

[23]清·吴宁澜.《保婴易知录》.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藏﹒1879年苏州本刻本.[2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966年版﹒[25]清·吴尚先.理沦骈文.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清铅印本.、,[26]民国·姚济仓辑.《儿科辑要》.无锡大文斋﹒1931年铅印本.

保婴枕作用机制

保婴枕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1保护头型

根据婴儿出生后头较大,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头长为身长的四分之一,半岁时头围平均42cm,1岁时头围平均45cm等解剖数据,以及婴儿骨质脆弱,颅骨弹性较大,出生时前囟及骨缝未闭合,3~4个月时颈曲出现并逐渐显著等生理特点,结合我国传统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的睡眠姿势,按物理力学原理进行设计。经对2000余例婴儿实际追踪观察测定并计算,当婴儿头颈部均在枕上且与床面呈4?左右角度时,则完全呈现出一种舒展的自然状态,头部在枕内既不后仰,又不前屈;既适用于仰卧,也适用于侧卧。枕弧尺度按3岁以下婴儿发育标准进行设计,在仰卧时,当婴儿能自己转动头颅时,其头部可在枕弧内沿头型的弧度而左右转动。枕内所填充的基质柔软且富有弹性,不易变型,不妨碍颅骨的正常发育,故而具有保护头型的作用。同时,由于使用该忱时婴儿头颈部皆在上,故在保护头型的同时对婴儿颈曲也有保护作用。

2健脑益智防病治病

保婴枕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古籍中有关保健养生经验和中药药枕的配方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进行研制。选用基质系我地民间传统应用的“荞壳”,经漂洗、消毒、防霉变、防虫蛀等精心处理而成,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疗疮之攻效。其来源广泛,价廉易得,作用可靠。药垫内所选用的药物皆出自天然,气味清香,纯正地道,既有疏风清热、镇惊开窍、避瘟防疫的菊花、香薷、防风等品,又有扶正固本的当归、黄芪之属.更有健脑益智的石菖蒲、益智仁等药,共奏疏风清热、镇惊开窍、避瘟防疫、解毒疗疮、健脑益智、扶正固本之功效。体现了婴儿保健“头要凉”的特点,对婴儿皮肤粘膜亦无刺激性,婴儿也乐于接受。